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CT表现与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永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实验室特点、CT表现与动态变化。结果:39例COVID-19患者中,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型8例,其中37例患者有明确流行病学史,入院首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5例,淋巴细胞计数降低7例,18例C反应蛋白升高,35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减轻,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肺部病变呈自然进程,入院初诊CT表现为胸膜下小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密度影,伴或不伴小叶间隔增厚;入院3~6 d CT多表现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实变明显,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新发病变呈较淡薄磨玻璃密度影,以两肺中下叶胸膜下分布为主;入院9~11 d CT多数表现为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减低,4例完全吸收,3例残留少许纤维灶病变。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CT动态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深入了解并认识COVID-19的CT表现可以弥补病毒核酸检验的假阴性现象,以便患者早期隔离、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CT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转归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020年2月17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确诊的普通型COVID-19肺炎首诊胸部CT、首次复查胸部CT的影像资料6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31例。依据是否随病程发展为重型分为普通型组(51例)和转重型组(11例),应用AI技术定量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首次胸部CT转重型组患者肺炎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3.3%,高于普通组1.3%,以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0%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患者的敏感度(72.7%)、特异度(66.7%)最高,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744。复查CT两组患者病灶体积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与普通型组相比,转重型组病灶体积占比10.0%,明显增大,以增加的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2.65%为界值,诊断普通型转重型的敏感度(90.9%)、特异度(78.4%)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两次CT比较两组患者病灶内部磨玻璃密度、实性密度成分比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智能在CT预测COVID-19转归中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早期对重症及危重症的发生进行预警,病灶占整肺体积百分比、病变短期内迅速进展可能对普通型COVID-19肺炎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的CT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我院诊治的NCP患者39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39例患者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轻型3例,普通型28例,重症8例。NCP肺内病变随机分布于肺叶各段,多位于胸膜下,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常表现为纯磨玻璃影(6例),磨玻璃影+实变(30例),伴结节影(18例)。结论:NCP患者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可提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15日十堰市太和医院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的20例NCP患儿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个月~10岁,中位年龄2岁9月,5岁以下患儿14例。分析20例NCP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儿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图像均有渗出性病灶,表现如下:11例为肺野中外带分布的斑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或实变影,其中9例为胸膜下分布;2例为节段性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2例为肺内局限性沿着小血管分布的磨玻璃影;5例为类小叶性肺炎特点,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样、小斑片样影。结论:儿童NCP临床症状不典型,其HRCT影像表现多样,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及时开展胸部HRCT扫描,可对疾病做出早期预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海南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首诊胸部CT表现和临床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3月7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COVID-19确诊患者的临床胸部CT资料.结果 69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56例,咳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定量检测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不同分型中胸部CT动态变化特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多家医疗中心确诊的95例COVID-19非重症患者和22例COVID-19重症患者的连续动态CT扫描结果及首次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AI技术自动分割COVID-19病灶得到CT定量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间定量指标的差异。对发病后天数与CT定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曲线回归函数拟合,得到变化曲线。结果 重症组患者除GGO%小于非重症组外,剩余CT定量指标均大于非重症组(P<0.05)。非重症组CT定量指标约第10~11天达到峰值,10~30天内迅速好转,30~40天基本消散。重症组发病高峰迟于非重症组1~2天,病变吸收速度远低于非重症组,并且消失时间延长。结论 AI定量检测有助于准确识别COVID-19肺炎胸部CT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定量指标能够客观地评估肺内病变性质,为疾病的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40例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探讨胸部CT对该病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和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确诊的40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灶单发12例(30%),多发28例(70%);单侧18例(45%),双侧22例(55%);单纯磨玻璃密度(GGO) 32例(80%),完全实变1例(2. 