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及胫前肌腱定位、髓外系统进行截骨、术后胫骨假体在冠状位上的力线情况,并分析产生不良力线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12月间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8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完成212个膝关节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工作组实施。胫骨侧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方法,参考标志近端为胫骨结节中内1/3,远端为胫前肌腱。术前、术后2周在下肢全长片上测量下肢器械轴夹角和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结果:定义良好冠状位力线为胫骨假体平台连线中垂线同下肢机械轴夹角在±3°范围内,结果显示191个(90.1%)胫骨假体的力线良好。术后外翻截骨5个,内翻截骨16个。术前存在内翻畸形的196个膝关节中,术后17个(8.7%)存在假体不良力线;术前16个外翻膝中,4个术后有不良力线(25.0%);卡方检验经校正后(χ2=2.778,P=0.096)无统计学相关性。术前内/外翻畸形大于20°的膝关节有22个,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21.95°(20.00°,26.90°)和1.85°(0.10°, 7.10°),190个畸形小于20°膝关节术前下肢机械轴和术后胫骨假体力线绝对值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0.65°(0.50°,19.80°)和1.10°(0.00°,4.60°), 结果经秩和检验显示术前重度畸形同术后胫骨假体不良力线存在相关性(Z=2.11,P=0.03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胫骨结节中内1/3和胫长肌肌腱为近/远端解剖标志,依靠髓外定位系统进行截骨,临床可行性高,多可取得满意的结果;本方法可能产生内翻截骨,且在重度畸形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力线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行胫骨高位截骨患者20例(共26膝)。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美国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和股胫角(FTA)等术前、术后指标对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进行评估与分析。 结果 2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下肢力线均明显改善。1例刀口浅表感染,其他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患者术后AKS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MPTA和FTA角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HTO纠正了下肢异常力线的分布,消除或缓解膝关节疼痛,延缓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进展,短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定位和测量膝关节磁共振图像上全膝置换股骨远端旋转对位标志,评价股骨后髁角做为旋转力线标志的可靠性。方法对正常膝关节进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位图像上测量股骨后髁轴,以及临床经股骨通髁轴、Whiteside's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在冠状面上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结果共测量78例正常膝关节。配对t检验提示股骨后髁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side's线的垂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经股骨通髁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样本t检验提示股骨后髁轴外旋3°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股骨后髁轴作为全膝置换术中旋转力线参考标志,较Whiteside's线和临床经股骨通髁轴更可靠。传统沿股骨后髁轴外旋3°截骨的可靠性差。股骨后髁角的变异范围大,需进行个体化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A)的患者进行术后CT评价,阐明应用CT技术测量假体位置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28例(32膝)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oxford phase 3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内侧单髁置换相关资料,平均年龄67岁(62~73),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1~12)。术后常规行双下肢CT平扫+冠状位+矢状位重建,对术后患者假体位置进行测量,并通过图像叠加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角度。结果下肢机械轴平均内翻2.61°,股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1.33°,股骨假体屈伸角平均屈曲2.12°,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平均内翻3.01°,胫骨假体后倾角平均后倾6.12°,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最易出现偏差,股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2.01°,胫骨假体旋转角相对于胫骨结节轴平均内旋12.6°,相对于股骨上髁线平均外旋5.02°。结论 CT与传统方法 X线测量假体安放角度所报道的结果相符,其中股骨假体屈伸角和胫骨假体内外翻角变异率大。应用CT扫描图像,可以测量假体的旋转角具有优越性。目前虽不确定假体旋转角度的意义,但有可能与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测量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不同旋转轴线,评估各参照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中心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86例(86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51 ~70(63.7±8.7)岁,由2位医师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定位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后踝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线(3°extorsion against PCL,3°PCL)、前后轴(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的垂线,测量各轴线相对于STEA偏差的角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各角度接近STEA的精确性.