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护士对患者死亡认知与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收集关于护士对患者死亡认知、态度、感受和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4月。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7)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评价,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提炼出115个研究结果,归纳相似研究结果形成8个新类别,得出4个整合结果,分别是:护士对患者死亡的感知;多种负性情绪应对策略;死亡经历对护士的影响;患者死亡时感知到的挑战和需求。结论 医疗护理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对患者死亡的认知与体验,建立相关的支持教育系统提升其死亡应对能力,增强临终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和整合护士经历住院患者自杀后的真实体验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为减轻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带来的伤害及有效预防患者自杀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CBM、PsycINFO、CINAHL、MedLine、万方、维普及中国知网,搜集关于护士经历患者自杀事件后心理体验及应对策略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澳大利亚JBI质量评价标准(2016)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Meta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提炼34个结果,归成14个类别,合成4个整合结果。结果 1:护士对自杀事件的态度;结果 2:患者自杀事件后护士的认知及面临的困难;结果 3: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的影响;结果 4:护士对患者自杀事件的应对方式。结论 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应激,在应对患者自杀事件时发现能力不足,缺乏可靠支持体系。应关注护士遭遇患者自杀事件后的真实感受,开展相关教育培训,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促进护士身心健康和职业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评价产妇经历胎儿畸形终止妊娠的真实体验。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对有关产妇经历胎儿畸形终止妊娠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进行收集。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选取汇集性整合的方法。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提炼出48个研究结果,归纳为9个新类别,得到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为胎儿畸形终止妊娠对产妇造成的影响,包括4个类属:生理痛苦、心理痛苦与绝望感、反刍与自责、矛盾与内疚。整合结果2为创伤后成长,包括2个类属:调动积极认知、实现生活重建。整合结果3为外界支持环境对产妇的影响,包括3个类属:一般社会支持、医疗生殖保健服务、社会文化环境。结论 胎儿畸形终止妊娠对产妇身心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家属、医护人员及整个社会应重点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体验,注重外界环境给产妇带来的影响作用,在诊疗及康复过程中给予多元化的支持性照护与关爱,协助其进行角色转变,恢复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经历住院患者自杀事件护士的心理体验。方法 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对15名经历过住院患者自杀事件的护士进行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躯体疾病、经济负担、自尊水平降低、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经历住院患者自杀事件后,护士普遍感觉到害怕﹑恐惧和内疚。结论 应做好住院患者生理和心理评估,重视患者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积极关注患者自杀事件对护士造成的心理伤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我国老年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手术决策过程的体验。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5月在天津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l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进行主题描述。结果 提炼出4个主题:内心感知的痛苦;决策的困境;决策的动机;期待决策支持。结论 本研究深入探索我国老年乳腺癌患者乳房重建决策体验,为向老年乳腺癌患者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决策辅助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成年后的真实体验。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成年后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1年8月17日。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采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结果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共纳入11项文献,提炼75个结果,归纳成9个新类别,合成4个整合结果:限制正常生活;负性体验突出;自我调适;社会支持。结论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正常生活受到限制,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积极自我调适,满足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成年后保健知识需求;家庭、医院、社会应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慢性下腰痛患者的生活体验质性研究。方法 计算机检索EBSCO、EMBase、Science Direct、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关于慢性下腰痛患者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2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与诠释。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提炼47个结果、11个类别和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为慢性下腰痛造成的影响,包括6个类别:症状困扰、生活限制、情绪改变、不被相信、自我认知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整合结果2为内心需求,包括2个类别: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渴望得到支持;整合结果3为积极改变,包括3个类别:希望与绝望之间的斗争、树立积极地自我与未来观和制定疼痛管理策略。结论 慢性下腰痛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医务工作人员需深入了解患者真实生活、情感体验和需求,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帮助措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配偶的照顾体验进行回顾,为居家延续性护理、整体性护理提供相应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Science Direct、Springer、EBSCO、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筛选有关乳腺癌患者配偶照顾体验的质性研究的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开始至2019年6月。利用Endnote X8版对文献进行筛选分析,按照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整合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9篇文献,从各研究中提取出73个清晰明确的结果,将相似研究结果进行整理汇编后形成13个新类别,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1:疾病扰乱了生活,包括7项类别情绪变化、角色改变、婚姻关系变化、性生活影响、经历艰难的工作处境、经济问题以及生活方式改变;整合结果2:寻求支持,包括3项类别内源性支持、外源性支持以及希望补充必要的信息支持;整合结果3:维持家庭稳定,包括3项类别明确希望的意义、找寻并建立希望和继续前行。