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白芍粗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 方法 采用醇提法制取白芍粗提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芍粗提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观察白芍粗提物及其主要成分芍药苷在不同药物浓度下对变异链球菌的粘附、产酸、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以及葡聚糖转移酶(GTF)比活力等方面的影响。 结果 白芍粗提物及芍药苷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生长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30和1.770 mg/mL,当两者的浓度分别为≥1.565和≥0.885 mg/mL时,有明显的抑制变异链球菌粘附、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和GTF比活力的作用(P<0.05); 当白芍粗提物浓度为3.130 mg/mL时,有明显的抑制变异链球菌产酸的作用(P<0.05),而不同浓度的芍药苷对变异链球菌产酸均无影响(P>0.05)。不同浓度白芍粗提物组和芍药苷组的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含量和GTF比活力之间均呈正向直线相关。 结论 白芍粗提物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粘附、产酸、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和GTF活性,其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可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粘附、合成水不溶性胞外多糖和GTF活性,但不影响变异链球菌的产酸活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的影响。方法采用棋盘稀释法测定茶多酚葡萄柚提取物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计算分级抑制浓度(FIC)指数来判定二者的联合效应;并测定低于MIC浓度的茶多酚葡萄柚提取物混合液对变异链球菌产酸的影响。结果茶多酚和GSE单独用药时,其MIC分别为2 mg/ml和46.88 mg/L,联用时可降低单组分的使用浓度,如茶多酚1 mg/ml联用GSE 37.5 mg/L即可达到联合应用的M IC,FIC=0.75。变异链球菌培养前后的△pH值随混合液浓度的降低而明显增加。结论茶多酚与葡萄柚提取物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具有相加作用,较各自的单组分用药在更低浓度即可有效抑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产酸。  相似文献   

3.
EDTA对变异链球菌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化学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抑制和抗黏附作用.方法 采用试管液体稀释法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茵浓度(MIC),采用试管贴壁实验测定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黏附抑制效应作扫描电镜拍摄.结果 EDTA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0mg/mL.0.01%EDTA组~0.000625%EDTA组对变异链球茵在玻璃表面的黏附抑制率分别为12.06%、11.10%、8.64%、5.12%和4.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DTA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抑菌和抗黏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葡萄柚漱口液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初步探讨其抗菌机制。方法: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葡萄柚漱口液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扫描电镜下观察葡萄柚漱口液对变异链球菌细胞壁的影响。结果:葡萄柚漱口液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46.875 mg/L,MBC为93.75 mg/L。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葡萄柚漱口液处理后的变异链球菌出现细胞壁破裂,内容物溢出。结论:葡萄柚漱口液对体外培养的变异链球菌有明显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抑制机制可能与葡萄柚提取物破坏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甘草酸对体外培养的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甘草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不同浓度甘草酸药液中培养变异链球菌,分别于培养0 h、3 h、7 h、12 h、23 h和40 h时测定细菌悬液吸光度值和培养液pH值,绘制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计算生长抑制率和产酸抑制率.结果 甘草酸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1.57 mg/mL,浓度≤12.5 mg/mL的甘草酸无杀菌作用.甘草酸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均有抑制作用,作用随甘草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浓度≥1.57mg/mL时,甘草酸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产酸抑制率分别在80%和70%以上.结论 甘草酸对体外培养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和产酸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型抗菌物质新型氨基酸衍生物抗菌物质-焦谷氨酸双癸基二甲基氨基羧酸盐 (N, N-di-n-decyl-N, N-dimethyl-ammonium 5-oxopyrrolidine-2-carboxylate, DAPC) 对变异链球菌粘附的影响.方法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DAPC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在此基础上, 以葡萄糖酸氯己定为阳性对照, PBS为阴性对照, 结晶紫法测定比较短时浸泡药物后釉质片表面生物膜的形成量.