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吗啡关节周围联合药物注射(PMDI)和鞘内注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疼痛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行TKA患者153例,按照麻醉方式分成对照组、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腰麻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注射,PMDI组患者关节周围额外注射10 mg盐酸吗啡注射液,鞘内注射组患者腰麻药物中额外加入0.1 mg盐酸吗啡注射液。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追加曲马多用量和首次追加曲马多时间。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记录三组患者术后呕吐次数和术后止呕药物使用次数。结果 术后6、12和24 h 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6、12和24 h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PMDI组患者(P<0.05)。术后12 h和24 h 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患者追加曲马多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2 h和24 h 鞘内注射组患者追加曲马多用量显著低于PMDI组患者(P<0.05)。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首次追加曲马多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首次追加曲马多时间显著低于PMDI组患者(P<0.05)。术后12 h和24 h 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2 h和24 h 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显著高于PMDI组患者(P<0.05)。术后12 h、24 h和48 h PMDI组和鞘内注射组患者术后呕吐次数和术后止呕药物使用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2 h、24 h和48 h PMDI组患者术后呕吐次数和术后止呕药物使用次数显著高于鞘内注射组患者(P<0.05)。结论 吗啡PMDI和吗啡Ⅱ均为有效的TKA术后镇痛方法,其中吗啡Ⅱ较吗啡PMDI可进一步缓解TKA术后患者疼痛,加快患者早期关节功能恢复。但吗啡PMDI和吗啡Ⅱ均会增加TKA术后呕吐发生率,需要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小剂量复合麻醉剂关节内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作用.方法 30例需行TKA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关节内麻醉剂注射组和非注射组,采用双盲对照,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剂使用、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对局部的复合镇痛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总的麻醉剂使用情况和关节功能康复情况,关节内注射组优于非注射组.在对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上,两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小剂量复合麻醉剂的关节内注射有助于减轻TKA手术患者的术后急性疼痛,减少术后总的麻醉剂使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腘动脉-膝关节后囊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the capsule of the posterior knee,iPACK)阻滞对比关节周围注射(periarticular injection,PAI)在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镇痛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库中iPACK对比PAI对TKA术后镇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时间均从建库至2021年12月。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2位评价员独立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个RCT共440例患者。与PAI相比,iPACK组术后24 h吗啡累积使用量较少(MD=-4.21,95%CI:-7.18~-1.24,P=0.005),术后12 h运动状态和24、48 h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静息状态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天、第2天行走距离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AI相比,iPACK阻滞能更有效地减轻TKA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不影响术后活动,用于TKA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按摩疗法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拟行单膝 TKA 患者 142 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71 例。对照组患者 TKA 术后行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 TKA 术后在常规术后护理基础上行按摩疗法。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 6、12、18 和 24 h 疼痛评分和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和24 h 焦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12 和24 h 吗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按摩疗法可显著降低 TKA 术后患者疼痛和焦虑感,减少患者镇痛药物使用,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隐神经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1月拟行首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0~80岁,BMI 18~2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隐神经联合IPACK...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经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注射包含大剂量布比卡因的混合镇痛药物的护理配合,以顺利完成操作,避免发生并发症。方法重视深浅组织内注射混合药物的不同配方,避免配制过程中发生错误和污染,提醒和配合医生分层分次注射,严格掌握3次注射药液的部位和注射时间,注意提醒麻醉师观察注射药麻醉深度调整和是否有注射药中毒反应。结果 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对3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采用术中关节周围软组织内注射包含大剂量布比卡因的混合药物的方法进行术后镇痛治疗,结果显示无局部麻醉药不良反应发生,术后1~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平均1.08±0.67分、1.21±0.6分和3.67±0.89分。术后1 d时53.3%病人能够进行自主直腿抬高动作,出院时自我满意度为平均9.25±0.75分。结论掌握关节注射镇痛法的配合要点、药物性能、药理作用、配制方法等,娴熟配合骨科医生完成手术,有利于明显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疼痛,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我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60~80岁,平均为(69.90±9.46)岁。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组)和对照组(单次股神经阻滞组),每组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评分均比对照组同期VAS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 d、2 d膝关节活动度比对照组同期膝关节活动度高(P<0.05),但术后3 d、7 d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置换患者,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腔周围注射比单纯单次股神经阻滞更能缓解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但对于患者远期功能恢复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全膝关节置换的术后镇痛一直备受关注,作者对15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n=75)和对照组(n=75),布比卡因组术后关节内使用0.5%布比卡因,对照组术后关节内使用0.9%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镜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和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8例,男42例,女6例,年龄25~33岁,体重65~81 kg,BMI 18.1~26.4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收肌管阻滞组(MG组)和大腿远端阻滞组(DG组),每组24例。患者麻醉诱导前均行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MG组将导管置入收肌管间隙;DG组将导管置入隐神经周围约3 cm。两组均用超声定位导管位置,连接电子自控镇痛泵,镇痛泵设置两组相同。单次给药0.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0 ml,连接镇痛泵持续输入0.2%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药用量,术后辅助镇痛情况,术后6、12、24 h静息时VAS评分和timed-up-and-go测试时间,记录术后24 h穿刺部位血肿、周围神经损伤、局麻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成功率,阿片类(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药用量,辅助镇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两组患者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 h MG组timed-up-and-go测试时间明显长于DG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周围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中毒、穿刺部位感染等不良反应。结论与收肌管处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经大腿远端1/3处行连续隐神经阻滞可为膝关节镜手术提供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并对运动能力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和对比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用于膝关节镜术后的镇痛效果和慢性炎症时膝关节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的表达。