结果 3°PCL相对于STEA外旋(0.63°±1.82°)、CTEA相对于STEA外旋(3.78°±0.75°),APL垂线相对于STEA外旋(5.38°±3.17°),精确度:A角(3° 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CSA(CTEA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各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人群中,股骨远端截骨轴线除STEA外,3°PCL准确性最高;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参照3°PCL进行截骨可获得较好的股骨旋转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双"V"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等检查评估,测量下肢立位力线,确定截骨矫正角度,采用双"V"形胫骨高位截骨,外用石膏固定矫正维持下肢力线术,随访结果参考窦宝信标准进行评定.结果 86%疗效优良,矫正的胫股角为165~170°.结论 采用双"V"形胫骨高位截骨外加石膏固定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手术创伤小,矫正角度易掌握,矫正确切、截骨部位愈合好,是治疗内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T技术测量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旋转角度,探讨假体旋转性和髌股关节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股骨上髁轴和胫骨结节为参考点,对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性进行测量,并比较了20例功能良好膝关节和30例产生髌股关节并发症的膝关节的假体旋转性。结果髌股关节并发症组的假体(股骨 胫骨)存在过度内旋,其内旋度数和值与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轻度假体内旋(和值1°~4°)导致髌骨倾斜和轨迹外移;中度假体内旋(和值3°~8°)导致髌骨半脱位;重度假体内旋(和值7°~17°)导致早期的髌骨脱位和晚期的髌骨置换失败。功能良好组的假体旋转度和值为10°~0°外旋。结论在轴向力线正常时,假体的内旋放置可能是导致髌股关节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利用 CT扫描图像,行假体旋转度测量可用于术中以指导手术,术后也可以作为是否需要翻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 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股骨假体的旋转力线至关重要,术中确定股骨远端外旋截骨的方法较多,各有利弊,目前无统一标准.目的 评价个性化股骨远端外旋截骨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采用尸体解剖实验验证CT测量股骨后髁角的可靠性.取10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使用Oxford膝关节单间室假体置换术后出现内翻的术前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施行的660例(767膝)Oxford单间室置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力线X线片分为内翻组(Noyes≥3°)和正常组(Noye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屈曲畸形(flexion deformity,FD)、膝关节疼痛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pain score,AKS)和功能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function score,AKS function), 测量术前Noyes角、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关节线相交角(joint line converge angle,JLCA), 并对以上术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的性别、术侧、年龄、BMI、术前ROM、术前膝关节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不是术后力线内翻的危险因素(P>0.05)。术后内翻的影响因素依次为MPTA<84°(P=0.018,OR=3.712,95%CI:1.250~11.027), 术前Noyes>5°(P=0.000,OR=3.105,95%CI:1.835~5.254),术前FD>5°(P=0.001,OR=1.976,95%CI:1.326~3.234)。术前LDFA(P=0.146)和术前JLCA(P=0.709)对术后力线都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的影响。结论: 术前内翻较重的患者,尤其内翻畸形主要来自胫骨侧的患者,以及术前有屈曲畸形的患者更容易出现Oxford单间室置换术后力线内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评估日常活动对老年人的定量影响,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日常生活指导。方法 采集7例健康老年个体水平行走和起立过程的运动并进行骨肌多体动力学分析,7名健康青年作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老年组与对照组在水平行走以及坐立起身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老年组水平行走时步行周期较对照组组增大14.8%(P<0.01),跨距减小17.3%(P<0.02)。水平行走过程中老年组个体差异较大,踝关节力比对照组大14.3%(P>0.05),是老年人中多发踝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起立过程中地面反作用力之和较对照组更大,竖直方向加速度增大,采用双手叉腰起身时双腿对称性更接近1(P<0.02)。结论 老年人运动能力减弱,步速降低,跨距减小,踝关节力增大,起立过程的竖直加速度增大,双腿对称性更优。  相似文献   

11.
张焱  杨滨  杨柳 《重庆医学》2011,40(10):961-963
目的对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的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研究,评价其恢复膝关节后外侧稳定性的作用。方法应用半腱肌肌腱对8例新鲜尸体膝关节进行膝关节后外侧角的重建,分别于膝关节屈曲0°、30°、60°、90°时对胫骨施加外旋及内翻扭距,测量膝关节外旋及内翻变化。结果膝关节后外侧角切断后膝关节外旋内翻均明显增加,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术后在屈膝0°、30°、60°、90°外旋及内翻大于完整膝关节,但与完整膝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半腱肌肌腱重建膝关节后外侧角能有效恢复膝关节静力稳定性,是一种理想的膝关节后外侧角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正常成人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磁共振研究,确立股骨前轴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旋转对线标志的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对60侧正常膝关节(A组),骨性关节炎中40侧轻度内翻畸形膝关节(B组)及20侧重度内翻畸形膝关节(C组)行磁共振(MR)扫描,测量三组后髁轴、Whiteside’s轴、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及,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对各个角度做三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股骨后髁角(PCA)为-(3.2±1.6)°、髁转角(CTA)为-(7.0±1.7)°、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SA)为-(87.7±3.6)°、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CA)为-(91.4±3.6)°、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AFSA)为-(9.0±2.2)°、股骨前轴相对于