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动态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2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患者手术1年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95)和预后不良组(n=32); 记录患者入院年龄、有无高血压病、血管痉挛、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术后并发症等资料; 分别于手术前、手术1 、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 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前CT Fisher分级(OR=1.984,P=0.037)、Hunt-Hess分级(OR=2.063,P=0.018)和有术后并发症(OR=2.026,P=0.033)为影响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预后良好组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 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与术前CT Fisher,Hunt-Hess分级呈显著正相关(0.330<r<0.460,P<0.05); 手术7 d后和手术1个月后血清MMP-9,NSE和IL-6水平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P<0.05),且联合预测的AUC高于单独预测。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血清MMP-9,NSE,IL-6水平升高与患者的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手术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体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各60例; 对夹闭组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对介入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术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作出评价,同时对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NF-κB、MMP-9水平,最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三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夹闭组患者(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P<0.05),且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NF-κB、MMP-9水平明显低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夹闭组患者(P<0.05)。结论 血管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用时短、创少小,能够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NF-κB、MMP-9的水平,总体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VitB12及叶酸对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收治的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AD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VitB12+叶酸+盐酸多奈哌齐+盐酸美金刚治疗;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认知功能。结果 2组治疗前血清IFN-r、IL-6、VEGF、BDN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治疗后血清IL-6、IFN-r、Hcy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Hcy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则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2组治疗6个月后Hcy水平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血清BDNF和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也有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血清5-HT、β-EP、DA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组治疗后血清5-HT、β-EP、D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且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VitB12结合叶酸可以降低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AD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且还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治疗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对照组(发病后3d)与研究组(发病后3d)各37例。2组均实施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2组预后情况,并对比2组发病后3d、5d、10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1β(IL-1β)]、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2组发病后3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发病后5d、10d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及NIHS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恢复良好率相比,研究组(35.14%)远高于对照组(1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及病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以早期手术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恢复神经功能,有效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对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脑出血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对照组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HMGB-1、IGF-1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75.0%)(P<0.05);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HMGB-1分别为(7.43±0.31)ng/mL、(7.36±0.35)ng/mL,治疗后分别为(1.54±0.46)ng/mL、(2.90±0.48)ng/mL,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均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分别为(31.21±5.12)、(31.18±4.95),治疗后分别为(52.33±6.24)、(45.48±5.91),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IGF-1水平均有所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12.5%,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有助于降低血清HMGB-1水平,提高血清IGF-1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28,miR-223表达水平变化与炎症反应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AD患者(AD组),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CDR)评分将AD患者分为轻度组(CDR评分1分,66例)、中度组(CDR评分2分,83例)、重度组(CDR评分3,51例)3个亚组,另选择207例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AD患者认知功能; 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128,miR-223表达水平; 检测AD患者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β(Interleukin-1,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 分析血清miR-128,miR-223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水平、MMSE总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血清miR-128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223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血清miR-128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CRP水平高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且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5); 重度组血清miR-223表达水平、MMSE总分低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且中度组低于轻度组(P<0.05)。miR-128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呈正相关(r≥0.496,P<0.05),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r =-0.571,P<0.05); miR-223表达水平与TNF-α,IL-1β,IL-6,CRP呈负相关(r ≤-0.572,P<0.05),与MMSE总分呈正相关(r=0.531,P<0.05)。结论 AD患者血清miR-128表达水平上调,miR-223表达水平下调,两者异常变化可能诱导炎症反应,进而参与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关系及联合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病情转归良好组(52例,mRS评分0~3分)、不良组(28例,mRS评分4~6分),比较2组基线资料、术前和术后3个月mRS,NIHSS评分、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应用Pearson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mRS,NIHSS评分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围手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预测患者病情转归的价值。结果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NIHSS评分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病情转归不良组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高于病情转归良好组(P<0.05); 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mRS,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均≥0.659,P<0.05); 术后第14 d血清IL-6,IL-17,IL-23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28、0.808、0.841)高于术后第7 d(0.814、0.712、0.766),术后第7、14 d血清IL-6,IL-17联合IL-23水平的AUC分别为0.909、0.947。结论 血清IL-6,IL-17,IL-23水平与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型脑梗死患者支架联合抽吸取栓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情转归有关,联合检测能为临床预测病情转归提供参考,从而对临床治疗决策作出指导,提高对患者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时机分为两组,72h内行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10例患者为早期组,72h后行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的10例患者为延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疗效及机体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早期组患者完全栓塞率为90.00%(9/10),明显高于延期组的40.00%(4/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与延期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M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早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延期组,MBI评分明显高于延期组;早期组患者术后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改善程度均优于延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的改善效果明显,且能够更有效地改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减少炎性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参考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选择2017年5月-2020年5月医院217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测血清Lp-PLA2、炎症因子[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第90 