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高频超声指标与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相关性,进一步评 价高频超声在预测颈部LNM 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接 受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11 例。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将甲状腺 微小乳头状癌结节的数目、大小、边界、纵横比、内部回声、有无微钙化和结节侵及(或接触)被膜与颈部 LNM 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ROC 曲线评价相关阳性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结节大小、内部微钙化及结节接 触(侵及)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OC 曲线分析显示,当检测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 节≥ 5 mm、合并微钙化及接触(侵及)被膜这3 个指标中的2 项时,预测存在颈部LNM 的曲线下面积最大, 为0.706,其敏感性为71.4%(95% CI :0.53,0.85),特异性为69.7%(95% CI :0.58,0.79)。结论 应用甲状腺 结节超声指标进行预测时,当检测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结节≥ 5 mm、合并微钙化及接触(侵及)被膜这3 个指标中的2 项时,即可提示临床该结节可能存在侵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评估独立危险因素对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方法 收集279例P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特征,探寻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独立危险因素对颈部转移淋巴结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癌结节最大径、边界、形态、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等特征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均<0.05);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最高,其AUC为0.785(95%CI:0.721~0.849,P<0.05)。结论 男性、癌结节最大径≥10mm、微钙化、距被膜的距离≤2mm是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4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可辅助评估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预测被膜侵犯甲状腺乳头状癌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于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被膜侵犯并行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其中无淋巴结转移和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34例(对照组),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伴/不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9例(病例组)。比较2组患者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结果 病例组患者癌结节纵横比值≥1、CEUS表现为偏心性增强、快进快退特征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性别,超声测量结节形态、边缘、结节位置、以及血流信号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纵横比值≥1以及CEUS偏心性增强、快进快退特征预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901,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6%。结论 被膜侵犯的甲状腺结节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者CEUS主要表现为偏心性增强和快进快出模式。CEUS联合结节纵横比值≥1可有效预测患者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医...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究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及时记录患者病灶的个数、位置等数据,观察记录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关系。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83例患者中侵犯组患者为51例,存在侵犯被膜或被膜外组织的癌结节的个数为76个,占比6667%;未侵犯组患者为32例,患者未存在侵犯被膜或被膜外组织的癌结节的个数为38个,占比3333%。侵犯组患者的肿瘤大小为(087±049)cm,未侵犯组患者的肿瘤大小为(127±078)c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5, P<005)。侵犯组患者存在29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比5686%,未侵犯组患者存在17例颈部淋巴结转移,占比5313%,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5,P=0156)。常规超声检查下及超声造影检查下,随着癌结节边界与甲状腺被膜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加,常规超声检查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阴性预测值随之下降(P<005);A、B组患者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C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癌结节与甲状腺被膜接触范围>0%判断被膜侵犯,超声造影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患者的R0C曲线下面积与常规超声组具有统计学意义(Z=4321,P<005)。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的效用高于常规对照组,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学表现。方法选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08年82例疑有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82例研究对象为60例女性,22例男性(平均年龄56.67&#177;11.79岁),所有活检淋巴结均未可触及明显结节(淋巴结短轴小于1.5cm)。结果82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其中4例(4.9%)性质不明,良性43例(52.4%),疑为恶性4例(4.9%),恶性病变31例(37.8%)。20例囊性淋巴结均为恶性病变,患者随后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病理诊断均为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结论超声检查并不能精确无误的区分良恶性病变,然而超声学征象可协助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的施行。甲状腺乳头状癌可合并颈部囊性淋巴结转移,此类患者病变性质需采用超声引导下区域淋巴结细针抽吸活检术予以确诊。  相似文献   

8.
