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究平扫CT不同征象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西省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脑出血患者85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发病时间≤6 h,并在6 h内完成首次CT检查,24 h时复查头颅CT,根据2次CT检查结果分为2组,血肿扩大组(28例)和未见血肿扩大组(57例),分析2组患者平扫CT的不同征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影响征象,同时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平扫CT不同征像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结果 血肿扩大组患者的首次CT时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平扫CT征象与未见血肿扩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性别、年龄、基础性疾病、血肿位置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首次CT时间、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体积、黑洞征、低密度征、岛征及混合征是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黑洞征预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AUC为0.695,敏感度为42.8%,特异度为94.3%;低密度征预测血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腰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在中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绝经后女性和50岁以上男性66例(骨质疏松症43例,未患骨质疏松症23例),所有患者均行腰椎CT平扫。在纳入患者的腰1~4椎体中,共有237个腰椎符合研究标准,骨质疏松腰椎95个,非骨质疏松腰椎142个。根据腰椎是否存在骨质疏松为标准,将所有腰椎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应用3D Slicer软件在腰椎CT平扫图像上逐层勾画腰椎椎体骨松质以获得三维感兴趣区(ROI),并以单个腰椎椎体为单位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对训练组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并保留10个特征,然后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Logistic回归算法从保留的特征中选择最优特征子集用于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影像组学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腰椎骨质疏松的结果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诊断结果的拟合度。结果:在提取的1 316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最终获得7个与腰椎骨质疏松显著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腰椎骨质疏松的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分别为0.908(95%CI =0.863~0.952)和0.935(95%CI =0.873~0.996)。校准曲线评估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有较好的拟合度。结论:基于腰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模型可作为评估中老年人腰椎骨质疏松的一种无创性辅助工具,有利于协助临床决策,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头颅CT放射组学探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预测的最佳机器学习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脑出血患者CT图像,提取头颅CT平扫纹理特征,通过选定特征训练分类器,用六种经典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交叉验证,评估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稳定性和性能。结果 支持向量机(SVM-Radial)的预测性能(AUC为0.714,准确性为0.723),广义线性模型(GLM)的预测性能(AUC为0.643,准确性为0.587),随机森林(RF)的预测性能(AUC为0.686,准确性为0.680),k近邻(kNN)的预测性能(AUC为0.657,准确性为0.639),梯度提升树算法(GBM)的预测性能(AUC为0.718,准确性为0.670),神经网络(NNet)的预测性能(AUC为0.659,准确性为0.680),其中SVM-Radial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GLM表现出较低的预测性能。结论 基于头颅CT放射组学方法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6种机器学习方法中,SVM-Radial预测性能最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于急诊CT平扫影像组学在腹主动脉综合征(A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8 月至2020 年10 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部CT平扫和增强的急诊患者145 例。根据是否患有腹部AS,将所有患者按分层抽样法以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逐层手动勾画CT平扫图像上的腹主动脉并从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并以此计算每位患者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预测腹部AS的临床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Rad-score的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性能。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痛(OR =0.48,95%CI =0.19~1.22,P =0.12)、钙化斑内移(OR =8.76,95%CI =3.27~23.45,P <0.001)是腹部AS的危险因素,其构建的临床模型在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8个影像组学特征被选择用于构建影像组学标签,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8。将该标签与临床模型结合获得联合模型,其在验证集的AUC为0.89。临床决策曲线显示,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最优。结论:基于腹部CT平扫影像组学和临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能较好地预测急诊患者是否患有腹部A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平扫岛征与漩涡征预测自发性脑出血(sICH)早期血肿扩大(HE)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263例sICH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征象(岛征、漩涡征、岛征/漩涡征),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HE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影像学征象预测HE的准确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特征对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的病理分化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或病理穿刺证实为HCC的196例患者的病理学及术前增强CT影像学资料。按照WHO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分化组及中-低分化组,按照7:3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137例)和验证组(59例),保存增强CT动脉期(AP)、静脉期(VP)及延迟期(DP)影像学图像,在医准-达尔文科研平台中提取并筛选各期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值归一化法、最优特征筛选、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降维、筛选,构建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延迟期、静脉期+延迟期及三期联合的影像组学模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从临床资料中筛选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用逻辑回归(Logistic)方法分析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模型及影像组学联合临床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的效能,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特异度及敏感度等。结果 1.在影像组学模型中,三期联合模型预测肝癌病理分化程度效能最佳,训练组及验证组曲线下面积(AUC)分... 相似文献
7.
