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目的合成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并进行抗炎免疫活性研究,比较不同结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活性。方法以穿心莲内酯(A)为底物合成了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DDA)、14-去氧穿心莲内酯(DA)、异穿心莲内酯(IA)、穿心莲酸(AA)等穿心莲内酯衍生物。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抗炎活性,小鼠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活性。结果目标物结构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DDA、DA、IA、AA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A、DDA、DA、AA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而IA无免疫抑制作用。结论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双键的位置有关,具有环内双键的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较具有环外双键的抗炎活性强,IA的四氢呋喃环可能增强抗炎作用;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双键位置有一定关系,具有环外双键的较具有环内双键的免疫抑制作用强,IA无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四氢呋喃环有关;A的五元内酯开环物AA的活性与母体相当,说明五元内酯环打开与否和抗炎免疫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2.
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蒿素类衍生物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类衍生物对各类红斑狼疮、皮炎及关节炎有效;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衍生物在多种疾病动物模型上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为了研究和获得免疫抑制活性更高的化合物,一系列经过结构改造后合成的新型青蒿素类化合物相继被报道。但到目前为止,有关青蒿素类衍生物免疫抑制活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炎和免疫抑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西洛司特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由4-(3-环戊氧基-4-甲氧基苯基)-4-氰基环己酮通过Darzens反应、重排和水解、酰胺化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目标化合物Ⅳ1~11,其结构经IR、ESI-MS质谱1、H NMR和元素分析确证。结论: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均未见文献报道,初步药理筛选结果显示大部分目标化合物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活性,其中Ⅳ10的抗炎活性与西洛司特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一系列二苯乙烯双键结构上含有氰基的白藜芦醇衍生物,并测定其体外抗癌活性.[方法]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甲基化、还原、取代、Abozove重排、Wittig-Hornor反应和Knoevenegal反应合成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利用1 H-NMR确认其结构,采用MTT法观察每种化合物对HCT116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二苯乙烯双键结构上含有氰基的白藜芦醇B环4′位引入甲氧基、乙氧基时其IC50值均小于0.20μmol/L,引入正丙氧基时IC50值小于15.00μmol/L,此3种化合物对HCT116人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均强于白藜芦醇(IC50=64.46μmol/L),当碳数超过3个时其IC50值均大于白藜芦醇的IC50值.[结论]二苯乙烯双键上含有氰基的白藜芦醇B环4′位引入甲氧基、乙氧基或正丙氧基时对HCT116人结肠癌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但正丁氧基等侧链碳数超过3个的羟基烷基化产物的增殖抑制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3种NSAIDs(双氯芬酚钠,萘普生和吲哚美辛)的葡萄糖酯,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用均相反应法制备葡萄糖酯,用1H NMR、13C NMR、IR和MS确认结构,用小鼠耳肿胀法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用羧酸盐均相反应法和羧酸-有机碱均相反应法合成了3个乙酰基葡萄糖酯,收率为53%~67%;所合成的3个目标化合物其抗炎活性均高于原药,刺激性低于原药。结论:均相反应法制备糖酯简便易行,优于相转移催化法;糖酯化修饰可提高芳基烷酸类NSAIDs的生物活性,降低刺激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三白草中具有保肝活性的成分三白草酮进行结构修饰,意图得到保肝活性更强的衍生物。方法以三白草酮为原料,在四氢呋喃-甲醇碱性体系中,用NaBH4将C-2’羰基还原为羟基得衍生物A;再以乙酸酐为乙酰化试剂,DMAP为催化剂,吡啶为溶剂将该羟基酰化得衍生物B。以四氯化碳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衍生物的保肝降酶活性。结果得到2个尚未见文献报导的三白草酮衍生物A和B,其结构经1 H NMR,13 C NMR和Q-TOF-MS确定。药理实验表明A的降酶效果比三白草酮要好,B与三白草酮相当。结论将三白草酮中羰基还原为羟基能增强降酶活性,该羟基酰化后降酶活性与三白草酮相当。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铜的结构表征和抗炎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元素分析、质谱、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手段测定了阿司匹林铜化合物的结构,确定了它为双核羧桥配合物,并在动物的角叉菜胶足肿胀和气囊滑膜炎 证阿司匹林铜的抗炎活性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经白藜芦醇和烟酸进行酯化合成的白藜芦醇烟酸酯进行抗炎、降脂、保肝作用的筛选,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10%蛋清诱导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白藜芦醇烟酸酯的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建立高血脂模型,观察白藜芦醇烟酸酯的降血脂作用。采用小鼠腹腔注射0.1%CCl4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考察白藜芦醇烟酸酯保肝方面的药理活性。结果:白藜芦醇烟酸酯能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减少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形成,并可显著降低高血脂动物模型血清中TG、TC浓度,但对0.1%CCl4造成急性肝损伤血清中ALT、AST升高无明显影响。结论:白藜芦醇烟酸酯在抗炎、降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本实验结果可为进一步进行白藜芦醇烟酸酯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白藜芦醇桂皮酸酯进行初步抗炎、降脂作用的研究,为其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10%蛋清诱导大鼠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注射75%蛋黄乳液建立高血脂模型,分别观察白藜芦醇桂皮酸酯的抗炎作用及降血脂作用。结果白藜芦醇桂皮酸酯能显著抑制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形成,并可显著降低高血脂动物模型血清中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的浓度。结论白藜芦醇桂皮酸酯在抗炎、降脂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白藜芦醇桂皮酸酯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白藜芦醇(RSV)是存在于浆果、葡萄、虎杖等多种植物中的一种二苯乙烯结构,是A环的C3及C5位和B环的C4′位分别有酚羟基的2个苯环通过一个乙烯基相连的结构(图1中的RSV).因2个苯环间有乙烯基,所以白藜芦醇具有2种几何异构体,即cis-与trans-.天然的白藜芦醇一般是trans-构型(图1中的RSV所示构型),当trans-构型被紫外线或可见光照射时可发生光异构化现象而生成cis-构型,  相似文献   

11.
