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疏风解毒胶囊联合α-干扰素和阿比多尔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α-干扰素联合阿比多尔片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风解毒胶囊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消退时间、肺部影像学改善情况、药物过敏和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核酸转阴时间为(6.42±1.02)d,短于对照组的(7.37±0.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肺部病灶开始吸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肺部病灶完全吸收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观察过程中,2组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或者危重型。(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发热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流涕、鼻塞、头晕、乏力、咳嗽等症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变化,从而研究血象变化与患者治疗疗效的关联。 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后血象指标变化,以治疗疗效情况分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前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0.0%(27/45)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93.3%(42/45)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93.3%(42/45)降低,淋巴细胞绝对值77.8%(3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64.4%(29/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86.7%(39/45)升高。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治疗后血象中淋巴细胞绝对值55.6%(25/45)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55.6%(25/45)降低、全程C反应蛋白57.8%(26/45)升高。采用χ2检验比较: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好转组与未见好转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多正常区间变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前期多升高,治疗后多在恢复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前期下降,治疗后多恢复正常;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明显;全程C反应蛋白多升高。血象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全程C反应蛋白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转归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细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OVID-19患者35例(COVID-19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0例(细菌性肺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常规、CRP、PCT、T淋巴细胞亚群值,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特征。结果 COVID-19组患者血WBC、淋巴细胞绝对值、CRP、PCT水平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COVID-19组CD3、CD4、CD8细胞绝对计数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P?<0.05);而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常规、CRP、PCT及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COVID-19、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及疑似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南京地区11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儿童的临床特征,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南京地区(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院区)2020年1—3月收治的11例SARS?CoV?2感染儿童纳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3~9岁年龄组和10~18岁年龄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胸部CT、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岁年龄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总T细胞、CD4+T细胞、CD19+B细胞数高于10~18岁年龄组,核酸转阴时间短于后组,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SARS?CoV?2感染儿童淋巴细胞反应不同,核酸转阴时间不同,故应当依据年龄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方案,必要时予免疫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及影响患者病毒核酸转阴的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2月6日—3月9日收治的确诊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统计核酸转阴时间,分析影响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结果 收集COVID-19确诊病例104例,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2~86岁,平均(49.9±15.5)岁,从出现临床症状时间点计算,出现临床症状—就医平均间隔时间为5.5 d。,核酸转阴所需时间(19.8±7.7) d,其中32例(30.8%)<14 d转阴,72例(69.2%)≥14 d转阴,其中14例(13.5%)于 ≥28 d转阴。单因素分析显示核酸≥14 d转阴组从出现临床症状—就医的时间间隔(6.7±4.4) d长于<14 d转阴组(2.6±1.8)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并肺部细菌感染(25例,34.7%)、肺部病灶超过三个及以上肺叶(36例,50.0%)、重型患者占比24例(33.3%)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占比均高于<14 d转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到就医的时间间隔及肺部病变累及三个及以上肺叶占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感染者就医及时性、合并肺部细菌感染、肺部病灶范围广泛、临床分型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影响病毒核酸转阴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就医及时性及肺部病灶范围是影响核酸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肺部病变为主的新型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干咳、气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降低、胸部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有一定特征的炎性改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病毒核酸检测,其中,胸部CT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了解海南省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和预后。方法 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3月7日收治的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根据病情分为普通/轻症组,危重/重症组,根据流行病学史分为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资料,进一步对比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统计学处理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69例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28例,年龄28~83岁,30例既往有基础疾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85.51%)、发热(81.16%)、乏力(46.38%),鼻塞、咽部不适少见。白细胞升高者9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25例,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33例,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 42例,影像学检查肺部有炎症者66例。临床分型:轻型3例,普通型54例,重型3例,危重型9例,即非重症组(普通/轻型)57例,重症组(危重/重型)12例。69例患者,输入病例54例,78.26%,本地病例15例,两组临床表现与临床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南省COVID-19患者以普通型与轻型为主,输入性病例与本土病例临床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8.
苏丽  周敦荣  谭茜茜  童玉梅 《广西医学》2022,(20):2407-2412
目的 探讨基于“肺-肠”轴理论分析微生物调节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肺部菌群、肠道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2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的核酸转阴率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期间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治疗前后的肺部菌群数量、肠道菌群数量、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核酸转阴率、临床症状消失所需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呼吸道菌群数量均较治疗前减少,且观察组的菌群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多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肠道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均少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CD4+T淋巴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均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CD8...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观察银翘散联合三仁汤加减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收集3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银翘散和三仁汤加减,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以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体温复常时间、病毒核酸转阴率、肺部病灶吸收情况作为结局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10 d后病毒核酸转阴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肺部病灶吸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银翘散联合三仁汤加减治疗能够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湿毒郁肺证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体温复常时间,提高病毒核酸转阴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冠2号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2月20日在我院住院且接受新冠2号方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共40例,统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新冠2号方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变化、舌象脉象变化情况。