胸腺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术前早期准确判断胸腺瘤的危险分类可以影响治疗计划并改善临床预后,以及预测术后复发风险。传统的影像学诊断是利用形态学基础及诊断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诊断,难以准确区分肿瘤风险分类,已经不能达到生物个体的精准影像医学的标准。影像组学则是对医学影像图像进行高通量特征空间数据信息提取,着眼于临床问题构建预测模型,从而可以无创地量化肿瘤异质性,旨在根据患者个体及其肿瘤的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本文就CT影像组学在胸腺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自发性脑出血是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大多数患者在发病早期可出现血肿扩大,会进行性加重神经功能损伤和不良预后,因此能否客观准确地预测血肿扩大并尽早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治疗十分关键。计算机体层成像(CT)作为脑出血诊断的金标准,能够直观地显示脑出血情况,对于CT征象预测早期血肿扩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针对CT平扫征象预测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并积极采取干预治疗提供客观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能谱CT定量参数及碘基图影像组学特征对肺炎性及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炎性组38例,恶性组85例)行动脉期能谱CT增强扫描的肺结节或肿块患者;比较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在70 keV及40 keV单能量图像下的CT值、能谱曲线斜率(λ)、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证实的高血压性脑出血835例中符合条件的32例资料,同时与28例早期CT复查而未见血肿扩大病例进行比较。结果:32例血肿扩大患者入院时血压均明显增高,收缩压均高于180mmHg,最高达240mmHg;舒张压均高于105mmHg,最高达135mmHg;头颅CT示基底节区出血30例,左侧17例,右侧13例,血肿形态不规则形18例,椭圆形或圆形14例;死亡19例,治愈及好转13例。结论:未能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以及血肿处于基底节区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预后差;要积极管理好血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脑血肿的影响.方法 从60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假手术对照组,其余50只用于大鼠ICH模型的复制,然后根据模型成功的评判标准随机选取模型复制成功大鼠30只,再分为模型组、非经非穴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电针组选取“人中”、“(风)府”,非经非穴组选取大鼠臀部非经非穴点.电针每次20min,每隔24h1次,连续3d.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均不予电针.结果 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及血肿;镜下观察可见模型组、非经非穴组、电针组大鼠大脑注射区域均可见组织内有不同程度的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肿胀、细胞核碎裂溶解或消失、组织内可见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与非经非穴组、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肿直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早期介入,可减小脑血肿的直径,能有效控制ICH后脑血肿的发生、发展,对保护脑组织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学成 《中国CT和MRI杂志》2004,2(4):10-12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方法 对32例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首次CT检查和复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首次CT检查在外伤后0.5~3.0h,主要CT表现: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局部脑实质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不清25例;脑室、脑池变窄,中线结构偏移20例;硬膜下血肿4例,硬膜外血肿2例。(2)外伤后12~72h复查CT,迟发血肿位于额叶20例,颞叶9例,顶叶3例:血肿直径0.5~5.0cm,其中小于3.0cm者28例。结论 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早期CT征象及血肿出现时间有其特点,对临床及时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脑出血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疾病,而早期血肿扩大会进一步增加其病死率及致残率,CT作为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在预警脑出血血肿扩大的研究中已取得相关研究结果,这些预警性表现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发展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就CT在预测血肿扩大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诊干预方法以及脑出血后血肿变化的总结,探讨急诊干预对防止高血压性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8年6月—2012年12月因高血压性脑出血来深圳龙华医院急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所有资料中随机抽取实施急诊规范化干预的患者90例(干预组)及未实施急诊规范化干预患者90例(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早期血肿扩大率进行比较。急诊干预措施包括患者呼吸道的管理、血压的调节、颅内压检测、静脉输入止血药物、确保患者处于安静状态、留着尿管、完善必要的常规检查等,其中血压的调节笔者采用的是乌拉地尔静脉注射加静脉输入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早期强化降压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伴血压升高的患者,在接诊后1 h内将患者的收缩压降至130~140 mm Hg,且一直维持此水平,保持血压的稳定,防止血压的波动。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急诊规范化的干预有助于血肿的稳定,对防止脑出血后早期血肿进一步扩大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应将急救服务体系即院前急救体系、院内急救体系和重症监护治疗体系切实落实到脑出血整个治疗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清除血肿治疗前后脑水肿的变化情况.方法9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脑出血组和微创组(出血后3 h).以自体血注入大鼠尾状核方法建立脑出血模型,应用干-湿重法观察脑水肿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水肿细胞形态.每组每时相点(12 h,24 h,48h,72 h,7d)各6只大鼠.结果脑出血组和微创组脑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在12 h,24h,48h比较P<0.05.7 d时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微创组与脑出血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脑出血后24~48h水肿达高峰;脑出血后早期(<3 h)予以微创清除血肿术后水肿有明显减轻(P<0.05),为临床脑出血微侵袭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12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病后6h内及48 h内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血肿扩大组和非血肿扩大组.分析2组平均动脉压、首次CT检查血肿体积及血肿形态、血肿位置、凝血功能、渗透性利尿剂使用情况.结果:血肿扩...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早期复发CT诊断价值及影像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放疗后早期复发CT影像表现。方法收集78例NPC放疗后早期复发CT检查资料。全部病例行CT平扫,其中58例平扫后再行增强扫描。结果78例患者中,有40例咽旁颈动脉鞘区出现复发,肿瘤主要在咽旁、颈动脉鞘区生长;30例颅底海绵窦复发;4例咽旁和咽隐窝复发;4例在咽壁处复发。有62例CT平扫可以确诊,另有16例需增强扫描后才能确诊为复发。结论NPC放疗后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诊断NPC早期复发有重要意义,能为临床尽早治疗提供依据。但对存在于咽旁微小肿块的复发,CT扫描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总结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表现。方法:对92例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中硬膜下出血49例,呈单侧分布,CT表现为边缘清晰的高密度索条影,其内缘平直,外缘呈浅波纹状或浅弧状;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呈双侧或单侧分布,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羽毛状或粗线状高密度影;不能明确分类7例。结论:外伤性大脑镰旁出血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一般都能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