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对吞咽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脑卒中引起的吞咽障碍并留置胃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人,对照组在留置胃管情况下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采用间歇管饲加吞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入院30天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管饲联合吞咽训练能明显改善吞咽障碍,减少相关并发症,帮助患者恢复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和营养脑细胞治疗,由营养科统一配置营养均衡、无渣糊状食物;对照组采用持续经鼻胃管置管鼻饲法,观察组采用经口间歇胃管置管鼻饲法,观察30 d 后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功能疗效评定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吞咽障碍疗效评定及吸入性肺炎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经口胃管置管鼻饲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口间歇性胃管管饲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持续经鼻胃管管饲,试验组予以经口间歇性胃管管饲,干预前和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进食评估问卷调查-10评分(EAT-10)、洼田饮水试验等级(WST)、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SA)、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S-QOL)、患者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EAT-10评分、WST等级、SSA评分、SS-QOL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但试验组改善程度整体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经口间歇式护理方式,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治疗满意度,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食管管饲喂养法(intermittent oro-esophageal tube feeding,简称IOE)对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恢复以及对口咽部舒适度的改变。方法: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及一般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留置鼻胃管营养法,观察组给予间歇经口食管管饲营养法,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吞咽功能分级、口咽部舒适度得分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口咽部舒适度的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较传统的鼻饲法相比,可以有效的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口咽部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鼻空肠管喂养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胃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的效果,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喂养方式。方法选择2012年1—12月期间因脑卒中在神经内科住院需管饲饮食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留置鼻胃管喂养方式。观察组:采用留置鼻空肠管喂养,对两组患者进行腹胀、腹痛、腹泻、食物反流、呕吐、胃潴留等胃肠并发症发生例数调查及营养状况检测,用SPSS 17.0软件统计处理资料,组间用t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胃肠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置管30 d后观察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比对照组好(P<0.01)。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留置鼻空肠管喂养可以明显减少食胃肠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治疗风险,保证营养供给,达到促进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艺碧 《甘肃医药》2021,40(1):81-82
目的:观察食管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咀嚼对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管进食患者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放疗科2019年3月至12月收治住院的管饲饮食食管肿瘤放化疗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饲饮食,观察组在常规管饲饮食的基础上增加咀嚼运动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放化疗期间口腔...  相似文献   

7.
目的:鼻肠管和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早期临床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监护室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院的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患者77例.随机分为鼻胃管组(35例)和鼻肠管组(42例),两组均以营养液泵持续给予营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住院天数和死亡率,营养状况指标采用测定置管前、置管7d、置管14 d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含量.早期以血清前白蛋白下降为判断营养不良的标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返流、呕吐、腹泻、应激性溃疡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营养支持后,营养状况指标有所改善,但两组营养状况改善的时间和程度不同,置管7d时鼻肠管组营养状况指标显著改善(P<0.05),而鼻胃管组营养状况指标改善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到置管14 d时,虽鼻胃管组营养状况指标较置管前也显著改善(P<0.05),但前白蛋白这一指标与鼻肠管组比较仍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鼻胃管组ICU住院天数和住院总天数明显比鼻肠管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死亡率来看,鼻胃管组(7例)明显高于鼻肠管组(2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鼻肠管组患者返流、呕吐、应激性溃疡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鼻胃管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空肠管组比鼻胃管组获得更高的营养支持,鼻空肠组可以更早地改善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鼻肠管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减轻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鼻空肠营养支持在减少重症脑卒中患者并发症方面优于鼻胃管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8.
