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素家族蛋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营养素-3(NT-3)]是否参与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影响神经干细胞(NSC)突触形成的过程.方法 实验分两步,(1)PC12细胞分别经10μg/ Aβ1-4诱导不同时间点(0、4、612、24 h)后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另一部分别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育2 d,将收集的ACM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应用ELISA法检测ACM中的BDNF、NGF、NT-3蛋白含量.(2)将另一部分ACM以1:3比例同DMEM/F12培养基混合,分别对胚胎大鼠皮质神经干细胞进行诱导分化,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突触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透射电镜观察成熟突触结构数目.结果 在AB1-40作用6 h时间点,PC12细胞凋亡率达高峰(P<0.05);星形胶质细胞与Aβ1-40诱导6 h后的PC12细胞共育2 d后,收集到ACM中的BDNF蛋白总量(A值=1.53±0.25)明显增高(P<0.05),并且收集到的ACM诱导神经干细胞突触素(A值=33.39 4±2.71)、GAP-43(A值=49.18±6.45)表达明显升高、成熟突触结构数目(4.70±0.52个/视野)明显增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星形胶质细胞与AB1-40枷诱导凋亡的PCI2细胞共育后,ACM提高了神经干细胞突触形成,ACM中BDNF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突触体素与突触重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突触体素 (synaptophysin ,SYN)是一种与突触功能密切相关的膜蛋白 ,Jahn等[1]于 1885年首先从大鼠脑突触囊泡中提取 ,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3 8ⅹ 10 3 ,又称为p3 8。它广泛存在于机体所有神经终末 ,特异性地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因其与神经生长、修复再生和突触重塑密切相关 ,成为近年来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研究的热点。1 SYN的生理特性及分类SYN是含糖的膜结合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 3 8ⅹ 10 3 ,等电点在 4.8左右 ,主要分布在含经典递质的小型AGV膜上。它跨膜 4次 ,其N端及C端均暴露在胞浆内 ,C端可同钙结合形成Ca2 + 的结合蛋白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Ⅱ(MAP2)及突触素与癫(疒间)后海马兴奋性神经网络中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KA诱导的成年大鼠MTLE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癫(疒间)发作1 d,1、2、3、4周大鼠海马内MAP2、突触素的表达.结果:癫(疒间)组MAP2的表达于癫(疒间)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CA3区辐射层已有上升,2周达到高峰,4周恢复接近对照组水平;突触素的表达于发作后1周在齿状回分子层和CA3区辐射层开始上升,2周时达高峰并持续至4周.结论:癫(疒间)发作后海马齿状回、CA3区MAP2、突触素的表达升高,在时间和部位上的动态变化与已知的癫痫后MFS和突触重建的改变相一致,提示可能与突触重建有关,可作为癫(疒间)后海马MFS和突触重建的间接观察指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克隆神经连接蛋白-1(Neuroligin-1,NL-1)细胞外基因片段1-691aa(NL1/1-691),插入载体pGEx-6p-1,并进行表达、纯化与鉴定.方法 优化并常规合成基因NL1/1-691,添加5'BamHI和3'XhoI酶切位点,将基因通过5'BamHI and 3'XhoI酶切位点克隆至载体p...  相似文献   

5.
桶状皮层的可塑性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啮齿类动物的主要躯体感觉皮层(S1)具有良好的组织拓扑结构特性,该皮层无论在幼年还是成年均表现出很强的经验依赖型可塑性,而该可塑性与感觉皮层的神经环路功能的变化相关.丘脑-皮层突触被认为是发生可塑性的主要部位.在环路水平,同一功能柱内L4到L2/3层突触和L2/3层内的突触可能是实现S1可塑性的必要环节;GABA能抑制环路可能参与了S1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 SD大鼠膀胱神经置埋藏电极 ,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脊髓背角躯体 -内脏会聚神经元 ( SVCN)放电活动 ,观察分析躯体、内脏传入在脊髓背角的相互作用。结果 :1 65个被腓肠肌神经传入激活的神经元中 ,有 2 5个亦能被膀胱神经传入激活 ,此即 SVCN。电刺激 (拟痛刺激 )膀胱神经 1 min后 ,2 5例 SVCN中 ,1 4例腓肠肌传入诱发的晚成分显著增加 ,而对早成分则影响不大 ,提示拟痛刺激膀胱神经引起了躯体细传入末梢的突触前易化 ,导致突触后 C反应增强 ,从而引起牵涉痛 ;5例呈抑制反应 ,提示内脏传入可能参与对躯体传入的突触前抑制 ;另外 6例无显著改变。拟电针刺激腓肠肌神经 1 min后 ,1 4例内脏传入诱发的 VSCN放电减少 ,亦似说明了穴位刺激镇痛可能是通过初级传入终末间的相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小鼠分为生理盐水(NS)组、纳洛酮(NL)组,根据纳洛酮剂量的不同,NL组又分为NL1、NL2、NL3、NIA和NL5组(剂量分别为1 000、100、10、1和0.1mg·kg-1),每组10只.用跳台法和避暗法分别观察各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 给药后第1、2天各组跳台法和避暗法的错误次数、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小剂量纳洛酮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多相性应激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结构的影响,探究逍遥散抗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突触结构可塑性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病理对照1组、病理对照2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多相性应激模型,透射电镜观测比较各组大鼠CA3区神经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病理对照1组及病理对照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3.066±2.032),(3.785±2.162)]与面密度[(0.100±0.056),(0.129±0.064)]较空白对照组[(5.707±2.268),(0.234±0.102)]均有明显降低(P<0.01),突触连接带的平均面积则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1组与治疗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面密度则均有明显减小(P<0.01).