高频彩超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主要超声表现及少见的灶性转移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人51例的术前超声检查资料,按颈部淋巴结分区记录淋巴结的位置及超声表现。结果51例病人经病理证实有转移性淋巴结298枚,反应增生性淋巴结189枚。转移性淋巴结以Ⅲ、Ⅳ、Ⅱ区分布为主,转移率分别为71.0%、54.8%、51.6%;73.8%纵横比<2,89.2%门部高回声消失,36.6%内部见点状高回声(胶体析出或微钙化),15.4%示囊性变,44.3%显示周边型血流信号,3.7%呈灶性转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纵横比<2、门部高回声消失、内部见点状高回声、囊性变、周边型血流信号的出现率分别为22.6%、12.1%、0、0、0。转移性淋巴结组与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组的上述超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152~284.884,P<0.05)。结论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超声表现及位置有助于鉴别是转移性淋巴结还是反应增生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结合高频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诊治的50例PTC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均行CT、高频超声检查,比较分析CT与高频超声影像学相关资料、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CT结合高频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经病理诊断,50例患者有47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94. 00%; CT联合高频超声诊断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95. 74%(45/47)比74. 47%(35/47),76. 60%(36/47)](P <0. 05)。结论 CT结合高频超声在PTC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且较CT、高频超声单独诊断更加准确全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与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fine-needle aspiration washout thyroglobulin,FNA-Tg)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患者资料,对颈部211枚可疑淋巴结进行常规超声、SWE参数平均值(Emean)、FNA-Tg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各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1)SWE Emean转移组[(50.96±27.66) kPa]高于非转移组[(32.20±17.34)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1,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表明,SWE Emean最佳诊断阈值为40.42 kPa时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价值较高,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影像学特征,阐明其超声诊断要点,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鉴别。方法:收集15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的资料,其中6例同时并发淋巴结转移,分析肿大淋巴结超声表现,比较结核性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包括发生的部位、钙化特征、液化情况及血流分布特征等。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并发淋巴结结核多分布于颈部Ⅲ区、Ⅳ区及Ⅴ区,以Ⅴ区显著,淋巴结回声紊乱,结内钙化呈片状不均匀分布,液化部分透声极差,可见絮状弱回声,血流信号表现为周边或内部散在点状分布,淋巴结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强、紊乱。结论:超声检查可疑甲状腺癌并发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时,应结合病史、分析其超声特征并观察淋巴结周围软组织病变后进行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6 年8 月—2018 年12 月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03 例PTC 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 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量、肿瘤位置、被膜侵犯情况、甲状腺 球蛋白抗体(TgAb)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等因素对CLNM 的影响。结果 303 例患者中,116 例发生 CLNM,总转移率为39.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数量、是否 被膜侵犯及CLNM 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l ^ R=0.454 (95% CI :0.224,0.921)]、年龄[Ol ^ R=0.957(95% CI :0.936,0.978)]、肿瘤最大直径[Ol ^ R=1.438(95% CI : 1.117,1.852)] 及被膜侵犯[Ol ^ R=0.399(95% CI :0.230,0.691)] 是PTC 患者发生CLNM 的危险因素。受 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年龄为45.5 岁、肿瘤最大直径为0.75cm 时约登指数最大,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643 和0.691,敏感性分别为0.620(95% CI :0.580,0.706)和0.695(95% CI :0.632,0.750),特异性分别为 0.682(95% CI :0.580,0.706)和0.720(95% CI :0.632,0.750)。结论 PTC 发生CLNM 与多个因素有关, 当患者为男性、年龄<45.5 岁、肿瘤最大直径≥ 0.75 cm 及存在被膜侵犯时,CLNM 发生可能性大,建议行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7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清扫标本常规送病理检查。结果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7%(34/67)。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肿瘤直径≤1.0cm或>1.0cm无关(χ2=0.42,P>0.05);与原发灶是否侵犯包膜(χ2=8.76,P<0.01)及年龄<45岁或≥45岁(χ2=4.30,P<0.05)有关。67例均无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低钙抽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安全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核素显像和131I全身扫描(131I-WBS)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117例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前行99mTc-MIBI和超声检查,治疗6 d后行131I-WBS,结合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131I-SPECT/CT、淋巴结穿刺活检及临床随访等手段确定颈淋巴结转移灶。结果 超声、99mTc-MIBI和131I-WBS诊断117例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敏感度为76.5%、67.1%、83.5%(P<0.05),特异度为75.0%、78.1%、84.4%,准确度为76.1%、70.1%、83.8%(P<0.05);三项联合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8.8%、75.0%和92.3%。134个颈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率分别为超声75.4%、99mTc-MIBI 66.4%、131I-WBS 80.6%(P<0.05),前两项合并对26个131I-WBS假阴性显像灶检出率为96.2%。结论 超声、99mTc-MIBI和131I-WBS联合检查可显著提高DTC术后患者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前两项联合检查可提高131I-WBS假阴性显像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叶昀亮  项颖颖  陈恩东  瞿金妙 《浙江医学》2013,(21):1872-1874,1885
目的:探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首次行甲状腺切除手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cN0的PTMC患者392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有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各种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总结节最大径(TTD)>10mm的多灶性癌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风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分析发现: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也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男性、年龄<45岁、结节最大径>7mm、TTD>10mm的多灶性癌的PTMC患者更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对该类患者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阳性与侧区淋巴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的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资料.女36例,男14例.结果 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目分为3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1(A组,n =2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2(B组,n=1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3(C组,n=18),各组相应侧区淋巴结受累的风险分别为47.5%、81.8%、88.9% (P =0.012).单因素分析提示T3~4及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2枚是独立的危险因素(OR 4.67,95% CI1 ~22),阳性预测值为86.2%.结论 T3~4或中央区淋巴结阳性数量≥2枚是PTC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可考虑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