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中的手术器械——九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疗器械是与医学理论和治疗技术同步发展的,但在中医文献中,对医疗器械的专论不多本文据“九针十二原”与“九针论”两篇经文对九针的论述,将九针的形态、大小、功能、主治等进行比较,并结合《内经》记载的几种手术进行探讨,结论表明,古人所说的九针,既不仅限于针灸针,也不限于九种,而是对百代多种医疗器械的总称。  相似文献   

2.
岭南医学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中医流派之一,除了在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骨伤科等领域发展意义重大外,其对针灸学的贡献亦颇大。主要体现在:发明针灸器具,开创了九针最早源于岭南的历史;重视民间特色疗法,发展了蜂针、针挑、天灸等民间疗法;历代岭南医家善于运用针灸治疗疾病,著有不少专著,丰富、发展了针灸理论及临床,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岭南医学为针灸学的推广与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芒针针法是中医针灸传统针法之一,它源于九针中的长针.九针是内经时代的代表性针具,其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用途也有所不同,在<灵枢·九针论>中对九针的形状及用途有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医学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及影响,自古至今习医之人莫不从中汲取养分,想要研究仲景医学,首先应弄清其源流及发展脉络。本文从仲景医学之"源"、仲景医学之"诞生"以及仲景医学之"流"三方面进行梳理,认为仲景医学之"源"有上古时期的三世医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家医学;仲景医学之"诞生"则是熔医经与经方于一炉,并使中医辨证论治各环节贯通一体;仲景医学之"流"则主要体现在1 800年间伤寒学派的不断发展,对其他医学分科和流派的重要影响,以及在海外的传播与变化。  相似文献   

5.
详细阐述古九针的名称、形状、功用、刺法及来源,并对建国后在继承古九针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成果新九针进行了系统介绍.新九针的改制和创新丰富了九针针具,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新九针的科研与临床发展过程中新九针理论得到了不断丰富,多种针具结合,既重视每种针具的特点又强调发挥整体功能,使新九针形成了自身特点及独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内经》横络解结理论的探究,认为中医经筋系统功能异常是导致痹证的关键,横络解结法是治疗顽痹的有效疗法之一。受《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应用阐释的启发,研制出"长针"、大针"、"电子针镜"等中医治疗针械,治疗顽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文化的研究方面应该从历史与现代多重角度出发,并进行调查以判定其真正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人为本、调和致中、天人合一、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理念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医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传统中医医学的学术思想,通过对中医学术思想、内涵的研究,理清中医文化的脉络,明确其地位,才能更好的展现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8.
古九针首见于《黄帝内经》,被历代医家推崇。后师怀堂先生对古九针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创立了"新九针疗法"。"新九针"在针具、针法、治疗思路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所创新。锋勾针将锋针、勾针、毫针三者结合于一体,泻热放血、松解粘连;火针增加了种类,还将应用范围扩展到痹证、皮肤病、脾胃病及内科杂病;员利针改进针具规格为0.6 mm×125 mm的长针,针尖直抵病所;芒针将长针和毫针相结合,有效应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新九针疗法"的治疗思路从"从颈治头""从腹治腰"和"从腰治膝"3个方面展示了新九针在临床应用中的继承与创新。通过从新九针针具特点及临床应用两大方面对新九针疗法的优势与特色进行阐述,以期为新九针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南北朝医家医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医学特点是许多医家著书立说,尤其是方书大量涌现,学术上能突破传统框架、重视临床实效、注重师承家传。体现魏晋南北朝中医学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探索《内经》九针理论,总结九针之数、九针之形、九针之用。发现九针理论关注形态结构的特点,与当代许多针对组织形态结构的新针具、新针法相呼应,与毫针调神针刺形成鲜明的对比。认为九针理论的守形针刺特征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尚不够充分,提出当代针灸学的发展应给予“形而下”更多的学术关注,使针灸学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11.