d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情况,对比不同预后患者基线资料与实验室指标水平,重点分析入院时血清Lp-PLA2,IL-6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 溶栓后第90 d 217例ACI患者中预后不良患者有68例,占31.34%; 预后不良组Lp-PLA2,IL-6,IL-1β,TNF-α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 组间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PLA2,IL-6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有关,各指标过表达可能是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风险因子(OR>1,P<0.05); 绘制ROC显示,入院时血清Lp-PLA2,IL-6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1、0.847、0.906,均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Lp-PLA2,IL-6表达水平与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不良有关,早期监测血清Lp-PLA2,IL-6水平对ACI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情况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ho激酶(Rho-associated kinase,ROCK)抑制剂法舒地尔(Fasudil)对BV2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免疫荧光观察细胞形态及ROCK2表达水平;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Fasudil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天麻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联合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180例偏头痛患者,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90例; 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晚睡前服用,10 mg/次,1次/d; 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 1次/d;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 、20 、30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疼痛状况; 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30 d后发病持续时间和发病次数; 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0 d后血浆5-HT水平;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评分表(WHOQOL-100)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评价2组治疗效果,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10 、20 、30 d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30 d后发病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发病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而观察组治疗30 d后发病持续时间和发病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2组患者治疗30 d后血浆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30 d后血浆5-HT水平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 2组患者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治疗30 d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86/90),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76/90)(P<0.05);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为3.33%(3/90)与对照组2.22%(2/9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可显著降低血浆5-HT水平,缓解患者疼痛,缩短发病时间和发病次数,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并未明显增加,因此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 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6.6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Ang-Ⅱ、CD62p、GMP-14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表达水平及其与V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VD患者,依照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各40例,比较各组相关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测血清生化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GHb)、空腹血糖(GLU)]、血清指标[Lp-PLA2,BDNF,Ang1-7、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分析Lp-PLA2,BDNF及Ang1-7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也分析血清Lp-PLA2,BDNF及Ang1-7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症史、饮酒、吸烟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冠心病史、糖尿病史、IMT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3组患者血清LDL-C,HDL-C,TC,TG,GHb,GLU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Lp-PLA2,BDNF,Ang1-7,NSE,CRP,IL-6,TNF-α及Hcy水平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p-PLA2,BDNF及Ang1-7与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血清NSE,CRP,IL-6,TNF-α,LDL-C,TC水平及MMSE评分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清Lp-PLA2、BDNF及Ang1-7水平与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因子水平及V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检测血清Lp-PLA2,BDNF及Ang1-7水平有助于VD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在高压氧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及丁苯酞,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GCS评分、昏迷时间、病死率及迟发性脑病发生率、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1、2、3 d后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昏迷时间(16.74±6.57 h)低于对照组(22.19±7.03 h)(P<0.05); 研究组病死率为1.64%,低于对照组6.56%(P>0.05); 研究组迟发脑病发生率为18.03%,低于对照组40.98%(P<0.05); 研究组痊愈率45.90%、总有效率85.24%,均优于对照组痊愈率26.23%、总有效率65.57%(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脑损害能提高GCS评分,缩短患者的昏迷时间,降低迟发脑病的发生率,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周围神经损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手术组、PRP联合组各65例,手术组患者进行显微外科手术,PRP联合组患者在手术基础上注射自体PRP进行治疗; 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并对2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基本功能优良率以及肌电图疗效进行检测。结果 治疗1、3、6、12个月后PRP联合组患者CRP、TNF-α水平均低于手术组,IGF-1、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手术组(P<0.05); 治疗1、3、6、12个月后PRP联合组患者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基本功能恢复优良率、肌电图愈显率均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注射自体PRP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炎性损伤程度,上调IGF-1、VEGF的表达水平,加快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调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4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对照(pcDNA3-PARls)组、下调PAR-1(PcDNA3-PARlas)组各9只,表达载体构建,评估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HE染色,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炎症因子及PAR-1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对照组、下调PAR-1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5); 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SOD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 下调PAR-1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SOD活性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PAR-1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干预效果显著,能减轻大鼠脑水肿,可能通过下调PAR-1表达来降低MMP-9,TNF-α,IL-1β水平和调控氧自由基代谢,从而对脑出血后的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间歇性腹膜透析对长期维持腹膜透析患者尿毒症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肾内科长期维持腹膜透析出现尿毒症脑病患者46 例,并随机分为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组及间歇性腹膜透析(Intermittent peritoneal dialysis,IPD)组,在治疗前及治疗7 d后分别采血进行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状旁腺激素(iPTH)、白细胞介素6(IL-6)、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表(PAN - SS)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 CAPD组治疗后血BUN、Scr、iPTH、IL-6、β2-MG、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 IPD组治疗后血BUN、Scr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iPTH、IL-6、β2-MG、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IPD组iPTH、IL-6、β2-MG、CRP水平与CAPD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PAN-SS显示,IPD组与CAPD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症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P<0.05); CAPD组无效8例,好转12例,显著进步4例,基本痊愈2例; IPD组无效2例,好转14例,显著进步5例,基本痊愈5例。结论 规律腹膜透析患者出现尿毒症脑病时应用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效果优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rt-PA溶栓对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s)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方法 将2015年6月-2018年5月收治行rt-PA溶栓治疗的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溶栓前常规CT平扫以排除脑出血,溶栓后行DSA、CTA、MRI等颅脑检查,了解患者是否合并UIAs,并将患者分为未合并UIAs(对照组)与合并UIAs(观察组),并分析UIAs对溶栓的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38例瘤体直径2.0~6.0 mm,1例直径8.5 mm,平均直径(4.2±1.18)mm。2组溶栓后LDL、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观察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11.11%(5/45),溶栓7 d后NIHSS评分(5.1±3.82)分,与对照组溶栓后出血转化发生率7.69%(3/39)及溶栓7 d后NIHSS评分(4.7±2.36)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临床有效率、预后良好率分别是42.22%(19/45)、82.22%(37/45),与观察组38.46%(15/39)、79.49%(31/39)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直径≤6.0 mm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行rt-PA溶栓治疗不会增加溶栓后出血转化风险,是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