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络病理论,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胃络病范畴,从络病学角度出发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胃络瘀阻,胃阴亏虚"。胃络瘀阻为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之根本,病程后期脏腑失于濡养,胃阴亏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至积、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导师姜树氏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络病理论,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特点及微观辨证学具体情况辨证论理,以"散瘀通络、畅达中焦,滋阴补虚、和胃宁络,开瘀散结、消坚化积"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为慢性萎缩新胃炎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重要的病机学说。基于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病机,提出了"脾虚络阻毒损"为CAG的基本病机,"脾虚""络阻""毒损"是CAG病机演变中的基本因素,多表现为脾胃亏虚→胃络瘀阻→毒损胃络的病机演变规律。其中脾胃亏虚是CAG的始动因素、发病之本;胃络瘀阻是CAG致病的关键条件;毒损络脉是CAG发展为癌前病变的重要因素。本病的表现较为符合络病发病的特点,通过络病理论可以更好地阐明CAG的病机特点,更加深入了解CAG的病机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初起多因嗜食肥甘,壅堵中焦,气机失运,或情志不畅;木土郁滞,脾胃失和,食、湿、痰、热诸邪内生而阻滞中焦,致使胃气上逆而发病。热-瘀-虚-毒是胃食管反流病重要的病机演变阶段;热邪伏留胃系是本病病机进展的始动因素;气分郁热久稽,内迫血分,损伤络脉,耗伤气津为中心环节;正虚邪留,邪蕴成毒为最终进展。基于此,认为本病早期以火热邪实为主,治宜清热降逆、祛邪开郁;病至中后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在清热化痰、祛瘀解毒的同时,重视健运脾胃、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4.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5.
浅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虚和实两方面论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指出虚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实为胃气壅滞、湿热中阻、胃热内蕴、胃络瘀血等。虚和实之间常相互影响,导致中焦痞滞,胃失和降之职。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的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张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为虚、毒、瘀,脾胃亏虚为其本,内外合毒为其因,胃络瘀阻为其标,虚、毒、瘀互为因果,合而为患。治疗以扶正解毒化瘀为大法,以其经验方胃痞汤随证加味,在临床上将辨证、辨病相结合,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有效开展本病的干预对胃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辨证施治有较大优势.本病的发生发展是由气及血入络的渐变复杂过程,认为脾胃虚弱(损)是发病之本,邪壅胃腑、胃络瘀阻是重要病机特征,邪毒久滞、毒损胃络是重要病机转归,故提出“脾虚络阻毒损”为其基本病机,以“健脾通络解毒”为基本治则,并应用肝脾(胃)同调,宏观与微观辨证施治相结合来立法处方,确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缺血性眼病的病机特点,基于中医学络病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缺血性眼病的发生是一个由气及血的渐进过程,气滞或气虚是缺血性眼病的发病基础,目络瘀阻是缺血性眼病的核心病机。在目络瘀阻病机演变过程中,"虚、瘀、毒、水(湿)"四种病理因素互相影响,气滞络瘀、络虚生瘀、瘀久酿毒、毒邪伤络、饮生阻络、痰瘀互结,目络瘀阻贯穿全过程,最终导致络损神伤。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李汉文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立足于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气滞痰凝的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病证结合,圆机活法,通过采用和中消痞、宣畅气血、寒热并用、祛瘀生新等治疗大法,以和为圣度,奏扶正祛邪之功。举隅典型病案,以反映李汉文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黄骏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学验俱丰。黄师治疗萎缩性胃炎用药灵活,疗效显著。现简介如下。1 从虚与瘀探查病机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每因情志不调、进生冷不洁饮食、嗜烟酒浓茶等,导致胃粘膜损伤,使胃腑通降失和而发病。若胃炎反复发作,久病不愈,则久病必虚,久痛入络,出现胃阴不足,胃络瘀塞,或脾胃虚寒,瘀血阻络,故虚和瘀是其基本病机。临床上多表现为虚中夹实、寒热错杂之证。2 以育和通降为法 脾胃为一身气机之枢纽,敷布精微于全身,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行于肝肾。升降有度,上下有序,则“清阳出上…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77-98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可出现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并伴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癌变率可达2.55%~7.46%。朱西杰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郁浊聚、食积、痰结、毒热等病理因素单一或相加作用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血脉运行不畅,胃络失养是该病的病机关键,故在辨证论治本病的基础上,从排毒解毒生新法、胃肠同治复元法、酸甘生发胃阴法、祛瘀生新再生法四方面提出再生修复胃黏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立论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强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560-256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而且涉及多脏腑。其病机,过去多认为以虚为主,如脾胃气虚、胃阴不足,尤其强调阴虚。但近年来的研究多认为:该病属虚多夹实或本虚标实,其基本病机之一是"瘀毒互结",即"瘀毒"贯穿于整个疾病发展过程始终,由微至著,是中医证候演变和转归的关键。"瘀毒"并不等同于血瘀或"癌毒",而是癌毒的前期状态,在临床上完全可能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3.