5%),GGO+实性混合密度7例(17. 5%);分布模式为小叶核心型17例(42. 5%),胸膜下型7例(17. 5%),混合型13例(32. 5%),弥漫型3例(7. 5%)。伴随征象中血管增粗征17例(42. 5%),胸膜平行征10例(25%),空气支气管征8例(20%),晕征7例(17. 5%),反晕征1例(2. 5%),铺路石征3例(7. 5%)。吸收期病变残留纤维条索灶或胸膜下线的有14例(35%);病变完全消失未残留纤维条索灶的有20例(50%);以上2种形式均存在的有6例(15%)。有17例第2次CT复查有进展。结论 COVID-19的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在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部CT评分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3月经核酸检测证实的70例COVID-19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在初诊胸部CT上,根据病灶累及肺叶数目进行CT评分(0~5分)。根据CT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分患者(≤2分)、高分患者(>2分)。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肺叶评分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CT评分与患者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CT评分评估患者临床转归的效能。结果 相对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核酸转阴时间较长(t=2.281,P=0.026)。高分患者及低分患者核酸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VID-19多累及两肺下叶,高分患者住院时间大于低分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CT评分预测核酸转阴时间、住院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8、0.647,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5%、82.1%和48.4%、45.2%。结论 男性患者核酸转阴时间相对较长;CT评分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COVID-19患者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和CT影像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经临床证实COVID-19病人的临床和CT资料,依据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 30岁组,30~60岁组,>60岁组),对每组病人CT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7例COVID-19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98.1%,105/107)和咳嗽(77.6%,83/107),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升高(63.6%,68/107),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低(42.1%,45/107;43.9%,47/107);典型CT表现为两肺多叶散在的胸膜下磨玻璃影(94.4%,101/107),最常伴有血管扩张(89.7%,96/107)和晕征(78.5,84/107)。呼吸困难和临床分型在 < 30岁组、>60岁组和30~60岁组、>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间的肺叶分布差异最为明显(P < 0.05)。铺路石征和实性成分在>60岁组和 < 30岁组、30~60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不同年龄组间又各具特点,掌握这些临床和CT影像特征、特点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归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早期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表现,为临床早期确诊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COVID-19患者的早期胸部CT表现。结果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以磨玻璃密度影最为常见,其内可见增粗血管和扩张的细支气管。病灶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双肺外周或胸膜下。结论 COVID-19的早期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和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CT影像学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26例(100%),咳嗽21例(80.8%),可伴随肌肉酸痛、胸闷、腹泻或呕吐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57.7%),高于正常4例(15.4%),低于正常7例(26.9%)。淋巴细胞计数减少10例(38.5%)。15例(57.7%)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26例COVID-19患者CT表现均有异常,6例(23.1%)表现为单侧肺叶病变,以胸膜下分布为主;20例(76.9%)双侧肺叶受累。6例(23.1%)患者双肺所有肺叶、肺段均受累;局灶性病例中以右肺下叶受累最多见10例(38.5%)。26例COVID-19患者可见下述一种或多种征象:磨玻璃影像(ground glass opacity,GGO)16例(61.5%),以胸膜下分布为主;6例(23.1%)表现为GGO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38.5%)为小斑片状边缘模糊密度增高影;7例(26.9%)为大片状实变影;8例(30.8%)可见网格状或纤维条索影;5例(19.2%)患者可见血管束增粗和血管穿行;4例(15.4%)患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象;1例(3.8%)患者可见少量胸腔积液,未见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的胸部CT表现为多部位、外周、胸膜下、下叶分布的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胸腔积液及肿大淋巴结少见,CT检查为该病的早期防控、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中的应用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9日至2月1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35例,分为CT阳性组(肺部有渗出)31例和阴性组(肺部无渗出)4例。记录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患者数量以及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CT阳性组的病灶位置、分布及形态学特征。结果:在所有35例患者中,CT阳性患者占88.6%(31/35),武汉旅居史占31.4%(11/35),本地确诊患者接触史占31.4%(11/35),无明确流行病史占37.1%(13/35),发热占88.6%(31/35),胃肠道症状占11.4%(4/35),白细胞计数下降占17.1%(6/35),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占37.1%(13/35)。CT阳性组发病时间4(2,7)d,明显大于CT阴性组的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1例CT阳性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两肺分布29例(占93.5%)。