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有关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围绕三种学说,即脂质浸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和损伤反应学说.近年来Ross以新的论据在他的损伤反应学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而不是单纯的由于脂质沉积所致"[1].实际上,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到最后斑块表面破裂并发血栓形成的所有阶段均发挥了作用[2]. 相似文献
2.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降解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酶类。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是细胞外基质重构的过程,MMPs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近年来,人们对MMPs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大量证据表明,MMPs与AS斑块破裂、ACS的发生密切相关,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综述了MMPs与AS斑块破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最早人们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于随年龄增长的退行性改变。自 1970年后大量证据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在损伤后发生的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有关。近来 ,Ross及其他学者发现血管受损伤后产生炎症 -纤维增殖反应 ,其中涉及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血管调节分子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 。1 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损伤后可发生炎症反应 ,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多种病原包括 :病毒、细菌、衣原体等感染可引起血管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或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目前尚未发现哪种感染原在上述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中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表达特点.方法 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模型组(n=8)、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n=8)和兔易损斑块模型组,采用ELISI法检测血清CRP、IL-6浓度.结果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及易损斑块模型血清浓度CRP(8.68±1.30、13.97±2.85)mg/L均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0.80±0.15)mg/L;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及易损斑块模型血清浓度IL-6(180.67±14.93、237.99±41.10)pg/ml均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85.65±13.55)pg/ml;兔易损斑块模型组的血清CRP、IL-6浓度(13.97±2.85 mg/L、237.99±41.10 pg/ml)明显高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组(8.68±1.30 mg/L、180.67±14.93 pg/ml).结论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及易损斑块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兔易损斑块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兔动脉粥样硬化组. 相似文献
6.
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血浆脂质的增高 (高脂血症 )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 ,这已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然而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炎症在AS的发生发展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oss等[1] 发现血管受损伤后产生炎症———纤维增殖反应 ,其中涉及大量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及血管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是对血管壁损害的反应和修复过程。炎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因子,炎性因子的表达受多种因素调节,本文就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的抗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及对As炎症的影响.方法 通过高脂饲养建立兔As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单纯高脂组(n=8)、阿利吉仑组(n=8)和正常对照组(n=8).单纯高脂组以高脂饲料(1.5%胆固醇+5%猪油)喂养,阿利吉仑组在高脂饲料喂养的基础上加阿利吉仑(25 mg·kg-1 ·d-1)喂养,正常对照组以常规颗粒饲料喂养.分组喂养16周,处死动物取胸主动脉标本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斑块内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标志物(RAM11和α-actin)及植物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以阳性面积表达率表示.结果 油红O染色组织学检查显示:阿利吉仑组的脂质斑块面积为( 34.38±2.07)%,明显小于单纯高脂组的(47.12±4.16)%(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阿利吉仑组斑块内RAM11和LOX-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21.13 ±2.10)%和(11.38±1.69)%,均明显小于单纯高脂组的(30.63±2.26)%和(16.75±1.67)%(P<0.01,P<0.05).单纯高脂组和阿利吉仑组斑块内均可见α-actin表达阳性的梭形平滑肌细胞,主要分布于内膜及中膜.结论 阿利吉仑抑制了As的进展,具有抗炎症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创建一种操作简单、经济实用的动脉粥样硬化(AS)破裂斑块及血栓动物模型.方法 21只雄性纯种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两组:液氮冻伤+高脂喂养组(A组=11只)和高脂喂养组(B组=10只).A组实施右颈总动脉内膜液氮冻伤术结合高脂饲料喂养,B组单纯给予高脂饲料喂养.8周末以液氮激发斑块破裂,激发前后分别采血检测血脂、hsC-RP、MMP-9及PAI-1水平;激发48 h后处死所有动物,取出右颈总动脉作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等,光镜及电镜观察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周后兔血脂水平明显升高;激发后血浆hsC-RP、MMP-9及PAI-1均明显升高;所有A组兔子的右颈总动脉均可见AS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而B组兔子未见斑块或血栓形成;所建立的破裂斑块在组织结构、细胞构成、生长特征和脂质沉积方面与人类斑块相似.结论 液氮冻伤术能简便、快速、高效地建立AS破裂斑块及血栓模型,从而为研究人类AS破裂斑块及血栓形成的机理和药物干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炎症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程,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损伤相关性分子模式分泌,进一步导致斑块内炎症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大量释放.不同于急性炎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炎症消退障碍,后者可加剧斑块炎症、促进大坏死核心、薄纤维膜和动脉血栓的形成.本文重点探讨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炎症介质影响,探讨其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的机制。