与病理对照1组相比,治疗1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与面密度均明显增大(P<0.01);治疗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明显增大(P<0.01),面密度也有所增大(P<0.05).结论多相性应激可以损伤大鼠的神经突触结构,影响突触间的相互连接.而逍遥散则可能是通过减少应激对原有的突触及突触连接的损伤,以及促进新的突触与突触连接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无偏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慢性不可预知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 CUS)模型大鼠海马DG体积、DG突触密度、突触总数的改变情况.方法 筛选4~5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15)和CUS组(n=23).CUS组大鼠通过孤养并结合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方式建立模型,对照组每5只为1笼,正常喂养.建模期间,每周进行糖水偏好试验.建模4周后,结合糖水偏好试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对两组大鼠行为学表现进行评估.随后运用现代体视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两组大鼠海马DG体积、DG突触密度和突触总数.结果 经过4周CUS干预后,CUS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体质量显著降低(P<0.05),糖水偏好显著下降(P<0.05);旷场实验中央区域路程、中央路程比和中央时间比显著降低(P<0.05).CUS组大鼠海马DG突触密度[(0.48±0.13) /μm3]和突触总数(6.713 5×1o8)较对照组大鼠[突触密度(0.15 ±0.03)/μm3,突触总数(2.103 3×109)]显著下降(P<0.05).结论 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DG的突触总数减少、突触密度减小,表明海马齿状回突触改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神经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0.
逍遥散对应激大鼠海马CA3区突触体结构可塑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多相性应激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结构的影响,探究逍遥散抗应激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突触结构可塑性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病理对照1组、病理对照2组、治疗1组、治疗2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多相性应激模型,透射电镜观测比较各组大鼠CA3区神经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病理对照1组及病理对照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3.066±2.032),(3.785±2.162)]与面密度[(0.100±0.056),(0.129±0.064)]较空白对照组[(5.707±2.268),(0.234±0.102)]均有明显降低(P<0.01),突触连接带的平均面积则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1组与治疗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面密度则均有明显减小(P<0.01).与病理对照1组相比,治疗1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与面密度均明显增大(P<0.01);治疗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数密度明显增大(P<0.01),面密度也有所增大(P<0.05).结论多相性应激可以损伤大鼠的神经突触结构,影响突触间的相互连接.而逍遥散则可能是通过减少应激对原有的突触及突触连接的损伤,以及促进新的突触与突触连接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源性的雌激素对纯培养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将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组(P);ACM培养组(A);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M);雌激素培养组(E);ACM 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A T);TAMOXIFEN培养组(T),应用膜片钳技术和FM4-64标记的突触囊泡释放试验等方法观测各组突触传递功能和囊泡释放动力学的差别。结果各实验组微小性突触后电流(MPSCS)的平均幅度和频率分别为(20·5±2)PA,(13±4)MIN-1;(29·1±3)PA,(73±16)MIN-1;(31·3±3)PA,(78±20)MIN-1;(30·2±3)PA,(76±18)MIN-1;(24·5±2)PA,(35±10)MIN-1;(22·1±2)PA,(37±10)MIN-1。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功能,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能大部阻断ACM促突触传递的效应。FM4-64标记的突触囊泡释放试验表明ACM源性的雌激素促进突触传导的效应,至少可以通过突触前机制-增强囊泡的释放起作用。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分泌的雌激素可能主要通过雌激素受体介导其调节神经元突触传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唑-丙酸(AMPARs)是调节快速突触传递的兴奋性谷氨酸受体,是由GluR1、GluR2、GluR3和 GluR4四种亚基选择性组装构成同源或异源四聚物。GluR2亚基对AMPARs的特性有重要影响,含GluR2亚基的AMPARs对Ca2+不通透,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多数AMPARs为此类;不含GluR2亚基的AMPARs对Ca2+有较好的通透性,这类AMPARs在限定的神经元或特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表达。近年来的研究发现,GluR2缺失的AMPARs对突触功能、突触可塑性、神经局部环路传导等有特殊的作用。本文对GluR2缺失的AMPARs及其对突触功能和可塑性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陈昕  唐北沙 《医学综述》2003,9(5):265-267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congenitalmyasthenicsyndrome ,CMS)是由于神经 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突触、突触后缺陷 ,导致神经 肌肉传递障碍 ,而产生的一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无力疾病。常发生于新生儿或 2岁以前的幼儿 ,亦可发生于成人。