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返流性胃炎其病机为肝胆失疏、胃失和降而致,若肝胆之气受郁不得升发疏泄,必将克伐脾胃,而脾胃不健运,则肝胆疏泄不能,相互影响,而致通降升清机能紊乱或失常脾胃不健运.和胃止痛胶囊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气之功.临床观察优于吗丁啉、得乐组.  相似文献   

2.
黄干喜 《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2):1132-1133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 ,使胆汁不循常道 ,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 ,由口而入 ,内阻中焦 ,交蒸于肝胆 ,以致肝失疏泄 ,湿热迫胆汁外溢 ,使面目、小便俱黄。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 ,饥饱失常 ,或嗜酒过度 ,皆能损伤脾胃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熬汁煎液 ,凝结为石 ,阻于肝胆 ,胆汁逆溢而发黄。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 ,湿从寒化 ,寒湿郁滞中焦 ,胆液被阻 ,溢于肌肤而发黄 ;或因脾虚血亏 ,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 ,湿邪蕴结不散 ,由…  相似文献   

3.
黄殖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证候.主要病变在脾胃和肝胆,以目黄、身黄、小便色黄为主证。一般先以两目先黄,继则遍及全身,或黄如橘色而明,或黄如烟熏而暗。中医临床根据黄恒的色泽和征候表现,分阳黄、明黄、急费三种,其中以阳黄为多见,而急费为危重证候。由于外感湿热病邪,内侵脾胃肝胆,以致湿热郁而不达;或因酒食不节,脾胃损伤,运化无权,以致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交蒸,肝失疏泄,阻塞胆汁,外溢肌肤,故出现黄殖。黄疽的发病离不开湿,为湿阻中焦,脾胃运化升降失常,肝胆疏泄不利,以致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泄。本病多由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4.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反流入胃,损伤胃黏膜而形成的慢性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医认为其病机是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气夹胆汁横逆犯胃,而致胃失和降,治当疏肝利胆,理气和胃,重在疏肝利胆。  相似文献   

5.
黄疸是由于湿热或寒热侵渍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眼目而致、以身黄、目黄及小便黄为主证的病证. 1 病因病机 1.1 疫毒外袭时邪疫毒,由口而入,内阻中焦,交蒸于肝胆,以致肝失疏泄,湿热迫胆汁外溢,使面目、小便俱黄. 1.2 饮食不节嗜食厚味,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熬汁煎液,凝结为石,阻于肝胆,胆汁逆溢而发黄. 1.3 内伤不足脾胃虚寒或病后脾阳受伤,湿从寒化,寒湿郁滞中焦,胆液被阻,溢于肌肤而发黄;或因脾虚血亏,血不华色而色败发黄. 1.4 瘀血内阻黄疸日久,湿邪蕴结不散,由气分而入血分;或因积聚不消,瘀血阻滞胆道,胆汁外溢,均可导致瘀血发黄.  相似文献   

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张仲景认为,黄疸一病为邪气入侵,邪无出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不循常道所致。《内经》就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5种。  相似文献   

7.
<正>黄疸型肝炎属于祖国医学"黄疸病"范畴。中医认为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尤以目睛黄染为其特征。其发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使湿邪蕴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胆汁输送排泄失常,胆汁外溢,则形成黄疸。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故笔者采用茵陈五苓散合  相似文献   

8.
黄疸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而命名。急性黄疸诊治精当,可迅速消退,否则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缠绵维愈。笔者根据黄疽发病过程,将其病机试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进行讨论。早期(湿热熏蒸,胆液外泄)1.瘟疫和时邪侵犯人体直中肝胆,致肝失疏泄木不流土,脾失运化,水湿停滞,体内湿热盛结,熏蒸肝胆,致胆道失畅,胆汁外泄而发黄。2.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化火。肝与胆相表里,与脾经相连,关系密切。故肝郁则胆受其害,脾受其逆,运化失常,湿热盛蒸,胆汁外泄而发黄。3.劳倦过度,损伤中气,运化失常,致湿邪内停,日久溢而化热。或…  相似文献   

9.
正失职,均可导致湿热蕴蒸肝胆,疏泄失职,外溢肌肤而现瘙痒、黄疸等肝胆湿热诸证,湿热壅阻中焦,肝胆疏泄失职是病机关键,治疗当以清热祛湿、疏肝理气、利胆化瘀为主。笔者因此自拟清热利胆祛瘀汤治疗,方中茵陈、金钱草、栀子清热利湿退黄,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柴胡、郁金疏肝利胆、行气解瘀退黄;大黄通腑泄热、活血化瘀、利胆退黄,助柴胡之力,使瘀热下行,由大便而解;黄芩清热燥湿安胎;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黄芪、白术健脾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利湿热、行气化瘀、利胆退黄之功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提高,不良妊娠发生率降低,黄疸和瘙痒消失  相似文献   