结果: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平均时间为14.03天;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咳嗽、干咳、消化道不适症状,口干多饮,部分患者以胸闷、胸痛为首诊症状,经新冠2号方治疗14天后,上述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首诊时舌象多为舌质多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腻苔、白苔为主;脉象多为濡脉、滑脉;经治疗14天后,舌色转淡,舌苔转薄,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新冠2号方能显著改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寒湿阻肺证患者的中医证候,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岗藿抗感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72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湿毒郁肺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岗藿抗感汤组,每组各36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吸氧、抗病毒、抗菌等),岗藿抗感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岗藿抗感汤加减治疗,疗程为1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相关炎症指标及Borg自觉疲劳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病毒转阴时间,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为100.00%(36/36),组间比较(Fisher精确概率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Borg自觉疲劳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淋巴细胞计数(LYM)及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岗藿抗感汤组对中医证候积分、Borg自觉疲劳评分的降低幅度及对LYM及LYM%的升高幅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2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转阴率均为100.00%;其中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新冠肺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新冠肺炎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冠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加,淋巴细胞百分数和淋巴细胞绝对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58.33%新冠肺炎患者CD3+细胞绝对数下降,54.17%患者CD4+细胞绝对数下降,45.83%患者CD8+细胞绝对数下降,恢复期患者CD3+、CD4+、CD8+细胞绝对数高于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急性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伴与不伴糖尿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及疾病转归的差异。方法纳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2月12日我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共63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淋巴细胞亚群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等实验室指标以及肺外器官功能异常比例、临床转归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年龄明显大于非糖尿病组,C反应蛋白及血清淀粉样蛋白高于非糖尿病组(P <0. 05)。糖尿病组CD3+CD8+T、B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P <0. 05);糖尿病组CD3+CD4+T、NK细胞计数中位数低于非糖尿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糖尿病组危重症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肺外脏器功能损害更常见,核酸转阴时间及住院时间更长(P <0. 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是感染COVID-19的高危人群中位数值。COVID-19合并糖尿病患者年龄更大,重症比例更高,肺外脏器功能损害更常见,住院时间更长,死亡风险大。COVID-19合并糖尿病者在住院期间更宜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真实世界中阿比多尔及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至2020年3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由国家援鄂福建医疗队收治的确诊为新冠肺炎的2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46例患者均接受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治疗以及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案,分为阿比多尔组115例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131例。主要观察终点为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次要终点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结果:246例患者中,男132例(53.66%),女114例(46.34%),年龄为20~82岁,平均年龄为(53.58±15.19)岁。阿比多尔组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7 d转阴率分别为46.1%和50.4%,14 d转阴率分别为96.5%和9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阿比多尔组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组患者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转阴中位时间均为治疗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重型COVID-19患者的病毒清除状态及临床治疗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2月10日至3月28日在湖北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住院治疗的41例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口咽部分泌物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及其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从发病到病毒核酸转阴时间定义为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重型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因素。结果 41例重型COVID-19患者中男20例(48.8%)、女21例(51.2%),中位年龄为68.0(58.5,74.0)岁,平均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为(28.98±11.71)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总量≥300 mg)的使用与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有关(P均<0.05),而较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总量<300 mg)的使用与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无关(P>0.05)。结论 重型COVID-19患者病毒核酸持续时间较长;糖尿病、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及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激素总量≥300 mg)的使用是病毒核酸阳性持续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人工智能回顾性分析利用中西医与西医治疗17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COVID-19患者170名资料,根据治疗情况不同将其分为中西医组69例,西医组10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核酸转阴时间、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入院胸部CT和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流行病学史及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医组与西医组相比,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日均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具有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核酸转阴时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入院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前胸部CT肺病变体积占比中西医组比西医组略小,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OVID-19在改善症状及缩短病程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胸部CT评价中,中西医联合治疗在肺部病灶吸收速度方面较西医治疗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发热特征及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22年3月27日—5月24日上海世博馆方舱医院收治的356例COVID-19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热的基本特征及核酸转阴时间。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热时间、发热期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均为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子,其中发热期ORF1ab基因的Ct值对转阴时间影响的关联性更强。结论Omicron株感染患者的年龄、发热时间、发热期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Ct值均为核酸转阴时间的独立影响因子,其中发热期ORF1ab基因的Ct值关联性更强,可用于预测患者可能的核酸转阴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 Delta毒株患者合并肝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12月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定点收治医院确诊的Delta毒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9例患者。按照肝功能状态及年龄,将病例分为肝功能异常组(n=16)和肝功能正常组(n=63)、儿童组(n=50)和成人组(n=29),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计数(CD4+T)、白介素6 (IL-6)、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及Delta毒株核酸Ct值等水平,两组计量资料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总结分析COVID-2019 Delta毒株合并肝损伤的原因及特征。结果 与肝功能正常组相比,肝功能异常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均显著减少(P<0.05);儿童组肝功能异常率明显低于成人组(P&...  相似文献   

19.
陆晓东  李静云  徐叶进  薛亚东 《浙江医学》2020,42(24):2661-266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粪便与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月27日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临床表现)及咽拭子标本与粪便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结果17例患者中男10例,女7例,比例为1.4:1;年龄中位数为37岁;重型1例。其中初诊发热者13例(76.4%),无症状者1例(5.8%);初诊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17例(100.0%);初诊胸部CT检查,未见病变2例(11.1%),肺部炎症15例(88.2%),其中磨玻璃片状影8例(47.0%)。17例患者均进行了粪便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例(41.1%)。其中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性时间平均8.4d,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性后粪便病毒核酸检测持续阳性7例,最长可达到24d。结论粪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长于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持续时间。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经粪-口传播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和疾病转归。结果 58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传染源接触史;临床症状以发热、咽痛、乏力为主,可有干咳、肌痛、鼻塞流涕,腋温峰值波动在36.0℃~39.8℃。粪便检测冠状病毒阳性率为44.7%(17/38),尿、阴道分泌物、精液和乳汁检测冠状病毒核酸均阴性;入院时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或增多各3例(各5.17%),1例(1.7%)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1.1×109/L),17例(29.3%)淋巴细胞计数减少[(0.4~0.9)×109/L];17例(29.3%)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9例(15.5%)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行胸部高分辨CT检查普遍具有"管-外-晕"特征性影像,以肺部多发的磨玻璃样渗出影及斑片状实变影为主,多累及双肺。除2例危重型患者转区级医院治疗外,其余5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出院后隔离观察14 d后再次行咽拭子检测新冠病毒核酸,未发现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