结论 乳腺癌给患者及配偶的生活带来一系列正、负性体验,医务工作人员需深入配偶真实生活,了解其情感体验及相应需求,采取积极有效方式对配偶进行支持性干预,改善配偶不良情绪,加强正性体验,提高乳腺癌夫妻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父母接受孤独症儿童诊断的体验与感受,为建立完善的父母支持系统提供指导。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INAHL、PsycINFO、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8月,搜集关于父母接受孤独症儿童诊断经历的质性研究,并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整合。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提炼41个研究结果,归纳总结后形成12个类别,3个整合结果:情感体验、信息需求以及获得支持。结论 政府及医疗保健人员应重视不同阶段父母对孤独症儿童诊断过程的感受与需求,给予医疗及政策支持,改善父母处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产妇的创伤后成长体验。[方法]2017年1月—2017年5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湖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的14名围产儿死亡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面对面深度访谈,以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围产儿死亡母亲感知到的压力源包括病友新生儿喜悦的刺激、担忧未来是否再次怀孕、怀孕后是否会再次出现围产儿死亡、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分析出情绪痛苦和成长体验两大主题,其中情绪痛苦包括粉碎原有世界和哀伤反应2个亚主题;成长体验包括人际关系增强、个人认知的变化及欣赏生活3个亚主题。[结论]围产儿死亡产妇除了存在负性体验外,也存在创伤后成长等正性体验。医护人员应关注产妇的心理变化,在负性情绪中正确引导其产生积极心理,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帮助产妇创伤后成长,促进产妇早日回归社会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Extended somatic support for pregnant women after brain deat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review case reports of pregnant women who have been supported after brain death until successful delivery of their infants. From these reports and other literature about brain death, normal physiologic changes of pregnancy, and specific needs for fetal development,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to assist in supporting pregnant women after brain death until delivery of a mature fetus who is likely to survive. DATA SOURCES: Personal files and experiences, MEDLINE review of case reports and publications about physiologic changes present during normal pregnancy and after brain death, and the critical needs for fetal development were included. DATA EXTRACTION: Eleven reports of ten patients comprise the accumulated clinical experience. Hypotension, requiring fluid administration and inotropic/vasopressor therapy, occurred in all the mothers, and in six cases, was the reason for urgent delivery. The longest period of support was 107 days, from 15 to 32 wks of gestation. Two mothers also became organ donors. Recurrent infections, thermolability,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common to prolonged ICU care were encountered. All infants survived. One had 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caused by phenytoin use by the mother. When followed, all others developed within normal growth and mental variables. These cases plus literature citations noted above were used to develop recommendations for maternal/fetal care. CONCLUSION: Preservation of uterine/placental blood flow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ority during somatic support. Imprecise autoregulation of the uterine vasculature during maternal hypoxemia or hypotension makes this goal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nutrition; medication use; cardiovascular, respiratory, or endocrine therapy; fetal monitoring; hormone replacement; and ethical concer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emphasizing detection and tight control of maternal glucose levels during pregnancy, the management and outcome of all pregnancies complicated by diabetes mellitus delivered at a county hospital during two time periods, 1978-1980 and 1981-1983, are compared.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during pregnancy was 1.4% between 1978 and 1980 and 2.6% between 1981 and 1983 (P less than 0.01). The perinatal death rate decreased for infants of diabetic mothers from 100 per thousand deliveries in 1978-1980 to 32 per thousand in 1981-1983 (P less than 0.02). The perinatal death rate for infants of mothers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was nearly the same as the perinatal death rate for all neonates born in the state in 1981-1983. Congenital anomalies followed by stillbirth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causes of perinatal death.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期间培养体验相关的质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Scopus、EMBase、CINAHL、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从建库至2020年7月的相关质性研究。文章质量评价采用2016版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运用汇集性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16项研究,提炼出63个结果、归纳出11个新的类别,综合为3个整合结果:临床实践可带来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合理的培养方式获益感更强;科研能力是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想提升的能力,实际学习和获得的指导不足是很多问题的根源;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份带来多种矛盾体验。