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婴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目前有关婴儿血管瘤增殖和消退的机制尚未明确,仅局限于婴儿血管瘤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多认为婴儿血管瘤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近年研究提示,Notch信号通路在婴儿血管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Notch信号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参与婴儿血管瘤增生和退化.明确Notch信号在婴儿血管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将为婴儿血管瘤提供合理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血管增生性皮肤病中血管抑素(AS)和内皮细胞抑制素(ES)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取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化脓性肉芽肿病理切片43份,新鲜组织19份,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分别作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PCR检测AS与ES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水平。 结果 AS、ES在各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及胞膜上均有一定的表达,毛细血管瘤中AS和ES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77 ± 5.92)%,(19.35 ± 7.81)%,基因表达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2.4和2.7倍;其他各型血管增生性病变与正常组织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AS、ES在毛细血管瘤内高表达,提示二者可能通过特异性作用于增殖活跃的血管瘤内皮细胞,在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3.
婴儿血管瘤是常见的婴幼儿良性肿瘤,对于增生期的血管瘤应早期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普萘洛尔是临床常用的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能机制包括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成、抑制低氧诱导性因子-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血管发生轴、促使基质金属蛋白酶的下调、以及降低血管瘤的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等.  相似文献   

4.
婴儿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证实,异常的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是导致婴儿血管瘤增殖的病理学基础.多条关键的信号通路参与婴儿血管瘤的血管发生与血管生成的调控,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血管紧张素/Tie信号通路、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通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信号通路以及β受体信号通路.这些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婴儿血管瘤的异常增殖.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IH)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异常性疾病,目前对于IH的发病机制,尤其是自行消退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发现血管瘤的内皮细胞与胎盘来源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具有同源性,遗传易感性、一些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及基因在IH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IH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H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皮肤血管肿瘤命名很不一致,分类各不相同,容易混淆,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综述了血管肿瘤命名的新变化,特别是中间恶性血管肿瘤的分类,包括多种血管内皮瘤,卡波西肉瘤和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巨细胞血管母细胞瘤和混合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特别对几个新的具有特征性的但不包括在最近的血管肿瘤分类中的血管肿瘤简要综述。如获得性弹力纤维血管瘤,共质体性血管瘤,皮肤上皮样血管瘤性结节,多灶性淋巴管内皮肉瘤伴血小板减少症。同时对新引入的先天性血管瘤临床分类也进行了综述,如不消退和快速消退型以及辐射诱导的非典型血管病变等。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 ,最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之一 ,调节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皮肤肿瘤中表达 ,并与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判断皮肤肿瘤的良恶性有关 ,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皮肤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增生期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关系,探讨它们在皮肤血管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增生期皮肤血管瘤标本中eNOS,iNOS和VEGF的表达,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染色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42例血管瘤组织表达VEGF,32例表达iNOS,37例表达eNOS,血管畸形表达较弱或不表达eNOS,iNOS和VEGF;e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iNOS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VEGF表达阳性者MVD与表达阳性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iNOS对VEGF的表达和在调节血管生成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VEGF和iNOS两者对血管瘤血管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最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之一,调节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特异性地分布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皮肤肿瘤中表达,并与皮肤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以及判断皮肤肿瘤的良恶性有关,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为皮肤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皮肤肿瘤     