零玲  韦灵花 《中国乡村医生》2023,(2):144-146+152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个性化吞咽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2年11月广西横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5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持续经鼻胃管管饲联合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间歇经口至食管饲联合个性化吞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营养情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蛋白、体重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联合个性化吞咽康复训练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营养条件及生活质量,降低卒中相关性肺炎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12月确诊的60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现代康复基本技术对吞咽功能进行训练,对照组患者在基本训练基础上采用持续留置鼻饲方法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基本训练基础上采用口腔营养管给予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营养支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状况和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BMI、TSF、Hb、ALB、TP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后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周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E能有效改善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1年1—12月于德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OE组(33例)、IOG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持续性经鼻至胃管饲治疗;IOE组给予IOE法;IOG组给予IOG法。比较三组营养状况、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4周后,三组血清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但IOE组和IOG组升高更显著,其TP、Hb、ALB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IOE组与IOG组的TP、Hb、ALB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三组吞咽功能分级均优于组内干预前(P<0.05);IOE组及IOG组的吞咽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2.35%,IOE组与IOG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06%和12.12%,均低于对照组(P<0.05),IOE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IO...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歇性鼻饲技术对重度脑外伤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3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接受治疗的70例重度脑外伤伴吞咽障碍患者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应用持续鼻胃管留置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应用间歇性鼻饲技术进行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吞咽功能、营养状况、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Z=-2.684,P<0.05),体重指数及血清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B)、血红蛋白(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431、3.530、3.143、3.155,均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t=7.930,P<0.05)。治疗组肺部感染和腹胀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6.437、4.590,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34/35)]优于对照组[77.14%(27/35),χ2=4.590,P<0.05]。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96-99
目的 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联合镜像疗法对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神经康复科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IOE联合镜像组和对照鼻饲组,各30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洼田饮水试验级别及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种方法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身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含量),观察组各项营养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均选用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IOE联合镜像疗法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营养供给,减少治疗并发症,且操作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36-39+43
目的 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摄食功能和进食途径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吞咽障碍患者6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摄食训练,观察组rTMS 后行摄食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MMASA)和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并比较治疗后拔管人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MASA 评分、FO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MASA 评分、FOIS评分分别为(85.03±9.01)分、(5.64±1.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7.27±18.66)分、(4.62±1.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例数(27 例)多于对照组(19 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改善患者吞咽摄食功能水平,帮助患者尽快拔除鼻饲管,恢复正常经口进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V-VST)联合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康复训练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V-VST试验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制定摄食训练和吞咽康复训练方案。记录2组患者1个月内的胃管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误吸发生率情况。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和吞咽障碍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胃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误吸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前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相当,干预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Ⅰ级、Ⅱ级例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6.00%(48/50),高于对照组的74.00%(37/50,χ2=9.490,P=0.002)。  结论  基于容积黏度吞咽试验联合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误吸率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亲水型双腔导尿管在功能性吞咽障碍患者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IO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住院的吞咽障碍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使用14-16 Fr亲水型双腔导尿管行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对照组使用普通胃管行间歇经口至食管置管管饲;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血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强化呼吸训练对老年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老年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实验组(n=35)。对照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同时进行强化呼吸训练,1次/d,6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分级,同时测定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呼气峰值流速(PEF)评定肺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及PEF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且实验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强化呼吸训练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老年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呼吸功能,随着呼吸功能的改善,吞咽功能改善的有效率明显提高,且方法及操作简便可行,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因吞咽功能障碍所致的继发性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方法。方法 把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2组继发SAP的患者分成SAP组和非SAP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2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结果 2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发生SAP感染,观察组43.33%,对照组SAP感染46.66%;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年龄≥65岁,性别为男性的,有糖尿病、有房颤症状及鼻胃管进食的患者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更大。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继发SAP的风险需高度重视,而60~70岁之间的患者基础病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高的系列危险性越大。  相似文献   

18.
孙洁  李则衡  魏涛  黄颖  陈国芳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0):1718-1721
目的 探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16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2组,每组8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X线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生活质量(SWAT-QO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营养状态(Hb、ALB、PAB)、吸入性肺炎与营养不良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2组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VFS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SWAT-QOL、MBI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b、ALB及PA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8.4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28%(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0.8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1%(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7%(P<0.05)。 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吸入性肺炎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和深层咽肌神经刺激治疗,疗程均为3周。3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 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WAL-QO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测定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 PAB)评价患者的营养状况,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吞咽困难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SSA评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WAL-QOL、M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MBI评分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B、ALB、Hb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ALB、Hb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层咽肌神经刺激联合针刺可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障碍和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我院康复医学科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应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9±0.72)分vs (4.10±0.71)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为(1.40±1.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8±0.97)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