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在分析大样本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方法 纳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初诊的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收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和自觉症状等,根据描述性分析结果,总结玫瑰痤疮临床特点,探讨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以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门诊病例为对象,验证新标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 090例玫瑰痤疮患者,男131例(12.0%)、女959例(88.0%),年龄10~66(33.5±11.1)岁.初始皮损发生在面颊部715例(65.6%),其中712例(99.6%)首发症状为阵发性潮红,689例(96%)伴有干燥、灼热、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初始皮损发生在口周部208例(19.1%),其中204例(98.1%)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皮损首发于鼻部167例(15.3%),其中163例(97.6%)首发症状为持久性红斑;伴有眼部症状311例(28.5%),伴有面部以外(颈部、耳后等)症状24例(2.2%).由此拟定新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必备条件:面颊/口周/鼻部阵发性潮红或持久性红斑;次要条件:①灼热、刺痛、干燥或瘙痒等皮肤敏感症状;②毛细血管扩张;③丘疹或脓疱;④肥大增生改变;⑤眼部症状.符合必备条件和1条及以上的次要条件,即可诊断为玫瑰痤疮.将新的诊断标准在1 200例以面部红斑为主要临床特点的面部皮炎患者中进行验证,其灵敏度为99.3%,特异度为95.8%.结论 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玫瑰痤疮诊断标准,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性潮红的临床特点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患者728例,采用阵发性潮红国际标准化量表(FSQ)、持久性红斑医生评分量表(CEA)、患者自评量表(PS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收集资料,分析阵发性潮红的发作特点、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困扰度及其与持久性红斑评分的相关性等。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8例患者中,阵发性潮红最常出现的部位为颊部(682例,93.7%)及颧部(617例,84.8%);持续时间5 min至2 h的患者比例最高(484例,66.5%);317例(43.6%)受刺激后潮红发作,233例(32.0%)潮红每天发作且1天内多次发作。503例(69.1%)患者潮红的总体评分在中度以上;412例(56.6%)认为潮红可对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9例(8.1%)认为影响可达重度及以上;662例(90.9%)认为潮红对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04例(41.8%)认为影响程度在重度及以上。潮红总体评分和其对生活的困扰评分均与医生评价的持久性红斑严重程度(CEA评分)呈低度正相关(rs = 0.166、0.151,均P<0.05),与患者自评的红斑严重程度(PS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s = 0.518、0.500,均P<0.05)。结论 玫瑰痤疮患者的阵发性潮红具有典型的发作部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频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摘要】 持续型面中部红斑与潮红是玫瑰痤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对其病理机制了解甚少,并缺乏高证据等级临床研究支持。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强调将面部潮红与红斑作为独立的临床表型进行研究探讨的必要性,认为精神压力、焦虑和/或抑郁可能是其发病的使动环节。由精神因素出发,探索玫瑰痤疮面部潮红及红斑相关神经炎症与皮肤免疫及血管的关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对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421例玫瑰痤疮患者,统计分析其性别、年龄、皮损部位、皮损表现及自觉症状得分.结果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中男58例,女363例,男女比例为1:6.25,男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玫瑰痤疮患者最常见的皮损表现为阵发性潮红(93.8%,395/421)、持久性红斑(84.3%,355/421)及炎性丘疹(68.9%,290/421),且多同时出现≥2种皮损表现(83.1%),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最常同时出现.患者最常累及部位为颊部(87.2%,367/421),鼻部(76.5%,322/421)及口周(63.7%,268/421),多同时累及≥3个部位(67.2%),且颊部、鼻部及口周为最常同时累及的部位.自觉症状中最常见的3大症状为灼热感(73.6%,310/421)、干燥感(69.6%,293/421)及瘙痒感(66.0%,278/421).结论 颊部、鼻部或口周部的阵发性潮红及持久性红斑为玫瑰痤疮的主要症状,炎性丘疹、脓疱、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及灼热、干燥、瘙痒感为玫瑰痤疮的重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反复潮红、红斑。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治有了新的认识,为此,组织部分专家在《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的基础上制定本指南,新版指南提出了分部位诊断标准,希望能进一步规范我国玫瑰痤疮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中不断出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应用抗生素、异维A酸、壬二酸、他克莫司,杀虫剂,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安体舒通等药物治疗及激光治疗,大部分治疗方法已经被研究所证实,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使玫瑰痤疮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激光为其治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玫瑰痤疮伴发的难治性红斑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目前治疗方法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β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肉毒素、激光和光子等。