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本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的患儿120例,统计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以及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儿比例为40.8%,其中3个月及以下的患儿发生率(49.0%)最高,月龄≤3个月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月龄3个月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中菌种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占32.7%)为主。结论严格监测小儿重症监护室内的多重耐药菌情况并实施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的发生,有助于保障患儿安全以及促进其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葡萄球菌感染及耐药的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收治本院NICU新生儿的各种标本进行细菌检测和药敏分析。结果我院NICU葡萄球菌感染为59.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优势;MRS检出率为68.1%,MRSA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26.3%和78.7%,MRCNS检出率高于MRS检出率;MRS呈多重耐药性,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新生儿感染的重要致病菌,MRS呈多重耐药性,对万古霉素敏感,应根据新生儿的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T)及 C 反应蛋白(C -RP)检测在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49名,命名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住院的局部感染性疾病的患儿57名,命名为对照组1组,以及同期在我院出生的正常新生儿60名,命名为对照组2组,对所有新生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和 C 反应蛋白检测,对比三组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的数值,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与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的关系。结果:三组患儿的血清降钙素原及 C反应蛋白的有明显差异,观察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 <0.05),而对照1组的血清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明显比对照2组高(P <0.05),PCT 在重症感染性疾病中的阳性率明显比其他两组高(P <0.05),C -RP 在重症感染性疾病和局部感染性疾病的阳性率明显比正常新生儿高(P <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及 C 反应蛋白在正常新生儿、局部感染性疾病和重症感染性疾病患儿中的数值逐渐增高,在诊断重症感染性疾病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阳江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新生患儿80例,以感染程度分为重症感染(28例)、一般感染(52例),选同期非感染新生儿4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诊断结果作比较分析。结果重症感染组CRP536%、PcT阳性率分别为536%、821%,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分别为404%、481%,p〈O05)和对照组(分别为75%、125%,p〈0.01)(P〈O05AP〈o01);POT、GRP对重症感染的新生儿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21%、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可作为一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灵敏检测指标,较CR,P具有更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方漉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20-3321
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儿科感染性疾病患儿9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按照疾病类型将98例感染患儿分为重症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对比分析各组患儿的检测结果。结果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较健康组高(P<0.05);重症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较局部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高(P<0.05),局部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较病毒感染组高(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于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细菌感染状况以及院内感染防控环节。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存在感染的新生儿18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儿均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采集患儿防治前后粪便及咽拭子标本作细菌培养,监测产ESBL酶菌,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病原菌、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死亡率。结果:入院72 h后,观察组患儿感染率为12.22%(11/90),虽低于对照组的14.44%(13/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检菌株11株,对照组共检菌株13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2 h后,两组患儿咽拭子及粪便标本中ESBL菌检出率均低于入院当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咽拭子及粪便标本中ESBL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死亡发生率为0,虽低于对照组的4.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病房细菌感染主要以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经有效防治后,能够降低患儿感染率,减少其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提高患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降钙素原(PCT)对新生儿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67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体培养结果,比较感染性疾病组患儿抗生素治疗前、后及出院前PCT、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结果 670例新生儿中85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2.7%,最常见的病原菌有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大肠埃细菌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组PCT、WBC、CRP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性疾病组,PCT在经有效抗菌治疗后可快速下降,而WBC、CRP回落速度均晚于PCT,ROC曲线下面积PCT〉CRP〉WBC,PCT对院内感染的截断值(cutoff)为2.33 ng/ml时,诊断灵敏度为88.5%,特异性为91.05%。