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初诊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特点及该疾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9年6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初诊为“结核性脑膜炎(包括结核性脑膜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儿94例,结核性脑膜炎80例(85.1%),结核性脑膜脑炎14例(14.9%)。其中确诊病例1例(1.1%),高度疑似病例76例(80.8%),疑似病例17例(18.1%)。TBM的第Ⅰ期、Ⅱ期、Ⅲ期的病例分别为28例(298%)、32例(34.0%)、34例(36.2%)。根据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进行评分后,预后良好(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59例(62.8%),预后不良(PCPC评分>3分)的病例为35例(37.2%),其中死亡病例为3例(3.2%),均来自于TBM的第Ⅲ期。单因素分析显示抽搐、意识改变、外周神经功能受损、脑膜刺激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颅神经损害、脑脊液糖含量下降、脑积水、合并颅外结核、入院时GCS评分低、入院时TBM的分期晚与患儿预后不良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TBM预后不良的比例较高,采用新型检验技术及对合并颅外结核患者积极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对怀疑诊断为TBM且病情进展快的儿童积极进行经验性抗结核治疗有助于早期治疗。TBM的第Ⅲ期为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脑膜炎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以患者出院时好转或恶化/死亡为转归指标,对105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好转组与恶化/死亡组患者的意识障碍、血白细胞计数、脑肿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的意识障碍和脑脊液氯化物水平降低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即有意识障碍和脑脊液氯化物水平降低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整理及分析8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基本资料、离子检查、脑脊液生化检查等。结果:8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32例,汉族29例,少数民族59例,年龄2岁至76岁。汉族和少数民族结脑预后有统计学差异(P=0.032)。对患者的年龄、性别、民族、离子、脑脊液、脑压、昏迷时间等研究参数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族、血清Na(是影响结脑预后的因素(or=4.414,P=0.037,or=0.781,P=0.000)。结论:民族、血清Na(为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检测将有助于其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09例,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176例。筛选出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两组在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小于预后良好组,意识障碍/昏迷、前囟隆起、瞳孔异常、肌张力异常及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蛋白含量、糖浓度、乳酸浓度,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12×109/L、血钙<3.5 mmol/L、血钠<135mmol/L、颅脑CT或MRI检查异常及使用丙种球蛋白患儿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独立相关。结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是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及早识别,早期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化脓性脑膜炎患儿209例,分为预后良好组33例和预后不良组176例。筛选出可能影响近期预后的因素,单因素分析两组在这些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年龄小于预后良好组,意识障碍/昏迷、前囟隆起、瞳孔异常、肌张力异常及并发症发生率;脑脊液蛋白含量、糖浓度、乳酸浓度,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12×109/L、血钙<3.5 mmol/L、血钠<135mmol/L、颅脑CT或MRI检查异常及使用丙种球蛋白患儿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预后不良独立相关。结论低龄、意识障碍或昏迷、瞳孔不等大、脑脊液乳酸升高、血白细胞<4×109/L或>血白细胞20×109/L是化脓性脑膜炎近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及早识别,早期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3~2008年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中医院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03~2008年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抢救无效死亡19例,病死率为4.53%.高龄、心肌梗死面积大、未及时溶栓、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是影响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462、3.205、2.390、2.401、2.133和1.650.结论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原因很多,及时给予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和血脂浓度,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结核性脑膜炎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结核性脑膜炎经正规三联抗痨治疗,39例好转;4例恶化,其中1例因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坚持正规用药和足够长的疗程,适当应用激素,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防止后遗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32例老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影像学特点及预后转归情况。结果:病程最短5 d,最长240 d,平均46.2 d;有头痛症状者29例(90.6%);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氯化物含量<120 mmol/L、糖含量<2.5 mmol/L者各30例(93.8%),蛋白含量>0.45 g/L者31例(96.9%);死亡5例(15.6%),未愈4例(12.5%),好转23例(71.9%);13例发病后诊断为其他疾病,误诊率为40.6%。结论:老年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头痛仍为常见症状,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每易造成误诊,水文通过60例临床资料总结,认为寻找原发结核灶、csf细胞学检查、csf中ADA测定及动态观察csf改变均有助结脑的早期诊断。