31例患者共计471个渗出灶:病灶下肺分布占67.3%(318/471),其他肺叶分布占36.7%(173/471);肺野周边分布占75.4%(355/471),背侧分布占76.4%(360/471)。所有病灶中,4.9%(23/471)伴有晕征,铺路石征占2.5%(12/471),反晕征占1.9%(9/471)。12.9%(4/31)患者伴微少量胸水(双侧2例,单侧2例)。结论:胸部CT检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早期尤其是发热时间≤2 d的患者胸部CT检查可为阴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疑似患者与确诊患者的胸部X线表现。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4日首都医科大学大学宣武医院45例疑似COVID-19患者与9例确诊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胸部X线资料,对其X线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5例疑似病例中32例X线表现可见异常,肺内病变最常累及左侧(18例)、下肺野(24例)、中带(23例),病变以单发(21例)、斑片状(29例)、模糊影(24例)常见。9例确诊病例中5例胸部X线阳性,肺内明确病变最常累及右侧(4例)、下肺野(5例)、中带(4例),病变仍以单发(4例)、斑片状(5例)、模糊影(4例)常见。两组病例除病变分布侧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在胸部X线的其他异常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作为初筛手段,胸部X线检查对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的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15.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typically diagnosed by specific assays that detect viral nucleic acid from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however, this may miss infections involving only the lower airway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diagnostic modality in the COVID-19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We present a case series with virologically confirmed COVID-19 pneumonia. Variable CT features were observed: consolidation with ground-glass opacities, ground-glass opacities with subpleural reticular bands, and an anterior-posterior gradient of lung abnormalities resembling tha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Evolution of CT findings was observed in one patient, where there was interval resolution of bilateral lung consolidation with development of bronchiolectasis and subpleural fibrotic bands. While sensitive for detecting lung parenchymal abnormalities in COVID-19 pneumonia, the use of CT for initial diagnosis is discouraged and should be reserved for specific clinical indications. Interpretation of chest CT findings should be correlated with duration of symptoms to better determine the disease stage and aid in patient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心血管疾病(CVD)(包括高血压及心源性疾病)患者的胸部CT特点,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 年1月20日至2月8日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就诊筛查并经COVID-19 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65 例COVID-19患者,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集基础信息、临床症状、血常规、胸部CT特征,分析其在2组的分布情况,探讨胸部CT特点。结果:65例COVID-19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0.0%,咳嗽53.8%,血常规指标52.3%发生C反应蛋白升高,18.5%白细胞减少症,26.2%淋巴细胞减少症。CT表现84.6%病变呈双肺分布,95.4%斑片状磨玻璃影,可伴有实变,其内可见网格状纹理。病灶沿支气管及胸膜分布。患者肺受累程度及与患者的接触史和CVD有关联性。CVD组的症状持续时间和肺受累百分比大于非C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连续两次复查患者中随着时间进展,CVD组与非CVD组的肺受累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再次复查肺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7)。结论:胸部CT能清晰显示COVID-19疾病过程中的影像学变化,合并CVD患者的胸部CT更加严重,恢复较慢,结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可以更好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2020年1月20日—3月24日治愈出院的6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收集其出院前、出院后2周、出院后4周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转归等临床资料,将3次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出院患者无再发热、腹泻症状,无传染他人,个别患者仍有乏力、咳嗽症状,均较前减轻;有7例患者出现核酸检测复阳,6例短期内转阴,1例持续时间稍长;出院时有14例患者淋巴细胞数仍减少,4周后只有3例仍有减少,且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患者肺部病灶明显吸收、有9例仍见局部纤维化,另外7例患者病灶吸收缓慢。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治愈出院后,大部分患者可较快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及胸部影像学表现可基本恢复正常,肺纤维化病灶也可逐渐吸收,部分治愈者可出现核酸检测复阳,但无相应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临床及高分辨率CT(HRCT)影像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的患儿29例,其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11(5,15)岁,分析其临床及HRCT特点。结果(1)CT/X线检查有无肺炎与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无统计学意义。(2)HRCT阳性时肺内病灶表现为局限性磨玻璃影,主要分布于胸膜下,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所有患者均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胸腔积液。(3)肺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感染者影像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单肺叶、肺段受累为主,预后良好;儿童感染率及无症状感染者比率较高,且肺炎程度较轻,临床工作中可适当减少对儿童CT检查的次数以减少放射辐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