方法 24只清洁级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给予标准全价营养饲料100g/d;模型组8只,给予高脂饲料100g/d;阿托伐他汀组8只,给予高脂饲料100g/d+阿托伐他汀2.5mg/(kg.d)。喂饲6周后,比较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CRP、TNF-α、IL-6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TC、TG、LDL-C、ApoB低于模型组,HDL-C、ApoA1高于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血清TNF-α、IL-6、hs-CRP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减轻高脂血症,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破裂斑块的稳定与修复作用.方法 用液氮冻伤术创建兔AS破裂斑块模型,动员组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5 d.动员第5 天抽血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分别于动员后3 d和4周末抽血,ELISA法检测兔血清MMP-9、hsC-RP及PAI-1水平;动员后4周处死兔,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斑块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rdU在斑块区表达情况.结果 动员5 d后,动员组兔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及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动员后4周,动员组新生内皮细胞及胶原纤维明显增多,在斑块区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动员组血清MMP-9、hsC-RP及PAI-1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rh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胶原纤维再生,降低炎症因子及凝血纤溶因子而稳定与修复AS破裂斑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以及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确诊的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ACI患者100例作为ACI组,另选取来院体检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但是未发生ACI的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NIHSS)进一步对ACI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分组,其中中度神经功能缺损(中度组)63例,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中重度组)37例。分别比较ACI组与对照组、中度组与中重度组的颈动脉斑块超声特征、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ACI组共检出606个颈动脉斑块,对照组共检出588个颈动脉斑块。ACI组和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等回声斑块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不稳定斑块数量、低回声斑块数量、混合回声斑块数量、不规则斑块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高回声斑块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的血清人软骨糖蛋白39、血管细胞黏附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 permeable hemodialysis,HP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将68例 MHD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33例,对照组为35例,观察组使用HPD治疗,而对照组使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观察周期为12个月,对治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及营养状况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thickness,IMT)、血流及肾功能、炎症及营养状况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结论 MHD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易发高危人群。HPD治疗在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减轻炎症反应及在改善营养状态进展中都具有积极的影响,进而改善MHD患者的预后反应。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炎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可引起不完全或完全堵塞性血栓病变 ,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ACS)发生。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现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炎症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处炎症细胞的积聚与激活、血浆内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增高及斑块破裂后继发的血栓形成等均提示炎症在ACS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斑块破裂脂纹最早可见于新生儿 ,但它发展为成熟的粥样斑块需几十年的时间。一般来说 ,无并发复合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是一种良性病变。然而 ,… 相似文献
17.
18.
19.
苯那普利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苯那普利对高胆固醇饲喂的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斑块破裂的影响。 方法 :34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成 4组 ,对照组 (8只 )饲喂普通饲料 ;高脂组 (8只 )饲喂 1%胆固醇饲料 ;苯那普利组 (8只 )饲喂 1%胆固醇饲料及苯那普利 5 m g/ d;斑块破裂组 (10只 ) ,颈动脉球囊扩张损害后喂 1%胆固醇饲料 10周 ,造影证实斑块形成后 ,球囊扩张诱发斑块破裂 ,再随机分苯那普利治疗组和非治疗组 ,继续 1%胆固醇喂养 4周。实验前及实验后 5、10、14周分别抽血测血脂、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循环内皮细胞 (CEC)计数。实验末处死大白兔 ,计算主动脉斑块面积。结果 :苯那普利治疗组较动脉粥样硬化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却明显减少 (P<0 .0 1) ,其血 v WF浓度亦明显降低 (P<0 .0 1)。斑块破裂组球囊扩张术前其血 v WF浓度进行性增高 (P<0 .0 1) ,CEC增高不明显 ,但术后非治疗组 CEC却显著增高 (P<0 .0 1) ,治疗组 CEC、v WF较非治疗组明显减少 (P<0 .0 1,P<0 .0 5 )。结论 :苯那普利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功能有关 ;CEC、v WF特别是 CEC对不稳定斑块破裂可能有预测作用 ,苯那普利可能有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过程。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多的是高胆固醇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影响及和各种防治措施。笔者仅想就感染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作一探讨。1 常见的感染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1.1 肺炎支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 1988年 ,Saikku等[1] 第 1次用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肺炎支原体(Cpn)的IgG和IgA抗体与冠心病 (CHD)相关 ,尔后人们又从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动物实验和抗生素试验治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都能充分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