本文就玫瑰痤疮难治性红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治疗缺乏理论依据和针对性.近年来研究发现,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存在易感基因或神经血管调节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在诱发因素(如螨虫、糖皮质激素、紫外线等)的刺激下,一方面表皮抗菌肽异常活化,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另一方面神经通过释放神经肽,直接或间接参与皮肤免疫反应、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并最终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这些新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阐明玫瑰痤疮的机制及研究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除主观评估外还需要可定量的客观标准作依据。目前已有一些皮肤影像学及无创检测技术在临床应用,可提供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辅助玫瑰痤疮的诊疗。本文综述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规范应用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玫瑰痤疮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面部皮肤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具体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古代医学上称酒齄鼻,又称赤鼻,认为多与体内郁热、气滞血瘀有关,在治疗上多从肺、胃、肝入手,以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代医学原称酒渣鼻,多属炎症反应引起的毛细血管收缩功能异常,治疗以收缩毛细血管、抗炎、杀菌等对症治疗,其疗...  相似文献   

11.
A型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 广泛用于皮肤美容。有证据表明, 皮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能改善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潮红及持续性红斑, 但对治疗浓度、剂量、操作方法、疗程、治疗间隔等均存在差异。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玫瑰痤疮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玫瑰痤疮专业组在玫瑰痤疮诊疗指南的基础上, 参考新近文献并结合诸多专家临床应用经验撰写本共识, 为A型肉毒毒素皮内注射治疗玫瑰痤疮提供更科学、规范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宽谱强脉冲光OPT-IPL与窄谱强脉冲光DPL治疗玫瑰痤疮相关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激光科确诊并接受强脉冲光治疗的54例玫瑰痤疮患者,年龄19~56岁,病程0.2~10年。22例采用OPT-IPL治疗,32例DPL治疗,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a topical treatment based on silymarin/methylsulfonilmethane (S-MSM) to improve erythematous-telangiectactic rosacea.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affected by stage I–III rosacea entered this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Subjects were treated for 1 month. 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evaluations were done at baseline, after 10 and 20 days,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Itching, stinging, erythema, and papules were investigated clinically as well as hydration and erythema instrumentally with capacitance and color measurements.
Result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observed in many clinical and instrumental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 P <  0.001). In particular, improvement of skin redness, papules, itching, hydration, and skin color occurred.
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silymarin and S-MSM can be useful in managing symptoms and condition of rosacea skin, especially in the rosacea subtype 1 erythemato-telangiectatic phase. The action can be considered multicentric and multiphase because of the direct modulating action on cytokines and angiokines normally involved and up-regulated in the case of such skin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4.
15.
新型强脉冲光治疗酒渣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型强脉冲光(IPL)治疗酒渣鼻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IPL治疗仪(Lumenis OneTM,美国科医人公司)治疗85例酒渣鼻患者,其中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32例,丘疹脓疱型53例。每3周治疗1次,4次为1疗程。每次治疗前皮损照相以评估治疗效果。测定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6个月皮肤黑素指数、红斑指数、皮脂分泌、角质层含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6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1.18%和78.82%。治疗结束时,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酒渣鼻有效率分别为75%和84.91%。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前比较,患者面部黑素指数、红斑指数及皮脂分泌显著降低,而角质层含水量无显著变化。随访6个月,各客观评价指标均保持在治疗结束时水平。无患者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结论 新型IPL治疗酒渣鼻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