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海南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PPS)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17—2019年海南省某医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年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PP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2 055名40~60岁女性参与本调查,平均年龄(51.68 ± 4.14)岁,40~49岁占53.92%;汉族占86.08%;BMI正常占40.58%。该人群PPS发生率为2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OR=0.292)、在职(OR=0.476)、知晓PPS(OR=0.493)、规律补充钙剂或食用奶制品(OR=0.243)、规律体育锻炼者(OR=0.589)发生PPS风险较低,BMI越大(OR=3.346)、文化程度越低(OR=1.863)、初潮年龄≤13岁(OR=1.699)、产次≥3次(OR=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者(OR=4.288)PPS发生风险越高。 结论 海南省40~60岁女性PPS发生率较高,影响PPS发生的因素较多,建议针对不同年龄、在职、PPS知晓情况、生活习惯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或缓解该人群PPS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个社区40~55岁的3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8份)。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组成,资料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结果:33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24.26%,月经紊乱者24.56%,月经正常者51.18%,有围绝经期症状者81.66%;改良Kupperman评分总体均分为(12.89±8.869)分,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68.34%、失眠67.75%、疲乏67.45%、关节痛60.65%、头痛57.99%。结论:更年期症状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其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月经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更年期妇女保健,改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饮食习惯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4 489名 40~6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与饮食习惯调查。结果: 文化程度高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量所占比例较大; 经常喝牛奶及经常吃豆制品者其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不喝牛奶及不吃豆制品者发生率低; 嗜好饮茶者占 37. 3%, 其围绝经期综合征、关节疼痛发生率低于不饮茶者。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除药物治疗外, 改变饮食习惯, 增加牛奶及豆制品的摄入,可降低或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与治疗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科学城社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及治疗现状。[方法]问卷调查科学城社区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1 213名。[结果]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02例,患病率74.4%。普通职工、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有过精神创伤、夫妻关系不和睦是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按Kuppeman’s评分结果需要治疗者133例,其中47例曾经或正在接受治疗,治疗率35.3%,而经过专科检查曾经或正在接受激素替代治疗者8例,治疗率6.0%。高文化程度、低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响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科学城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相似文献
5.
月经紊乱指与月经有关的多种疾病。月经是妇女的一种生理现象,它是卵巢功能的外部表现,也是具有生育功能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是全身功能正常的综合表现,因此很多因素,例如疾病、情绪、生活条件、居住地变化,以及营养甚至体重的变化等都能影响月经。偶尔一两次短期的月经紊乱一般不足为怪,但若长期(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的月经紊乱则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医,寻找病因。而实际上月经紊乱得到正规治疗的比例很少,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刊特组织本笔谈,力求较为全面地介绍月经紊乱的相关问题,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掌握各种情况的规范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无锡市城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3~8月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更年期门诊及体检中心普查的40~6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测量,建立数据库,应用SAS 9.1.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 650例妇女完成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 607例,平均年龄(47.93±5.97)岁,绝经年龄为(49.51±3.97)岁。13项症状中,各项症状患病率从9.72%~37.57%不等。出现频率最高前3位症状依次为性生活改变(37.57%)、疲乏(29.74%)、失眠(27.56%),各项症状中重度者占11.62%。绝经前后妇女的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和BMI存在统计学差异。围绝经期保健需求与知识普及之间存在矛盾,围绝经期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欠缺。结论:大多数妇女在围绝经期存在围绝经期症状,但以轻度为主;加强围绝经期健康教育普及,是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了解河北省各地区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抑郁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河北省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共抽取700名45~5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Kupperm an评分。有效问卷627份。结果627名调查对象中,围绝经期综合征总发生率为95.22%,轻度症状占22.65%,中度症状占61.08%,重度症状占11.48%;抑郁总发生率为31.26%,可疑抑郁者占9.89%,肯定抑郁者占21.37%;城市、无工作、伴侣患病离异丧偶、婚姻质量差、居住环境欠佳、与子女及邻里同事关系差、月经紊乱、无社会或家庭支持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频率或程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河北省城乡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为本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石家庄地区围绝经期女性进行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调查,采用女性围绝经期症状调查表评估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并收集其年龄、BMI、文化水平、家庭功能、心理弹性、睡眠质量、规律体育锻炼、疾病认知、月经等情况,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有效研究对象1 873名,有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391例,发生率为20.88%,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分别187、139、65例,分别占47.83%、35.55%、16.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家庭功能(OR=0.568)、心理弹性(OR=0.219)、睡眠质量(OR=0.183)、规律体育锻炼(OR=0.730)、疾病认知(OR=0.960)、月经情况(不规律OR=2.711、已绝经OR=3.043)是石家庄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 石家庄地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状况有待改善,可综合相关因素,针对个体特点采取针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妇女的围绝经期现状,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东、中、西部地区7个省,选取年龄在40~65岁的农村妇女3 50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获得3 463份有效问卷.