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双盲研究。腰麻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吗啡组手术后在关节内注射盐酸吗啡1m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8和24h在病人双足站立、膝关节伸展状态下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吗啡用于膝关节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膝关节内阿片受体免疫组化研究以成年人膝关节滑膜组织为研究对象,分为炎性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炎性组取自诊断为慢性膝关节炎需做全膝置换手术的病人,对照组取自健康成年人膝关节滑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测定μ阿片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给药后8和24h,吗啡组VAS评分为1.7±1.0和1.4±1.0,而对照组为3.7±1.5和2.4±1.3,吗啡组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组,两组有显著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炎性组膝关节滑膜组织μ阿片受体光密度值、阳性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小剂量吗啡关节内注射可以有效缓解膝关节镜手术后的疼痛,其机制可能与膝关节组织阿片受体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止痛药物对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38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用药组在术中采用布比卡因结合吗啡混合液行关节周围浸润注射;对照组不接受药物注射.患者术后36 h内接受自控式标准化镇痛,并在不同时间段进行数字化疼痛评分(NRS).结果 用药组患者术后24 h内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镇痛要求显著降低.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止痛药物术后镇痛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如果发生关节不稳定,患者早期就开始主诉疼痛、反复肿胀及步行障碍,中长期继发感染、假体松动及磨损概率明显增高,占翻修手术原因的10%~22%。而导致术后不稳定的原因常见于患者的神经肌肉疾患、下肢其他关节强直变形、功能障碍等因素,但是大部分原因主要是手术因素、术后外伤及过度使用所致,其中控制手术因素对预防不稳定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收肌管阻滞(ACB)联合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或选择性胫神经阻滞(T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镇痛效果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6月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4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IPACK组(I组)和TNB组...  相似文献   

14.
<正>膝关节置换术的失血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关节内注射纤维蛋白原是否能够减少膝关节置换出血,尚无定论。作者将20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在松止血带前2 min关节内注射纤维蛋白原。结果发现,平均术后引流量治疗组为780 ml±378 ml,对照组为673 ml±301 ml,P=0.029;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下降量治疗组为3.47 g/L±1.53 g/L,对照组为3.84 g/L±1.24g/L,P=0.051;两组的失血总量、输血量、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差异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腘丛神经阻滞(PPB)联合收肌管阻滞(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初次进行全身麻醉下单侧TKA的患者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50~80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PPB联合ACB组(P组)和ACB组(A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P组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后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PPB,A组单纯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ACB。记录术中瑞芬太尼总量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4、8、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1、2、3 d主动屈膝最大角度,术后4、8、24 h患肢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P组术后4、8、24、48、7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时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2 d主动屈膝最大角...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假体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发展可追溯到100多年以前,而比较成熟、有效且被临床广泛应用的现代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开展至今已有40年历史,其在国内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也有30年。特别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replacement,TKR)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全世界广大骨科学者的不懈努力,TKR已逐渐成为一种日臻完善、普遍应用的骨科手术。大量研究表明,TKR是缓解终末期膝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恢复或者改善膝关节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无法替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连续腰丛神经阻滞或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50例择期腰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随机均分为连续腰丛神经阻滞组(CLPB组)和连续股神经阻滞组(CFNB组).术后镇痛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0.4ml/kg,背景剂量0.2%罗哌卡因5 ml/h,冲击剂量2 ml/15 min,保留镇痛48 h.记录术后6、12、24、48 h时静息状态VAS评分,术后24、48 h膝关节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和肌力评分.结果 CLPB组术后各时点静息状态和功能锻炼VAS评分均明显低于CFNB组(P<0.05),肌力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镇痛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于全膝关节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优于连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全麻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7例,男16例,女71例,年龄65~75岁,BMI 18~3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IPACK阻滞组(A组,n=29)、股神经阻滞组(F组,n=30)和对照组(C组,n=28)。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A组行联合阻滞各15 ml, F组行股神经阻滞30 ml, 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毕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的NRS疼痛评分,术后12、24、48、72 h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24、48、72 h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术前1 d、术后2、15 h血清IL-6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A组术后6、12、24、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术后2、15 h I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11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n=55,采用全身麻醉)和联合组(n=55,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的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清学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栓素B2(TXB2)。结果 术中,两组患者MAP、SBP、HR均降低,但联合组患者均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8 h,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并与传统的后入路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5岁,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术毕拔管送麻醉恢复室,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入路不同,随机分为2组(n=30):外侧入路组(L组),仰卧位下于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外侧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后入路组(P组),侧卧位下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平均电流刺激的强度、穿刺成功率、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h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进针深度明显浅于P组(P0.05),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h内均未见局部红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转子间水平后入路法比较,超声联合神经电刺激针引导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外侧入路是一种更简单而安全有效的穿刺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