九针略说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其中约有半数以上的篇幅论述了针灸,其内容十分丰富,为后世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素问·针解》等篇中多处提到的“九针”,是现代所用针具的前身。对“九针”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实用价值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了深入研究针灸的发展史,充分发挥针具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及实现针具的不断更新、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截肢标本病理形态学之间的关系。[方法]糖尿病足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血两虚瘀阻证、脉络血瘀证、脉络瘀热证、脉络热毒证和气阴两虚瘀阻证。分别对截肢肢体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13例患者以脉络热毒证、脉络瘀热证、气血两虚瘀阻证3型为多。前者截肢动脉以血管周围及全层均呈慢性炎性改变为主;脉络瘀热证截肢动脉以中膜钙化、平滑肌萎缩变性、坏死及胶原纤维增多显著,炎性改变较前者明显减轻;气血两虚瘀阻证以中膜钙化、平滑肌减少、胶原纤维增生明显。[结论]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形态学变化及病变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络病理论探微   总被引:127,自引:16,他引:127  
约略回顾几千年来络病理论的演进脉络,探讨络脉病证的病因病机,并试从西医学角度阐明络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期更深刻地理解络病学说,充分认识其理论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多种疑难病症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邢烨  夏媛媛  祝捷  陈静  刘丽 《医学与社会》2022,(4):111-115,121
"医学史"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医学史"课程的内容板块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医学史"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内容板块设置上有5个方面,即要梳理中医发展历史脉络;梳理西方医学发展脉络;结合中外医学交流史;关联各专业发展史和校史、地区医学史;适应社会环境和满足时代需求.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有3个方面,即应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中西医学发展史的脉络,探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思路.方法 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欧洲文艺复兴前、文艺复兴时期和近现代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影响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因素.结果 中西医学都产生于古代神明模式,然后发展到自然哲学模式,在文艺复兴之前中西医学的水平大致相当,甚至中医学的整体水平还在西医之上.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西医开始脱离自己的传统模式快速发展一直到今天;而中医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自然哲学模式.结论 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现实结果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世界观)决定的.西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医是一个封闭循环、自我肯定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补充的过程.中医学仍然是前现代的产物,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面上相似.中医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回归经典,而应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实践,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常规针刺法和"项九针"联合"背三针"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数字法将4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取"项九针"联合"背三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在治疗3个疗程以后(每个疗程10天)对于2组的临床疗效加以评估对比。并在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均进行中医证候积分(SDSVD)评定。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项九针"联合"背三针"相比于常规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基于"气血相关"的中医络病理论特色,"脉络学说"和"气络学说"成为中医络病学科两大分支,其中"脉络学说"作为《内经》"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已由吴以岭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理论体系,出版了《脉络论》专著,并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营卫理论~([1])。并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相关性,从内、外膜相互影响及其对动脉硬化、血管痉挛发病影响,更全面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医全科医学起步较晚,至今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中医全科医学诊疗实践,从中医全科医学诊疗理念与实践模式、诊疗技术在社区的应用、发展优势及现存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中医全科医学发展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促进中医全科医学发展成为实用价值高、服务能力强、广泛渗透基层的中医实践学科。中医全科医学诊疗理念和实践模式特点为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治未病的预防养生理念及重视服务家庭与社区。中医全科医学诊疗技术在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主要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管理以及体质辨识和调养方法、膏方治疗冬病夏治、中医适宜技术筛选应用等社区健康问题的中医药干预。中医全科医学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利于慢病防治,助力医养结合;容易立足社区和家庭,促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简便效廉,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有利于中医理论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促进中西医融合等方面。同时,中医全科医学发展还存在人才教育及培养体系尚需完善、中医全科医生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完善、岗位缺乏吸引力;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依然薄弱;中医全科医学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仍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卫生意识很早就存在于中国医疗实践中。上海中医在上海近代化和与西医争夺主导权的过程中,逐渐接纳了近代公共卫生意识,并扬长避短,继续在本土公共卫生事务中发挥作用。研究这一时期中医公共卫生意识变迁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医近代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为中医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以文献学、历史学方法研究代表性医家、医学团体医疗实践和著述及大众期刊的相关记载,发现上海地区中医公共卫生意识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即由早期的个人医疗保健和一定程度上的医疗协作转变为在此基础上面向大众的宣传教育。中医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和宣传内容的通俗化是中医近代化的途径之一,对现代中医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疑难病杂志》2011,(3):224-224
<正>2月13日,本刊总编辑吴以岭院士主编的全面阐述中医脉络理论的原创研究成果——《脉络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仪式。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到会祝贺,杨胜利、陈可冀、张运等院士,众多著名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中西医专家出席,杨胜利院士、路志正教授等对《脉络论》的出版给予高度的评价,吴以岭主编并向国家图书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数十家医学科研、教育单位的图书馆赠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