临床上极少见 ,发病率低于 1 50万 ,且其临床表现与重症肌无力相似 ,易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CMS按其临床及遗传特征可分为 3型 :Ⅰa家族性婴儿型重症肌无力 (familialinfan tile ,myastheniagravis,FIMG) ;Ⅰb家族性肢带肌无力 ;Ⅰc终板乙酰胆碱脂酶缺乏症 (endplateacetylcholinesterasedeficiency,EAD) …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缺血发作后2 d、7 d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缺血动物术后随机分为缺血2 d组、缺血7 d组,另设假手术组。在术后2 d、7 d 2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动物神经病理学改变,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动物的缺血侧脑组织突触素-I(synapsin-I)、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后,模型动物神经元大量变性坏死,数目减少,排列散乱。缺血后2 d,synapsin-I在CA1区、CA3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区神经元产生显著积聚(P<0.01);缺血后7 d,synapsin-I在CA1区、皮层表达仍显著降低(P<0.01),PSD-95在CA1区、皮层表达显著减少(P<0.05或P<0.01),α-synuclein在CA1、CA3、皮层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pMCAO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发生后,神经突触有关蛋白的表达显著改变,并随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表达情况不同,这可能与神经元突触重塑有关。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与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L 1(以下简称 L 1)在神经细胞突起生长和功能性突触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在体外培养 ,用脂质转染剂将 L 1c DNA表达到 NG10 8- 15细胞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用电生理学检测技术测定细胞 -肌突触的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 :以分化剂 c AMP处理 4 d后 ,L 1-转染组有突起分叉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数为 (31± 8) %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13± 2 ) %或 Mock-转染组的 (15± 5 ) % (P <0 .0 0 1)。 L 1-转染组的细胞突起平均长度为 (14 2 .5± 12 .3)μm ,明显高于非转染组的 (94 .2± 12 .3)μm或 Mock-转染组的 (86 .8± 6 .7)μm(P <0 .0 5 )。 L 1-转染组功能性突触的形成率为 (5 8.0± 11.5 ) % ,也高于非转染组的 (36 .7± 0 .83) %或 Mock-转染组的 (39.2± 0 .84 ) % (P <0 .0 0 1)。但突触后膜电位的频率在 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L 1在 NG10 8- 15细胞的高度表达 ,提高 c AMP诱发的神经细胞突起和功能性突触的形成 ,功能性突触形成率的增加是通过增加神经细胞突起分叉和突起的长度 ,从而增加神经 -肌连接数量来实现 ,而不是通过增加递质的释放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Exendin-4对淀粉样β蛋白(Aβ_(1-42))所致大鼠突触可塑性损伤的影响。方法:SD大鼠(n=60)侧脑室给予Aβ_(1-42)建立AD模型,Exendin-4预处理后,进行在体海马场电位实验记录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LTP)。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β_(1-42)明显压抑了大鼠在体海马CA1区突触传递的LTP效应。2单独给予Exendin-4不影响LTP的诱导与维持,但Exendin-4预处理可有效逆转Aβ_(1-42)引起的LTP压抑,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Exendin-4可有效拮抗Aβ_(1-42)所致的大鼠突触可塑性损害,提示其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红斑狼疮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红斑狼疮 (NL E)是由患系统性红斑狼疮 (SL E)的母亲生产的新生儿所发生的一过性皮疹、血小板减少、发育迟缓、心脏损害、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由于 NL E患儿常伴有宫内发育迟缓、早产等原因 ,出生后生活能力低下 ,极易发生猝死。我科在 1995~ 1998年期间共收治 5例 NL E患儿 ,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均成活 ,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患儿男性 4例 ,女性 1例 ;均在出生后 1h内由产科转入我科 ,平均体重 2 5 0 0 g。 4例母亲在 SL E静止期停止服药半年怀孕 ,1例母亲在怀孕的同时诊断为 SL E。出现皮疹者 3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天麻素(GAS)对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CCK8法筛选GAS安全浓度,GAS单独或联合Aβ1-42处理SH-SY5Y细胞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突触相关蛋白突触素(SYN)、发动蛋白1(DYN1)...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症(HD)患儿各段肠管中Neuroligin2基因的表达情况,探讨Neuroligin2表达与HD发生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HD患儿结肠标本共42例,将HD患儿正常段设为正常对照组,移行段及狭窄段设为实验组,应用 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Neuroligin2在各肠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Western blotting 结果显示Neuroligin2蛋白在狭窄段相对表达量为0.012±0.001,明显少于移行段和正常段(0.039±0.001,0.057±0.002;P<0.05)。qRT-PCR结果显示,Neuroligin2的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趋势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 HD患儿正常段肠管的肌间肠神经节细胞中有Neuroligin2强阳性细胞的表达,而在狭窄段肠管中弱阳性表达,移行段肠管可见Neuroligin2阳性细胞的表达。结论 HD患儿狭窄段肠管中Neuroligin2的表达缺失可能与HD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