结论 相关政策制定者和培养单位需充分了解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读期间的培养体验和需求,明确受教育者视角下培养模式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改进,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lthough advice from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may influence parental infant placement choice to reduc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isk, literature on nursery staff infant placement behaviors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influence maternal infant sleep positioning is limited. OBJECTIVE: To assess newborn placement practices of the mother and nursery staff and their interrelationship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based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hospital newborn nursery staff (n = 96) and mothers of newborns (n = 579) at eight perinatal hospitals in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 RESULTS: Although a majority of sampled nursery staff (72%) identified the supine position as the placement that most lowers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isk, only 30% reported most often placing infants to sleep in that position, with most staff (91%) citing fear of aspiration as the motivation for supine position avoidance. Only 34% of staff reported advising exclusive supine infant positioning to mothers. Approximately 36% of mothers reported using supine infant placement exclusively. Maternal infant placement choice varied by both the advice (p <.01) and the placement modeling (p <.01) provided by staff, with the highest proportion of usual supine infant placement found among mothers who reported receiving both. A mother's race/ethnicity also affected the reception of exclusive supine placement recommendations (p <.01). CONCLUSIONS: Exclusive supine infant placement appears to be underused by both nursery staff and mothers of newborn infants. Culturally grounded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with nursery staff regarding infant positioning and placement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与围产结局的有关因素。方法 :分析双胎妊娠 10 3例临床资料 ,结合孕周、分娩方式来了解母婴预后的情况。结果 :妊娠时间的长短、分娩方式的不同 ,带来了不同的围产结局。结论 :产前检查及孕期的保健 ,对减少母亲的并发症、围产儿死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整合孕产妇身体意象体验的质性研究,为孕产妇围产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PsycINFO、Embase、Cochrane Library、CINAHL及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孕产妇身体意象的质性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国内外围产期哀伤辅导相关指南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汇总推荐意见。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权威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中英文数据库及谷歌搜索引擎中围产期哀伤辅导指南,检索时限为2010年1月—2020年8月。4名研究者采用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工具Ⅱ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指南独立进行质量评价,汇总围产期哀伤辅导的推荐意见。结果共纳入5篇指南,质量评价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得分分别为:范围和目的91.11%、参与人员90.55%、制订的严谨性73.24%、清晰性与可读性81.67%、应用性60.00%和编辑的独立性60.83%。指南总体质量评价为l篇A级,4篇B级。经提取与整合,最终得出5个阶段、32条围产期哀伤辅导推荐意见。结论国内外围产期哀伤辅导指南数量较少,指南的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内容有待细化。可以将国际上的指南与国内的临床情境相结合,筛选基于证据的推荐意见并将其本土化,指导国内围产期哀伤辅导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体验的质性研究。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PsycINFO、Scopus、Web of Science关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体验的定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2月5日。依据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质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Meta整合法对纳入文献进行整合。结果 共纳入21项研究,提炼出126个主题,归纳成9个类别,整合出3个主题:设备植入带来的身心变化及生死边缘的放电体验;康复期进行自我调整,接受并适应设备存在;与设备共存中存在诸多挑战,寻求外界支持与帮助。结论 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的身心体验,放电后及时给予心理干预,同时重视设备接受程度的个体差异,及时、动态性评估患者照护需求,逐步完善延续性护理服务,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赵丽金  段怡  赵敏慧  张莹 《护理学报》2019,26(23):55-60
目的 分析母亲情绪心理因素及家庭管理对早产儿校正12月龄体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1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及其母亲各264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早产儿校正1月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围产期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以及中文版家庭管理量表对母亲进行评估,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早产儿及其父母的相关资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校正12月龄体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早产儿校正12月龄时低体质量的发生率为27.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1月时患儿认可(OR=0.855,P=0.045)、校正1月时照护能力(OR=0.904,P=0.019)是早产儿校正12月龄时低体质量的保护因素;男孩(OR=3.409,P=0.002)、校正1月时母亲焦虑(OR=1.085,P=0.032)、校正1月时照护负担(OR=1.183,P=0.043)是早产儿校正12月时低体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早产儿校正12月龄低体质量的因素有校正1月时患儿认可低、校正1月时照护能力低、男孩、校正1月时母亲焦虑得分高、校正1月时照护负担得分高。建议在早产儿出院前,教会其母亲照护的知识及基本技能;与社区医院联动,建立并完善早产儿随访体系;随访时尤应注意男孩体质量情况,找出发生低体质量的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心理咨询师介入,帮助早产儿母亲建立照护信心,同时利用同伴间交流及互助,缓解母亲的焦虑情绪及照护负担,提高母亲对早产儿的认可度,从而保障早产儿顺利完成追赶生长,减少低体质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