就诊晚、有抽搐昏迷,处于妊娠分娩期、老年患者及csf糖和氮化物含量明显降低者其预后均差。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国光  骆成榆 《上海医学》1996,19(6):351-353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因素分析上海市传染病医院徐国光,骆成榆在当今化疗时代,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仍是人类常见而严重的疾患,其病死率目前仍在10%~30%左右[1]。因此,探讨影响结脑预后因素对临床上提供防治对策有较大意义。材料和方法本组162例均为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早期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对3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抗结核等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中,26例治愈,3例转院进一步治疗,2例因病程长、治疗晚而死亡。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结核性脑膜炎的小鼠模型。方法: C57BL系雄性小鼠眼球后静脉丛注射结核分枝杆菌H37RV0.35mg/0.05ml (1×106)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模型。4周后肉眼观小鼠脑的病变程度,并取脑组织进行匀浆培养,测定菌落数。结果: 小鼠经结核分枝杆菌攻击后1周开始出现食欲降低,逐渐消瘦,被毛失去光泽,寒战,体温降低,活动量大幅度减少,攻击力逐渐下降至丧失;从感染后2周开始出现死亡,个别小鼠出现褪毛和行为异常;脑组织培养4周后,形成结核菌落。结论: 此种方法成功建立了结核性脑膜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背景 ]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少见、且易误诊 .[病例报告 ]收治 1例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 .[讨论 ]应通过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早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诊断.方法:对45例IBM和40例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神经损害在TBM组发生率较高(P<0.05),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及颅内压等两组间无差别.TBM组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病脑组(P<0.05),而血沉无明显差异.TBM组EEG、头颅CT及MRI表现异常亦均高于病脑组(P<0.05).TBM组脑脊液的蛋白、免疫球蛋白IgG和IgM高于病脑组(P<0.05),而氯化物低于病脑组,葡萄糖及免疫球蛋白IgA两组之间无差别.TBM组脑脊液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混合型细胞反应均高于病脑组,而淋巴样细胞反应低于病脑组(P<0.05).结论: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尤其是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对TBM的诊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脊液和外周血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TB)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3年10月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集以T-SPOT.TB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文献。由两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以 Meta-Disc 1.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425个病例,结核性脑膜炎232例。外周血组合并灵敏度为80%(95%CI:0.74~0.85),合并特异度为74%(95%CI:0.67~0.80),SROC 曲线下面积为0.8587;诊断比值比为15.50。脑脊液组合并灵敏度为76%(95%CI:0.70~0.82),合并特异度为83%(95%CI:0.77~0.88), SROC曲线下面积为0.8927;合并诊断比值比为22.62。结论采用 T-SPOT.TB法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率。脑脊液T-SPOT.TB诊断准确性可能高于外周血组。  相似文献   

16.
63例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06年9月在该院诊治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患者63例临床资料。结果63例结核性脑膜炎中脑膜脑炎型最多;多数在脑膜刺激征期;脑脊液不典型者占31.7%(20/63);头颅CT或MRI检查多数显示有脑积水(26/47)。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检查以及试验性治疗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方法,早期诊断与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健。  相似文献   

17.
结核性脑膜炎40例CT、MRI影像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0例结核性脑膜炎的头颅CT或MRI进行研究,并结合临床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中,早期7例,中期17例,晚期16例。影像学表现为:脑池及脑膜异常、脑积水、结核瘤、脑梗死和脑膜钙化等。正规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后,有效33例(82.5%),无效6例(15.0%),病死1例(2.5%)。结论: CT或MRI能较清楚地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的多种病理改变,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TBM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刘建  李权  王松   《中国医学工程》2021,(3):101-104
目的 探讨影响伴微血管侵犯(MVI)原发性肝癌根治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改善短期预后提供合理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根治术治疗的98例伴MVI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年随访资料完整,将术后1年内肝癌复发的患者纳入复发组,将1年内癌症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结核性胸膜炎2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案.方法 对235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年龄分布:≤40岁占64.6%,>60岁占22.2%,平均39.2岁.发热、胸痛、咳嗽的发生率分别为71.5%、60.9%和52.8%.单侧胸水占92.4%,双侧胸水占7.6%,左右侧发生率分别为44.3%及48.1%,中、小量胸水共占94.5%,大量胸水占5.5%.胸水ADA>45IU者占81.3%.PPD阳性反应者占82.9%.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者占65.1%,均值为44.9 mm/1h.结论 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特点,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