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血病是一类恶性增生性疾病,是小儿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化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白血病的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这极易导致患儿发生各种感染,若不及时控制,可直接致人死亡[1-2]。重要化疗阶段多在住院完成,这也对院内感染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国内文献报道[3-4]我国儿科目前总的感染率为2.56%~5.22%,常见感染部位[5-6]为呼吸道、泌尿系统、手术切口、胃肠道与皮肤软组织,肿瘤专科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多见,其次是口腔和胃肠道[7]。而胃肠道感染最常见的症状即是腹泻。儿童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广泛存在并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胃肠道感染疾病,也是当今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WHO统计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每年有超过750000名儿童死于腹泻,这也是儿童第二大死亡原因[8]。化疗后的白血病患儿更易引发感染性腹泻,从而面临生命威胁。故而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是提高儿童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感染性腹泻是夏秋季常见病 ,大约 75 %以上腹泻是由细菌引起的 ,其发病因素较为复杂 ,近年来 ,国内曾报导感染性腹泻危险因素主要与饮食不当有关 ,本区是否还有其他特殊原因。对此 ,于2 0 0 1年 6- 8月份对辖区内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感染性腹泻病人 ,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分析感染性腹泻的危险因素 ,以利于开展对危险因素的控制 ,也为该病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干扰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 调查对象 :病例组 ,选择本区各医院肠道门诊就诊腹泻病人 ,按临床诊断为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人。对照组 ,以 1∶1配对调查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居民散发诺如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上海市宝山区各级医疗机构肠道门诊就诊、实验室确诊为诺如病毒感染的80例患者为病例组,选择2周内无腹泻、呕吐症状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80例诺如病毒感染病例,实验室分型G Ⅱ型66例,占82.50%,G Ⅰ型14例,占17.50%。单因素分析显示从事低体力劳动的人群感染诺如病毒的风险是从事高强体力劳动的人群的2.446倍(OR=2.446,95%CI:1.228~4.872);发病前3 d接触呕吐、腹泻患者(OR=8.267,95%CI:2.359~28.975)、发病前3 d有外出就餐史(OR=2.822,95%CI:1.467~5.429)和发病前3 d食用海鲜(OR=3.000,95%CI:1.841~4.888)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前3 d接触呕吐、腹泻患者(OR=6.959,95%CI:1.896~25.537)和发病前3 d食用海鲜(OR=2.283,95%CI:1.336~3.899)为诺如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饭前洗手(OR=0.609,95%CI:0.408~0.909)为保护性因素。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诺如病毒感染以G Ⅱ型为主。接触患者和食用海鲜是诺如病毒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应加强健康宣传,做好海水产品卫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精神病患者由于受不同的精神症状影响,自知力缺失,依从性低,不知清洁,生活懒散,行为被动。身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并发各种躯体疾患。又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作用可使患者过度镇静,反应迟钝,出现的躯体症状不能及时反应,容易发生感染。为控制疾病蔓延,对我科15例腹泻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相关因素,提出预防护理对策。方法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选取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肠内营养ICU患者126例,将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的ICU患者为观察组,未发生腹泻的ICU患者为对照组,对影响其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6例行肠内营养ICU患者,发生腹泻70例,发生率为5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大、行肠内营养前禁食、应用钾制剂是腹泻的危险因素;肠内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输注、行肠内营养前注入温水是腹泻的保护因素。结论肠内营养制剂日用量越大、行肠内营养前禁食及应用钾制剂使发生腹泻风险增加,肠内营养制剂逐渐增量输注、行肠内营养前注入温水可减少腹泻发生。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夏秋季节的常见及多发病,主要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主要是抗感染及输液,同时进行肠黏膜的修复治疗。作者选用左克加用思密达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现在病程的缩短及提高疗效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引起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科2005年7月—2007年7月住院治疗的653例急性白血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填写统一的个案登记表。其中386例为医院感染组,267例无任何感染者为非医院感染组,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2检验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59.1%,多因素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有5项,分别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糖皮质激素、肛周疾患、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结论 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糖皮质激素和肛周疾患是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量及血小板计数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刘春燕 付蓉 刘文会 程毓倩 宋文秀 杜丽娟 阮二宝 张丽彤 王晓明 梁勇 王国锦 瞿文 宋嘉 张荣莉 关晶 李丽娟 宋妍 高珊 刘惠 江汇涓 王珺 邹鹏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15(6):1300-1304
为了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对1997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9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分析,总结疗效并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51.1%;6、12、18、36、36个月总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8.6%、55.8%、53.8%、46.4%、21.3%及57.9%、38.6%、33.3%、31.6%、0%.经分析年龄<40岁、化疗前白细胞数<10.0×109/L、骨髓抑制期白细胞<1.0×109/L、发病1个月内给予化疗、化疗前输注全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率及生存率较高;首疗诱导缓解、获得缓解时间、缓解持续时间以及是否复发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p值均<0.05).结论了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采取个体化治疗并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治疗,对提高缓解率及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及其相关因素,对1996-2005年我院收治的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疗效和预后进行分析,了解其缓解率、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事件生存率,并采用同期病例对照法,探讨不同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ALL总缓解率为67.9%;总复发率为37.7%,中位复发时间为缓解后6个月;18个月总生存率(OS)为35.1%,中位生存时间为4个月;18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为14.2%,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1个月。