10.
陈昆山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师陈昆山先生从事临床、教学30余年,学验俱丰,尤其对肝胆病证有独特见解。兹就业师对肝炎的认识和降酶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虽有内因与外因之分,但湿热毒邪是致病的主因,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胸脘痞满或胀痛,大便溏臭或不爽之湿热蕴阻脾胃证;或为身目小便俱黄,口干苦,胁痛,厌油,大便干结,脉弦滑或弦数之湿热蕴结肝胆证。若失治或误治,易使湿热留恋,形成慢性肝炎。湿热久羁,既可损伤脾胃,致脾胃纳运失常;也可结于肝胆,使肝胆疏泄失司。故业师认为,慢性肝炎虽有湿热残留,但脾失健运、胃不纳降、肝失…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胃脘痛范围,其发生多因胆石内阻,肝胆疏泄不利;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厚腻之品而致湿热内生,影响肝胆疏泄和脾胃运代而发痛.因肝胆气机不能条达,故见右上腹隐痛、胸门痛引肩背;气滞日久则血瘀,可见疼痛剧烈和痛有定处,肝失疏泄而克脾土,致脾胃运代失调,则胃脘胀满,尤以进食肥腻之品后为甚,食欲不振;胃失和降,则暖气、呃逆;脾失运化湿浊内生,则舌苔厚腻;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脾失运代,湿热内生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人2003年以来用自拟疏肝利湿汤治疗慢性胆囊炎43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朱生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淑颖  孙永顺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11-1112
朱生梁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诊病注重辨病辨证相结 合;治疗标本兼顾,强调整体调节,尤重通降和胃;病愈后强调调养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黄雅慧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有其独到见解,认为GERD基本病机为肝胆疏泄失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证将GERD分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痰湿内阻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5个证型辨证论治,多取良效;并提出糊剂卧位服药方法,疗效显著。同时,黄教授认为日常调护十分重要,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李郑生教授在临证中十分重视"肝脾胃同治"思想,辨治脾胃病时强调必须紧密联系肝,认为肝为阳脏,体阴而用阳,主疏泄条达;只有肝疏泄条达正常,脾土才能正常运化而不致壅滞,肝脾胃同治法重在顺应肝的疏泄条达之性、脾的健运升清之性及胃的受纳和降特性.李郑生教授善用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内科杂病,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轻灵,严谨精当,疗...  相似文献   

15.
陆长清主任医师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肝胆疏泄失调是其基本病机,气机郁滞贯穿始终并影响疾病转归。其病位虽在肝胃,但与五脏相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安胃,五脏并调,自创疏郁安胃汤加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急性病毒性肝炎属中医黄疸范畴,为感受湿热病邪,阻滞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笔者近3年来运用当地景颇族民间验方茵陈野葡萄汤治疗本病6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女32例,男28例;年龄3~46岁;病程5~24  相似文献   

17.
黄峰教授从先天、后天及邪毒三个角度分析虚黄,认为虚黄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血亏虚,血行瘀滞,阻滞于肝胆,胆汁横溢外泄入血,随气血运行而周流全身,上行头面而至面色微黄,下输膀胱而致小便黄。病变部位在肝胆,病位在血分,属于里病,致病因素以瘀血为主,气虚,气机不畅为枢纽,气虚血瘀,气滞瘀阻杂合而发为虚黄。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秉承"治黄需治血,血行黄易退"的治疗原则,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辨证加减,以应对不同症候的虚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黄峰教授对虚黄的诊治发展并丰富了黄疸病,为虚黄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思路。通过整理黄峰教授治疗虚黄的经验,有利于学生掌握虚黄的诊疗思路,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及深刻的中医教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胆石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陈树真主任医师认为,胆石症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肝郁气滞、湿热蕴结、痰瘀互阻、胆失和降为本病的病理变化。治疗上强调肝胆同治。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创立了冲击排石疗法,即清源、蓄水、开闸、通利四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篇》中首立"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论,与《伤寒论》里:"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观点彼此呼应,共同阐释了黄疸的核心病机为脾湿瘀热,首先提出"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说,奠定了健脾利湿的基本原则。仲景以脏腑为着眼,以湿瘀为中心,以健脾利湿为根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共筑黄疸治疗框架,治疗以脾胃为中心,而并非肝胆。随着西医学的引入,人们对黄疸的病机认识逐渐由脾湿瘀热转到肝胆湿热,这与仲景理论背道而驰;认为肝胆湿热、肝失疏泄、胆汁阻塞是黄疸发生的主要原因看似与现代医学观点相吻合,实则违背了仲景从脾论治黄疸的中心思想,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胆石症的辨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祖国医学虽无此类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属“胁痛”、“黄疸”等范畴。1病因病理 胆石症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原因,导致肝胆功能失调。由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而影响于胆,使胆气失于通降,胆汁郁积。肝胆气郁,湿热内蕴,煎熬胆汁,日久而成砂石。如果湿从火化,热毒炽盛而见高热寒颤;瘀热在里,胆热液溢则发为黄疸;肝胆气郁,失于疏泄,则右上腹绞痛彻背。本病病位在肝胆,若胆失通降,可累及脾胃。反之,若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调,亦必然影响胆的通降,使胆气郁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