20053336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在皮肤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黄蓉(华中科大同济医院皮肤科),许成蓉∥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3).-163~166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异常皮肤组织及内皮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退化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中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血小板反应蛋白和内皮抑素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而促进血管瘤的消退。图4表2参8(时岩)2005333…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研究糖酵解关键酶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6-二磷酸酶3(PFKFB3)对婴幼儿血管瘤(IH)内皮细胞(HemEC)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收集4例增殖期及4例消退期IH组织,从增殖期IH组织中提取原代HemEC,以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对照。通过免疫组化与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PFKFB3在IH组织与HemE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CCK8实验检测0 ~ 10 μmol/L PFKFB3特异性抑制剂PFK15对HemEC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外培养HemEC,采用5 μmol/L PFK15干预细胞,采用Transwell法观察HemEC迁移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HemEC凋亡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 免疫组化显示,增殖期IH组织中PFKFB3表达丰度(74.34% ± 5.26%)高于消退期(41.46% ± 2.99%,t = 9.40,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HemEC中PFKFB3相对表达水平(0.73 ± 0.05)高于HUVEC(0.45 ± 0.04,t = 8.50,P < 0.001)。CCK8实验结果显示,0.625、1.25、2.5、5、10 μmol/L PFK15组HemEC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均P < 0.01)。Transwell实验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迁移数(297 ± 15)低于对照组(422 ± 8,t = 12.59,P < 0.001)。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PFK15干预组HemEC凋亡率(6.69% ± 0.64%)高于对照组(0.34% ± 0.07%,t = 17.07,P < 0.001)。结论 糖酵解关键酶PFKFB3在IH增殖期组织与HemEC中高表达,PFKFB3抑制剂PFK15可抑制HemEC增殖、迁移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清对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SVAREC)表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取假休克组、休克组血清,并将胎牛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无菌处理后加入到培养基,分别与内皮细胞分别培养6h、12h和18h,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PA和PAI—1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休克组血清刺激SVAREC6h、18h后t—PAmRNA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及假休克组相比,休克组血清刺激SVAREC12h后,PAI-1mRNA升高-P〈0.05);培养18h后,与正常对照组比,PAI-1mRNA升高(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血清上调内皮细胞t—PA和PAI-1mRNA表达,提示休克血清对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休克中应注意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干细胞相关因子三磷酸腺苷(ATP)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2,ABCG2)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组织及A431侧群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培养人A431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侧群细胞,噻唑蓝(MTT)实验比较侧群、非侧群细胞生长的增殖能力,逆转录PCR检测ABCG2在两者中的表达。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人鳞癌组织中ABCG2表达情况。结果 A431细胞系中存在侧群细胞,约占总细胞数的1.1%。侧群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侧群组和非侧群组24孔板内每孔克隆形成数分别为114.8 ± 4.95和44.5 ± 3.67(t = 27.92,P < 0.01),且侧群细胞ABCG2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非侧群细胞(t = 5.22,P < 0.01)。在人鳞癌组织中存在少量ABCG2阳性细胞,ABCG2蛋白主要表达在细胞胞质和胞膜上。结论 人鳞癌细胞A431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侧群细胞,高表达ABCG2。ABCG2可作为鳞癌干细胞的表面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归提取物对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及明胶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当归提取物对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及明胶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迁移实验研究了当归提取物对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半定量RT—PCR技术及免疫印迹杂交技术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了当归提取物对明胶酶表达的影响,同时应用明胶酶谱法观测了当归提取物对明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0.1、1.0及10.0g/L浓度的当归提取物可明显抑制佛波酯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30.44±7.01)%、(52.30±7.48)%及(74.77±3.15)%;同时当归提取物可影响明胶酶B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并可下调其活性,10.0g/L浓度的当归提取物对明胶酶B mRNA、蛋白及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3.75±7.79)%、(72.36±4.02)%及(44.52±11.75)%。当归提取物可明显抑制明胶酶A蛋白表达及活性,10.0g/L浓度时抑制率为(72.34±5.07)%、(53.70±6.46)%,但对明胶酶A mRNA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当归提取物可在体外抑制佛波酯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明胶酶表达或活性的抑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毛囊干细胞在常见瘢痕性脱发和非瘢痕性脱发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毛囊干细胞常用标志分子CK15、CD200在常见瘢痕性脱发和非瘢痕性脱发即盘状红斑狼疮(DLE)和斑秃皮损中的表达。每组8例患者,以同等数量正常人头皮做对照。结果毛囊干细胞标志CK15、CD200在正常对照的阳性率均为100%,而在DLE患者头皮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12.5%,同正常对照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斑秃患者毛囊中CK15阳性表达率为100%,CD200阳性表达率为50%,CD200阳性表达率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减少(P<0.05)。结论毛囊干细胞在DLE患者中明显受损,可能与其永久性脱发有关;而在斑秃中毛囊干细胞无减少。CD200在毛囊表达减少可能与斑秃及DLE的发病相关。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当前干细胞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皮肤愈合正逐渐受到重视。现有的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能从多个方面促进皮肤愈合,如促进表皮生长、促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增生等。皮肤间充质干细胞(SMSCs)和BM-MSCs均为MSCs,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且SMSCs较BM-MSCs更容易得到。所以可从目前对BM-MSCs的研究预测到SMSCs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研究前景,且将来很可能会替代BM-MSC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从鲜红斑痣分离培养内皮细胞的方法。方法 鲜红斑痣标本经胶原酶消化,CD31-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铺层的培养皿;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培养细胞免疫荧光鉴定、低密度脂蛋白吸收试验。结果 从鲜红斑痣组织分离纯化出CD31+细胞,在纤维连接蛋白铺层上6 h开始贴壁,细胞呈梭形,7 d生长融合呈铺路石状,CD31-免疫磁珠黏附于细胞上。鲜红斑痣内皮细胞CD31、vWF表达阳性,可摄取低密度脂蛋白。结论 建立鲜红斑痣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8.