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AFCA)为-(12.8±2.4)°,LSD—t检验提示PCA及CTA在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和0.041),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SA及WCA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SA及AFCA在各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前轴较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轴受骨性关节炎影响小,可以参照此轴放置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腓骨瓣重建上颌骨术后腓骨瓣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初步分析影响腓骨瓣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1月至2016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上颌骨腓骨瓣重建的患者,根据患者修复颧上颌支柱的方式,分为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使用软件将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CT进行三维重建,对齐术后1周及术后1年的上颌骨模型,获得腓骨瓣长轴的单位方向向量,根据单位方向向量坐标计算角度改变并记录位置改变方向。结果:3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后1周与术后1年时,在X-Y平面上腓骨瓣长轴与X轴的夹角分别为95.65°±53.49°和95.53°±52.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Z平面上的夹角分别为 96.88°±69.76°和95.33°±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7)。钛板支柱组和骨支柱组用于修复牙槽突的腓骨瓣长轴在X-Y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3.23°±3.93°、1.94°±1.78°,在X-Z平面上的角度变化分别为 6.02°±9.89°、3.27°±2.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X-Y平面上用于修复前牙牙槽突、后牙牙槽突、颧上颌支柱的腓骨瓣长轴变化分别为3.13°±3.78°、2.56°±3.17°、5.51°±4.39°,后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在X-Z平面上分别为4.94°±4.75°、5.26°±10.25°、6.69°±6.5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瓣主要的位置偏移方向均为向内侧、上方偏移。结论:术后1年与术后1周相比,腓骨瓣在矢状平面上的位置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在水平面上的位置变化不明显;腓骨瓣位置的改变主要以向内侧、上方偏移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原因。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共46例固定平台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随访1 a。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33例。进行术后膝关节CT扫描。结果:46个患者中包括14个术后疼痛患者和32个无痛患者。疼痛组中胫骨假体平均内旋9.43°(外旋3°-内旋16°),股骨假体平均内旋6°(内旋2°-内旋10°);无痛组中是胫骨假体平均外旋0.44°(外旋8°-内旋6°),股骨假体平均外旋0.75°(外旋5°-内旋4°)。结论:全膝关节置换中假体可以适度外旋,而假体的内旋会导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尤其是在胫骨平台内旋大于6°,股骨假体内旋大于4°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矢状位曲度的正常值及其与全脊柱平衡的关系。方法: 2011年11月—2014年12月招募并选择年龄18~30岁的志愿者行全脊柱侧位X线检查,在X线片上测量指标包括C0-C2角、从C2-C3到C6-C7的间盘角、从C3到C7的椎体角、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 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 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 SS)、C2-C7矢状轴向垂线(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 C2-C7SVA)、头重心至C7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enter of gravity of head to C7SVA, CGH-C7SVA)、C7到S1的矢状位轴向垂线(C7-S1SVA)。依据脊柱骨盆矢状位形态进行Roussouly分型,比较不同Roussouly分型下的颈椎曲度及形态。结果: 共纳入126名志愿者参与研究,其中男性67名,女性59名,平均年龄(21.4±2.3)岁。C0-C7前凸角平均为26.0°±12.8°,其中C0-C2前凸角平均为15.2°±6.7°,C2-C3到C6-C7间盘前凸角总和平均为9.1°±12.1°,C3到C7的椎体前凸角总和平均仅为1.4°±10.2°。C2-C7SVA(18.6±7.9) mm和CGH-C7SVA[(22.9±12.3) mm]由C7-S1SVA[(-21.6±31.0) mm]完美代偿。不同的Roussouly分型间颈椎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颈椎曲度与T1倾斜角(P < 0.01)、胸椎后凸角(P < 0.01)有显着相关性。从T1倾斜角到C0-C2角,相邻节段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 < 0.05)。结论: 测量并计算了无症状中国年轻人颈椎椎体角和间盘角的正常值,发现颈椎前凸主要发生在C0-C2和椎间盘水平,这些角度受到其他脊柱部位形态(T1倾斜角、胸椎后凸角和Roussouly分型)的影响,且相邻间盘角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加压包扎、冷敷、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四联疗法在Pilon骨折术后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0年2月至2018年2月我科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125例,均行手术内固定。术后随机分为4组,观察组(n=32),采用加压包扎+冷敷+石膏外固定+抬高患肢四联疗法治疗;对照1组(n=31),采用加压包扎+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对照2组(n=31),采用石膏外固定+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对照3组(n=31),采用冰块冷敷+抬高患肢治疗。比较各组术后VAS评分、患肢肿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VAS评分观察组优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踝围差值与对照1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围差值低于对照2组及对照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所有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与对照2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ilon骨折术后四联疗法综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