结果DAPC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003 125 0%, MBC为0.006 250 0%;葡萄糖酸氯己定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001 562 5%, MBC为0.003 125 0%.2种药物MIC浸泡后生物膜形成量与PBS浸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随着浓度升高, 当葡萄糖酸氯己定和DAPC浓度分别为0.12%和0.24%时, 实验组生物膜形成量显著低于PBS组 (P<0.01) , 且在24 h后与葡萄糖酸氯己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DAPC对变异链球菌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可持续较长时间抑制细菌粘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升麻提取物对牙菌斑主要组成链球菌的抑制活性。方法:使用乙醇回流提取升麻有效成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升麻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唾液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liva)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4种牙菌斑主要组成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升麻提取液对4种细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变异链球菌和唾液链球菌抑制活性明显强于乙型溶血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结论:升麻提取液对变异链球菌和唾液链球菌的抑制活性显著,具有进一步研究升麻提取液对牙菌斑形成是否具有抑制活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营秀  章珍珍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7):1097-1099+1123
目的:变异链球菌是主要致龋菌,本文主要研究靶向多肽对变异链球菌的杀菌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以及杀菌动力学曲线的测定观察靶向抗菌肽对于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效果,以及通过部分抑菌浓度(FIC)、部分杀菌浓度(FBC)测定靶向抗菌肽和NaF(或CHX)有无协同抗菌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状态下靶向抗菌肽的作用效果。结果:C8g3pm11、C8gpm11、C16pm11均具有抗菌活性,但抗菌活性差距较大,并且具有时间依赖性,对生物膜状态的变异链球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结论:C8g3pm11、C8gpm11、C16pm11对变异链球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具有潜在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茶多酚对34株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MICR为500~4000mg/L,MIC50为1000mg/L,MIC90为2000mg/L.1×106CFU/ml与1×108CFU/ml菌液浓度对MIC值略有影响.结论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绿原酸对龋病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方法 制备不同浓度绿原酸,采用液体稀释法检测其体外抑制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效果;建立SD大鼠人工龋模型,分别用绿原酸溶液、甲硝唑洗必泰溶液和蒸馏水给大鼠施药,采用Keyes记分法观察绿原酸对大鼠口腔内龋齿发生发展的抑制效果。结果 绿原酸溶液对变形链球菌ATCC10449株和远缘链球菌OMZ65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7.5 mg/mL和5 mg/mL。在人工龋大鼠模型中,与蒸馏水相比,绿原酸组龋齿计分明显降低,而与甲硝唑洗必泰组相近。结论 绿原酸对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有效抑制大鼠龋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芩主要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野黄芩苷、白杨素、千层纸素等7种单体对易引起细菌性肺炎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7种单体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7种单体成分中黄芩苷、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 mg/mL、0.25 mg/mL、1mg/mL、0.062 5 mg/mL。结论:黄芩苷、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以黄芩素抑菌效果更好,其余单体在最高浓度2 mg/mL下无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高活性、低毒性的新型抗菌肽,对其抗变异链球菌及其他口腔致病菌的活性进行评价,探讨其在防治龋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 以天然抗菌肽Histatins5的类似物Dhvar4为模版合成新型抗菌肽KR-1、KR-2。通过所设计抗菌肽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实验,兔血红细胞溶血试验以及CCK-8法,筛选出高活性、低毒性的目标抗菌肽;使用96孔板培养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分为实验组(用浓度梯度为0.6×、0.8×、1×、2×MICs的KR-1进行处理)与阳性对照组(用浓度梯度为0.6×、0.8×、1×、2×MICs的洗必泰进行处理),通过结晶紫染色定量法观察生物膜量的改变;使用10×MIC浓度KR-1作用于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构的改变;通过KR-1作用口腔链球菌后杀菌所需的时间探讨目标抗菌肽对口腔链球菌的抗菌效率。结果 实验测得KR-1及KR-2的MIC分别为3.2 μmol/L和12.8 μmol/L,有效浓度下,兔血红细胞溶血率分别为0.35%和48.8%,24 h牙龈成纤维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2.96 %和21.94 %,将活性较高、生物相容性较好的KR-1作为目标抗菌肽;经结晶紫染色后测定KR-1的50%生物膜最小抑制浓度(MBIC50)低于1.92 μmol/L,且浓度为2.56 μmol/L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洗必泰(P=0.001),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经KR-1处理后生物膜结构疏松;KR-1在5 min内可杀灭约90%细菌。结论 KR-1抗菌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较低的毒性,且有良好的抗变异链球菌生物膜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中药芦荟对口腔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初步探讨其对口腔细菌感染性疾病防治的药用价值。方法设置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丁香),采用琼脂稀释法,在体外测定芦荟对21株口腔临床常见病原菌模式株、临床分离株的抑菌活性,结果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表示。