赵绍华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喜用药性平和之品,避免大甘大苦,大甘生湿,大苦伤脾,处方用药忌过量,否则重伤脾胃,加重本就虚弱的脾胃,治疗本病时,须时时处处顾护胃气。慢性萎缩性胃炎初病在气,久病则入络伤血,故治疗中注意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贯穿始终。血瘀又有气虚与气滞之分,气虚而血瘀者,常用健脾益气之补中益气汤升降气机,但补药多味甘,有生满壅滞之疑,故当清补,赵师临床喜用太子参、党参等,佐以丹参、降香等兼调气血。因气滞而血瘀者,往往在行气药中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但活血药物不宜过服、久服,临证时要中病即止,否则伤正气。另外,由于本病诱发因素有情绪波动、劳逸不当、寒温失宜等,故在治疗调养过程中,赵师常叮嘱患者注意舒畅情志、劳逸结合、四时寒温适宜等。  相似文献   

14.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病损虽然由误下伤中,饮食阻滞,湿浊内阻,七情失和,脾胃虚弱引起,但最终均导致痰湿内生,久病血瘀,中焦气机不利而成痞满。所以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整个病程始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治疗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10):888-889
认为胃息肉为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全身为虚,局部为实,脾虚为本,痰瘀、浊毒为标。痰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阻碍气机,经络不畅则血行瘀滞,由痰生瘀或挟瘀而病,瘀血、痰浊积久化生郁热,变生浊毒,蕴而入血,积于胃膜,终致胃息肉形成。治疗要在健脾补虚的基础上,活血化瘀、化浊解毒,扶正化积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名中医梁君昭认为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性为本虚标实,病机可归纳为正气不足、气机失调、痰瘀痹阻。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极易导致痰浊瘀血的产生。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痰瘀既是病理产物,亦可成为致病因素,阻滞气机的正常运行。名中医梁君昭在治疗冠脉支架术后心绞痛时基于气机理论,尤重视中焦脾胃之枢纽作用,善用药对,强调扶正通络、调理气机、祛瘀化浊。其学术特点突出,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姜莉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研究30余年,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方面有独到的诊治经验,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肾阳虚型者十之八九,"水寒土湿"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致病之根本,气机阻滞、瘀血胃络、痰湿中阻为发病之源,为本虚标实之疾。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补火生土法治其本,配以调畅气机、化瘀通络、燥湿化痰治其标,提倡治本为主兼除其标,主张以扶阳之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证予吴萸四逆汤扶阳固本,从而阻断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寻胃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2005年—2012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8组病例数据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比较。结果: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阳虚、瘀毒内结、痰湿凝滞、胃热阴虚、气血亏虚为胃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南方多以肝胃不和、脾胃阳虚、痰湿凝滞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胃气虚、瘀毒内结、肝胃不和为主。结论:胃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种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