结果:55.0%的调查对象已经绝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绝经年龄分别为49.6岁、48.3岁、47.7岁,地区间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0.3%,14.8%的妇女反应较严重,中部地区妇女围绝经期有严重反应的比例高于西部、东部地区,对围绝经期知晓的妇女围绝经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不清楚的妇女.进入围绝经期的妇女中有626名妇女放置了宫内节育器避孕,147名(23.5%)妇女绝经后没有取出,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妇女绝经后没有取出宫内节育器发生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分别占32.7%和31.9%,地区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农村妇女围绝经期保健意识薄弱,容易忽视围绝经期有关的症状及对绝经后安全取出宫内节育器的必要性没有明确的认识.应将妇幼专干、村医、计生专干的工作有效整合与分工,提升在第一线面对面咨询服务的能力,承担起对农村妇女的健康教育与咨询指导责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72例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针对围绝经期症状、心理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心理因素症状为易怒(86.1%)、常感烦恼(82.0%)、不满意(82.0%)等;主要症状体征为失眠健忘(91.7%)、潮热汗出(86.1%)、情绪烦躁(72.2%)、腰颈酸痛(77.8%)、口干舌燥(90.3%)。结论围绝经期症状除生理因素外还与妇女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针对个性特点,配合精神和心理方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佛山市社区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佛山市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及其保健需求,为构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供决策依据。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佛山市社区308名45~60岁妇女为调查对象,以Greene症状量表和自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佛山市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平均47.9岁,现患病前4位顺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20.10%)、骨关节疾病(12.70%)、高脂血症(8.10%)和子宫肌瘤(7.5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率为68.80%。最为痛苦的前4位症状是:烦躁54.20%(115/212),失眠52.36%(111/212),肌肉、骨关节疼痛48.10%(102/212),容易疲劳和乏力46.20%(98/212),有关"绝经的原因、绝经的远期影响、保健措施、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等正确回答率均低于23.10%。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疾病严重地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身心健康,应提供全方位的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康复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寻找提高围绝经妇女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用Kupperma评分法量表和SF-36生命质量量表对唐山市文化路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筛查,选取Kupperman评分≥16分的患者113例;按数字排序随机分对照组58例,运动疗法组55例,训练5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用Kupperma量表评价症状,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结果:5个月后,训练组组间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头晕、疲倦乏力、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潮热出汗、失眠、焦躁、忧虑、肌肉关节痛、胸闷心悸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生命质量量表在躯体功能(PF)、躯体角色(RP)、生命力(VT)、总健康(GH)得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运动疗法气功操可以改善围绝经期妇女的躯体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Health & place》2022
Most home care for people living with chronic illness or disability is provided by informal, or unpaid, family members. Family caregivers in rural New Brunswick engage in essential work to maintain the home as a site of care. Renovations, property maintenanc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work involved in accessing medical equipment and managing staff are examples of the types of invisible labour involved in interacting with a complex care environment. Conversations with 13 family caregivers across a small rural Canadian province suggest that even when resources are ‘available’, place-based factors involved in caring at home in a rural setting make it difficult for carers to use these resources and accessing them becomes another form of work itself. Similar to Wiles et al.’s (2018) findings in their study of end-of-life family care in Aotearoa, New Zealand, carers in rural New Brunswick spoke of their activities as part of an ongoing process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care recipient and care environment. Carers with fewer financial and material resources experienced higher burdens of invisible work. The paper sheds light on the types of labour involved in ‘knowing, doing, and negotiating’ care at home and re-categorizes these activities as ‘health work’ as a means of informing home care policy. The paper finds that family caregivers are aware of their invisible work, characterize it as essential health work, and seek recognition for their complex contribution to the formal health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河北各地区城乡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及抑郁程度,患慢性疾病状况,与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每个地区100例,城乡各50例,共700例45~55岁的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组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5.22%,肯定有抑郁者21.37%,患有慢性疾病者49.28%。患病与否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抑郁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河北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患慢性疾病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深港两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社区,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18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225例,发生率为53.83%,其中以骨关节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容易疲劳或乏力、性欲下降等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血管舒缩症状、骨质疏松症状深圳妇女高于香港妇女(P<0.01),而精神神经症状香港妇女高于深圳妇女(P<0.01);随着绝经的来临和年龄增长,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