结果芦荟对10株致龋菌的MIC值为> 20 mg/mL;对11株牙髓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常见病原菌的MIC值范围为1.25~2 mg/mL。与阳性对照组(丁香)相比具有较强的对牙髓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常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芦荟对口腔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对牙髓根尖周炎和牙周病的防治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复方一枝蒿颗粒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MH(Mueller-Hamilton)肉汤和MH营养琼脂平板倍比稀释培养法。结果复方一枝蒿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16,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8;肺炎链球菌的MIC为1∶16,MBC为1∶8;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MIC为1∶8,MBC为1∶4;大肠埃希菌的MIC≤1∶2MBC≤1∶2。结论复方一枝蒿颗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鼻炎3号复方制剂对急性鼻窦炎的体外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测验法,观察鼻炎3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性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鼻炎3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范围为0.03125~0.25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范围为0.125~0.5 mg/mL,对溶血性链球菌的MIC范围为0.0625~0.5 mg/mL。结论:鼻炎3号对急性鼻窦炎的抑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工合成抗菌肽KSL对高龋患者口内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抑制情况,为KSL的临床实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依据抗菌肽KSL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抗菌肽KSL,采用标准培养法及生化鉴定法,分离鉴定高龋患者口内变异链球菌,测定KSL对该菌株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变异链球菌3株,KSL对临床分离变异链球菌的MIC为0.0625 mg/mL,MBC为1.0000 mg/mL,KSL对变异链球菌杀菌曲线表明应用30 min后其对变异链球菌有明显的杀菌效果.[结论]抗菌肽KSL对高龋患者口内变异链球菌有着明显的抑菌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草药对肺炎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用临床分离细菌为受试菌,采用微量稀释法,观察黄连、千里光等10种中草药水煎剂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10种中草药水煎剂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连、千里光抑菌效果最好,黄连水煎剂对肺炎链球菌MIC范围(1.95—15.65)g/L,MIC50为3.25g/L,MIC90为7.18g/L;千里光水煎剂对肺炎链球菌MIC范围(1.95~15.65)g/L,MIC50为4.74s/L,MIC^90为14.66s/L;其次有黄芩、大黄等。结论黄连、千里光等中药在体外对肺炎链球菌有较强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黄蜀葵花总黄酮(TFA)对变形链球菌(MS)生长及产酸的影响,为临床龋病预防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采用二倍稀释法观察不同浓度的TFA对MS生长的影响,测定该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低于MIC的4个浓度梯度配置含TFA的TPY液体培养基,接种MS,厌氧培养48 h,测定在不同培养时间段各浓度TFA溶液实验前后的pH值.结果 一定浓度的TFA能够抑制MS的生长,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 g/L;在低于MIC的4个浓度梯度条件下,随着TFA浓度的升高,各浓度组在不同培养时间段pH值逐渐增高,各个浓度组与对照组的pH变化值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各浓度组在各个时问段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结论 TFA影响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代谢,使MS产酸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中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对痤疮主要致病菌体外的协同抑菌作用,并寻找最佳配比。方法:测定不同比例混合的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及单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的抑菌圈大小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芦荟-丹参复方凝胶抑菌效果优于单方凝胶,配比以1:2为最佳,复方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7.5 mg/L,对痤疮丙酸杆菌的MIC为75 mg/L。结论:芦荟-丹参复方凝胶对痤疮主要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两者的作用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金银花活性成分异绿原酸对早期、成熟期烟曲霉生物被膜的体外作用。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构建体外早期、成熟期静止生物被膜模型并用不同浓度(64、128、256、512、1024μg/mL)的异绿原酸组分别作用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检测生物被膜内存活菌;扫描电镜(SEM)观察生物被膜形态学改变;结晶紫染色法定量生物被膜。比较各组MIC和MFC。结果异绿原酸对受试烟曲霉菌株的MIC和MFC均大于1024μg/mL;不论早期或成熟期,空白对照组和异绿原酸各浓度组生物被膜内菌体在CLSM下均以绿色的活菌为主;电镜观察证实异绿原酸可破坏早期、成熟期的生物被膜结构,使胞外基质减少,菌体轮廓清晰;当异绿原酸浓度达到256μg/mL时,可以使载体上不同时期生物被膜的量明显降低,256、512、1024μg/mL异绿原酸组生物被膜定量与空白对照组及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绿原酸在体外不能杀死烟曲霉生物被膜内菌体,但可对烟曲霉早期和成熟期生物被膜产生破坏作用,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