天然产物白藜芦醇具有抗氧化、心血管保护等多种有益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但其成药性差,不能直接作为药物开发。对白藜芦醇的分子结构进行化学修饰可得到具有更优良成药性的衍生物。研究表明,白藜芦醇衍生物具有多种确切的生物活性,包括抗肿瘤、降血脂、抗病毒、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重要的作用,可作为新的活性药物先导物。本文对近年来白藜芦醇的化学修饰研究进展做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2.
在中药穿心莲主要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的12位引入N-酰基氨甲基,合成一系列衍生物,并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在甲醇钠作用下,穿心莲内酯(1)与硝基甲烷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重排生成12-硝基甲基-14-去氧穿心莲内酯(2),再以锌粉盐酸还原硝基生成12-氨基甲基-14-去氧穿心莲内酯(3),最后以HOBt和EDC催化缩合羧酸反应生成一系列目标酰胺(4)以及与磺酰氯反应生成磺酰胺(5);制备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4a~4n和5a~5c)的结构经质谱和磁共振谱分析证实。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筛选显示制得的化合物抗肿瘤活性较弱;12位引入较长亲水基团可能会导致抗肿瘤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白藜芦醇为结构单元设计合成丹酚酸A的结构类似物,测定其体外机抗氧化作用。方法通过简单的四步反应进行合成并确定其结构,同时对合成的丹酚酸A类似物进行体外抗氧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活性测试。结果成功建立丹酚酸A类似物。DPPH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d、e和f的自由基清除率远大于对照品丹酚酸A和抗坏血酸。结论设计合成的丹酚酸A类似物具备极强的抗氧化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合成系列熊果酸衍生物,测试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探讨熊果酸衍生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构效关系,获得抗肿瘤活性更好的熊果酸衍生物.方法 通过乙酰化反应对熊果酸的3-位羟基进行保护后,再将其28-位羧基制备成酰氯并与氨基酸酯反应,最后再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制备得28-位羧基被修饰的熊果酸衍生物.所有熊果酸衍生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确认.采用MTT法测试熊果酸衍生物抑制U937、HL-60、Jurkat、K562、DU145、EC109、MDA231和SMMC7721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仪器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熊果酸衍生物均为设计的目标化合物.对抑制U937肿瘤细胞增殖结果表明熊果酸28-位羧基被对4-氨甲基苯甲酸、7-氨基己酸和8-氨基辛酸修饰后,在给药浓度为5.0×10-6 mol/L时对U937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8.84 ±2.58)%、(43.17±4.52)%和(68.38±7.95)%,明显优于母体熊果酸母体(10.06 ±2.35)% (P <0.05).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则分别达到(68.42±8.19)%、(58.36±7.99)%和(61.08±5.77)%,远高于熊果酸的(6.89±2.31)%(P<0.05).结论 对熊果酸28-位羧基进行延长修饰,有利于提高熊果酸的抗肿瘤活性,当延长7~8个碳原子,抗肿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以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为原料,首次合成了10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Ⅲa~Ⅲi、Ⅳ),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Ⅲa~Ⅲi和Ⅳ对HepG2、THP-1、HeLa、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对HepG2细胞的活性最突出,IC50达0.58 nmol/L。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Ⅲa和FAPα酶的结合模式,Ⅲa可以与FAPα酶的多个位点产生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无抗菌活性的红霉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抗炎活性的机制。方法:利用MTT方法比较9种红霉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不同。结果:红霉素、克拉霉素、N-去甲基红霉素衍生物、9(S-)羟基红霉素和十二元环红霉素衍生物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较明显,其IC50值分别是(606.28±35.43)(、431.62±25.60)、(367.31±32.60)(、425.62±32.08)和(176.38±10.42)μmol/L,其中十二元环红霉素衍生物的IC50值明显低于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结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此活性可能与其抗炎活性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对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羧酸(CDDO)进行结构修饰,通过不同连接臂将几种含氮杂环分别引入C-17位羧基,设计并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9a~9l),其结构经ESI-MS、IR和1H NMR确认。采用MTT法评价了化合物对HCT-116、A549及HepG2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9c的活性最强,高于CDDO咪唑啉酮衍生物(CDDO-Im)。血浆稳定性实验表明,化合物9c的血浆稳定性较高,显著高于CDDO-I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