结论胎龄小、出生体质量低、住院天数长、应用广谱抗生素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而PCT对NICU并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本中心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的定植状况以及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多重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流行的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期间在本中心CICU住院治疗的患儿进行细菌学监测,取159例患儿鼻前庭拭子和直肠拭子进行筛查培养,并做药敏试验。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细菌耐药性分析。结果在35例患儿(22.01%)标本中检测到多重耐药菌。监测目标菌中包括4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和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46株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极高,为100%;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高度敏感,耐药率为0%;1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利奈唑胺完全敏感。结论本中心CICU住院患儿多重耐药菌定植率高,耐药现象较严重。应对CICU中的患儿进行细菌学监测,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减少医院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10月被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经病原学检测,临床确诊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感染严重程度评分(SSS)分组,其中重症感染组26例,一般感染组24例。另外选取32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在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液标本检查降钙素原、血常规、生化常规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0.5 ng/ml为阳性,超敏C反应蛋白≥8 mg/L为阳性,白细胞计数≥20×10^9/L为阳性。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中PCT水平为(7.31±4.28)ng/ml,hs-CRP水平为(20.08±14.16)mg/L,白细胞计数(17.15±8.24)×10^9/L;细菌感染组PCT、hs-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hs-CRP及WBC的阳性率,重症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一般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重症感染组88.5%的PCT水平在2 ng/ml以上,一般感染组仅20.8%的患儿PCT在2 ng/ml以上,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WBC和hs-CRP,PCT检测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PCT值越高,疾病的危险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鉴别、治疗效果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230例患儿根据出院诊断分为一般感染组(n=130例)和重症感染组(n=100例),并于入院时和治疗后72h分别测定血清PCT、Hs-CRP以及WBC。结果:PCT阳性重症感染组91例,一般感染组78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感染组Hs-CRP阳性72例,一般感染组Hs-CRP阳性54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感染组外周血WBC升者高26例,重症感染组白细胞升高28例,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PCT的阳性率明显大于Hs-CRP及外周血WBC(P<0.05)。治疗后血清PCT下降较Hs-CRP及白细胞快(P<0.05)。结论:监测PCT水平对于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危重程度、疗效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来本院就诊的不孕不育妇女的TORCH(TOX、RV、CMV、HSV)感染情况,为降低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流产率及畸形胎儿出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抗体捕获ELISA技术对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的共2 642例不孕不育妇女血清进行TORCH特异性Ig M抗体定性检测,并对不同季节和不同年龄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642名患者中TOX-Ig M、RV-Ig M、CMV-Ig M、HSV-Ig M阳性率分别是2.01%、1.02%、1.67%和1.48%,总感染率5.68%。TOX-Ig M、RV-Ig M和CMV-Ig M的阳性率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X-Ig M的阳性率冬夏高于春秋,RV-Ig M的阳性率冬季最高,CMV-Ig M的阳性率夏季最高。TORCH-Ig M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需加强对TORCH感染季节性的认识;最佳生育年龄段TORCH感染率较高,行辅助生殖手术者应进行TORCH-Ig M常规检查,以减少有缺陷新生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分布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380例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了肺炎支原体(MP)IgM,统计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MP阳性率及MP感染患儿年龄、性别及季节性分布.结果 38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IgM阳性148例,MP阳性率为38.95%;其中女患儿阳性率44.86%高于男患儿3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感染患儿中,学龄前组患儿阳性率最高为58.54%,婴儿组患儿阳性率最低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春夏季MP阳性率高于秋冬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月份检出阳性率最高,为58.53%.结论 MP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呼吸道感染患儿MP感染女性多于男性、以学龄前患儿多见、好发于春夏季.  相似文献   

13.
徐桂霞  安科颖  于玲  费腾  申莹莹 《黑龙江医学》2012,36(5):329-331,341
目的了解我院自2005年以来,近6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变化情况,从而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指导。方法对2005~2010年,6年间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共计619株菌进行药敏分析,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ESBLs筛选试验及确认试验按照美国CLSI相关标准进行,结果用WHONET 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6年来,大肠埃希菌产ESBLs阳性率从45.5%上升至68.4%。6年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合计产ESBLs率为56.1%。产ESBLs株对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常用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结论 6年来,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多重耐药性,对产ESBLs菌株的治疗应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物。虽然这次监测没有发现耐碳青霉烯类的菌株,但是也应引起重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所有大肠埃希菌中耐药率呈增长趋势,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是否有新的耐药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14.