Infantile hemangioma (IH) is a common childhood vascular tumor. Although benign, some hemangiomas cause de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features or endanger life. The current treatments, corticosteroid or propranolol, are administered for several months and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infant. We designed a high-throughput screen to identif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approved drugs that could be used to treat this tumor. Rapamycin, an 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inhibitor,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its ability to inhibit proliferation of a hemangioma-derived stem cell population, human vasculogenic cells, which we had previously discovered.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show that Rapamycin reduces the self-renewal capacity of the hemangioma stem cells, diminishes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and inhibits the vasculogenic activity of these cells in vivo. Longitudinal in vivo imaging of blood flow through vessels formed with hemangioma stem cells shows that Rapamycin also leads to regression of hemangioma blood vessels, consistent with its known anti-angiogenic activity.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Rapamycin-induced loss of stemness can work in concert with corticosteroid, the current standard therapy for problematic hemangioma, to block hemangioma formation in vivo. Our studies reveal that Rapamycin targets the self-renewal and vascular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in patient-derived hemangioma stem cells, and suggests a novel therapeutic strategy to prevent formation of this disfiguring and endangering childhood tumor.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蘘荷对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及淋巴细胞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 用蘘荷氯仿提取物(CFMG)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α分别诱导或按不同顺序联合诱导HDMEC不同时间,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使用γ计数器测定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的黏附能力。用Sigma Plot 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 与0.2%二甲基亚砜相比,CFMG轻度下调HDMEC表面ICAM-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水平(均P > 0.05);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显著上调ICAM-1、VCAM-1、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IL-1α上调ICAM-1和E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P < 0.01),对VCAM-1轻度上调(P > 0.05)。CFMG预处理可显著抑制TNF-α和IL-1α对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上调作用(均P < 0.01),但是CFMG后处理对经TNF-α和IL-1α刺激后升高的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影响不大(均P > 0.05)。与0.2% DMSO相比,CFMG轻度降低HDMEC对T淋巴细胞和Ramos细胞黏附率(均P > 0.05),而与细胞培养液相比,TNF-α和IL-1α显著提高其黏附率(均P < 0.01)。 结论 蘘荷脂溶性粗提物可能通过阻遏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和IL-1α对HDMEC表面黏附分子的上调作用,抑制组织中炎细胞浸润从而起到抗炎作用。 【关键词】 蘘荷; 内皮细胞;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1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等分为凡士林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6只。小鼠背部剃毛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小鼠背部涂抹5%咪喹莫特乳膏62.5 mg每天1次,连续6 d,凡士林组小鼠涂抹等量的凡士林软膏;治疗组小鼠在第1、4天予尾静脉注射1.5 × 106个MSC。根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每日评估小鼠背部皮损严重程度。末次涂药24 h后(第7天)取血并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行HE染色,切取脾脏并获取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h1、Th17细胞亚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Tukey检验,PASI评分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第7天,模型组小鼠背部出现明显的鳞屑性红斑,皮肤厚度为(78.73 ± 23.11) μm,凡士林组为(13.28 ± 4.57) μm,两组比较,q = 19.25,P < 0.001,模型组炎性细胞浸润数亦显著增加(q = 7.21,P < 0.001)。治疗组小鼠PASI评分、表皮厚度、炎性细胞浸润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 < 0.001)。治疗组小鼠脾脏Th17细胞亚群比例、血清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治疗组与模型组之间脾脏重量、脾指数、脾脏细胞计数、Th1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IL-17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人脐带MSC可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皮炎小鼠模型皮肤炎症,机制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及TNF-α的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