不同性别患者EFS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年龄是缓解率的独立相关因素。初诊时白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水平与OS和EFS显著相关,初诊时白细胞总数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高;血红蛋白水平越高,死亡和复发风险越低。诱导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为OS的独立相关因素,诱导后ANC越高,死亡风险越低。化疗后感染为复发独立相关因素,化疗后出血可影响OS,而诱导化疗中空腹血糖偏高者相对OS低。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复发率高,成人相对于儿童预后不良,应依据疾病危险分组进行个体化治疗,防治感染和出血,以减少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家庭功能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湖南省儿童医院进行住院化疗的22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的父母为病例组,同期从湖南省5个地区便利选取205名健康儿童的父母作为对照组,应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父母进行调查。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的家庭功能总体及其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影响患儿家庭功能的主要因素有是否为独生子女、确诊时间、婚姻状况。结论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家庭功能知识的学习,了解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存在的共性问题,注意分析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患儿家长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32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按病原体不同分为病毒性肠炎组82例和细菌性肠炎组50例;按病情程度不同分为重型腹泻组73例和轻型腹泻组59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及血生化,同时测定53例健康对照组CRP。【结果】82例病毒性肠炎组及50例细菌性肠炎组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毒性肠炎组与细菌性肠炎组比较CRP.差异无显著性(P〉0.05),73例重型腹泻组与59例轻型腹泻组比较CRP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CRP不能作为鉴别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指标,但可作为评价病情严重与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86例患儿在诱导缓解后治疗期间,L-ASP使用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与用药前比,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0.01);FIB、AT-Ⅲ显著降低(P<0.01),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用药结束后1周时PT、APTT、TT、D-二聚体较用药前差异无显著性,FIB、AT-Ⅲ虽有回升,但仍低于正常(P<0.01)。结论:L-ASP可引起ALL患儿凝血功能异常,尤其对FIB、AT-Ⅲ影响明显,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L-Asp主要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而引起蛋白质成份的凝血因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且对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造血生长因子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动力学耐药的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髓系白血病细胞“细胞动力学耐药”是指处于G_0期或增殖缓慢、细胞周期长于药物接触时间的白血病细胞对某些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毒药物产生耐药的现象。阿糖胞苷(Ara-C)为目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标准诱导方案的药物之一。它是一种通过抑制DNA的合成,特异性地杀伤处于S期的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周期特异性的细胞毒药物。~3H-胸腺嘧啶核苷体内标记研究证实,在AML存在一部分处于增殖静止状态和增殖缓慢的白血病细胞。体外研究发现,某些造血生长因子(HGF),如干细胞因子,IL-3,GM-CSF和G-CSF,在单用或联合应用条件下,不但能动员髓系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使其对Ara-C的敏感性增加,细胞周期动力学耐药得以克服,而且对正常造血祖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目前,有关HGF克服AML细胞动力学耐药临床研究结果表明,GM-CSF有可能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副作用为血小板恢复延迟。显然,为明确HGF在克服AML细胞动力学耐药中的实际效果和可能的副作用,进一步进行HGF单独和联合条件下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寻找能更有效的克服AML细胞周期耐药的HGF,也是应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体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3种调控因子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相关资料的关系,本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66例初诊未治AML患者体内调控因子TGFβ1、TNFα和LIF的血浆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抽取患者肝素抗凝的骨髓液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和染色体核型(MIC)检测。结果表明:18例正常对照组TGFβ1、TNFα和LIF血浆浓度分别为8.23±3.12g/ml、5.86±3.05pg/ml、2.78±1.22pg/ml;而66例AML患者TGFβ1、TNFα和LIF血浆浓度均明显增高,分别为13.08±9.77ng/ml、10.67±15.11pg/ml、4.23±4.73pg/ml;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显著(p值均0.05)。AML的FAB各亚型中,3种调控因子的表达呈不均一性,其中LIF血浆浓度在M5型患者异常高表达(7.14±6.62pg/ml);TNFα血浆浓度在M4型和M3型患者中异常高表达,尤其在M4患者血浆中TNF-α浓度很高;TGFβ1血浆浓度在M6型和M2型患者中较高。3种调控因子与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TGFβ1血浆浓度在低危组表达最低,为10.45±4.73ng/ml;中危组表达最高,为16.13±13.76ng/ml,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另2种因子在染色体核型不同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ML患者中调控因子TGFβ1、TNFα和LIF表达均见增高,其中TGFβ1水平与染色体核型不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西方规模大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心,其ALL的治愈率已达到80%,此成就归因了依据危险度所确定的多药联合化疗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患的分层是根据预后因素预测复发危险。研究预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是必要的,已被广泛熟知的宿主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药物遗传学。疾病相关预后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细胞或分子遗传学特征。早期治疗反常是最有力的预后因素。大的,对照的和随机的临床方案的采用大大地改善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化为AML的高危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 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 21例(35.0%),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