结肠镜及结肠造影检查前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的体会晋城市郊区人民医院(048000)正巧梅,李秀玲,常莲俊惠丰机械厂职工医院王敏1资料结肠镜检查及X线结肠造影是临床上诊断结肠疾患的主要方法,检查前必须彻底清洁肠道,才能保证检查的成功。过去我们在检查前常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上海嘉定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分布,以及与年龄、居住环境、季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1种国产的标准化变应原点刺液对常住上海嘉定区62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11种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以及在不同季节的阳性率。分别按年龄、居住环境来源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年龄、居住地之间变应原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嘉定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试的总体阳性率为75.5%,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屋尘螨阳性率最高,其次为混合花粉、动物皮毛;SPT阳性春、秋季高于冬、夏季(P〈0.05),儿童高于成人(P〈0.05),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者高于居住在城镇及农村者(P〈0.05)。结论上海嘉定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整体阳性率较高,主要变应原为粉尘瞒、屋尘瞒;皮试阳性率以春、秋较高,儿童高于成人,居住于城乡结合部的患者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几种常见致病菌感染所致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特征,为儿童CAP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儿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CAP患儿962例,按病原分组,其中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477例(MP组)、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riatory syncytin virus,RSV)感染262例(RSV组)、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223例(ADV组)。收集患儿入院24 h内的血清呼吸道病原特异性抗体IgM结果,并统计患儿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湿性啰音等临床症状体征。结果 MP在夏季检出率较其他季节高,RSV在冬春季节检出率较高,ADV在冬季检出率较夏季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组与ADV组发热率较RSV组高(P<0.05);咳嗽率ADV组>MP组>RSV感染(P<0.05);RSV组与ADV组喘息率较MP组高(P<0.05);肺部湿性啰音率RSV组>ADV组>MP组(P<0.05)。结论 MP、RSV、ADV是儿童CAP的重要病原体,但不同季节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发热、咳嗽、喘息、肺部啰音虽是儿童CAP常见临床症状体征,但在不同致病菌感染后,其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盐城地区2007~2010年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MP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剂(SERODIA-MYCOⅡ)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儿科住院就诊的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检测,并对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4年来总共检测15 981例,阳性结果 3 738例,阳性率23.40%,在本地区MP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具有季节性差异,冬春季高于夏秋,2009年冬季感染率最高(42.13%);支原体感染具有年龄差异,6个月以下儿童感染率最低(7.68%),4~7岁年龄组儿童感染率最高(39.61%),7岁以后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男女患儿之间感染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城镇儿童感染率明显高于农村;2009年的总体感染率同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种下呼吸道感染疾病中以大叶性肺炎MP的阳性感染率最高(79.14%),其次是间质性肺炎(62.65%),毛细支气管炎的感染率最低(5.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是小儿尤其是本地区学龄前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有增高趋势,临床需加强对MP感染的防治,尤其是幼儿园等集体机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本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CP感染情况。方法 1035例研究对象均为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对其CP-IgM抗体进行检测,检测使用呼吸道(IgM)抗体检测芯片试剂盒,患者CP感染的判定依据为患者出现CP-IgM阳性的检测结果。结果在所有的研究对象中共116例患者检出CP-IgM阳性,阳性率11.2%(116/1035)。在各年龄段的检出率进行比较,最高的为~6岁组及~12岁组(18.1%、30.9%),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春、夏两个季度的检出率比较,秋、冬两季明显具有较高的检出率(12.8%、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的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CP为其重要病原,秋冬季节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各相关机构对其防护工作应该提高重视力度,以降低C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根据小儿危重评分进行护理资源配置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2013年收治的小儿重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1例,研究组患儿入院后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判定患儿病情危重程度及护理需求情况,然后安排针对性护理;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两组患儿入院时、入院1、3、7d均进行小儿危重评分,观察病情变化情况,并统计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多器官功能障碍(MSOF)发生率,记录两组患儿住PICU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及入院1d的危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7d时研究组患儿危重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功能衰竭器官数、MSOF发生率、住PICU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危重评分可有效指导PICU根据患儿病情合理安排护理工作,对提高危重患儿护理质量,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2014-2016年间深圳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特点.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5 602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儿鼻咽部分泌物进行腺病毒等7种病毒抗原检测,对腺病毒的检出率和临床诊断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 25 602例标本中腺病毒抗原阳性761例,阳性率2.97%,男、女检出率分别为3.12%和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为6岁以内的阳性患儿有724例(95.14%),其中2岁以内409例(53.75%).2014-2016年中每月均有腺病毒检出,检出率高峰在夏季和冬季,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x2=36.631,P<0.05).761例腺病毒检出阳性病例中,诊断为肺炎431例,支气管炎109例,扁桃体炎74例,咽结膜炎1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33例.结论 腺病毒是深圳地区住院患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