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峥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6):3838-383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方法:术前测定68例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包括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将患者分为CRP〈3.0 mg/L和CRP≥3.0 mg/L两组,分析并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CRP高者远高于CRP低者。结论:血清CRP水平是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术后6个月内预后的预测指标,这提示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支架术前炎症细胞活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后再通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住院的AMI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每日3次,连用4周后比较两组再通标准各项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再通标准指标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休克及总病死率也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择期PTCA组于发病后10±3.41天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再梗死,次要终点为临床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失随访5例(直接PTCA组和择期PTCA组分别为3例和2例),随访率为95.4%。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随访6个月内死亡、再梗死、介入治疗及精神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及支架术治疗AMI较择期PTCA及支架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疗效.[方法]132例AMI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其中75例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I组) 57例行静脉溶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梗死后冠脉再通率、心绞痛发生率、左室收缩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平均住院天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急诊PC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 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采取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能及时有效的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实现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PFCA支架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康复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和院外恢复期康复指导,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活动情况、生存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康复组术后步行距离及上台阶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在体力健康、精神健康和总体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PTCA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康复组为19.9%和2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2%和41.1%.(P<0.001).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促进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能恢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AMI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AMI行PCI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实验组予常规双抗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双抗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肌灌注情况、用药前与术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以及术后6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TIMI血流分级0~Ⅱ级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ST段回落≥50%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个月两组LVEF均明显升高,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实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死亡)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MI行PCI术患者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可进一步改善术后心肌灌注,增强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前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对再灌注治疗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行再灌注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丹参组)和对照组.丹参组在确诊AMI后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5丸,3次/d),余治疗同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前后ST段降幅、超氧化岐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的变化.记录6个月内主要临床事件.结果 丹参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4.5±2.1)vs(3.3±1.5)mm](P<0.05).丹参组SOD水平于再灌注8h后各个时间段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而MDA水平于再灌注后8h各个时间段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6个月内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在再灌注前应用复方丹参滴丸可增加ST段降低的幅度,减少氧化应激,对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12例AMI,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4例。研究组给予PCI联合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PCI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观察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研究组TIMI血流分级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增高,LVEDd、cTnI、CK-MB及NT-proBNP水平较术前下降,且研究组增高或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I联合经皮血栓吸除术治疗AMI效果确切,可改善心功能,减轻心肌损伤,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糖水平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将62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按入院时HbA1c及血糖水平分为2组。对照组28例,HbA1c≤6.5%,血糖(7.82±1.61)mmol.L-1;研究组34例,HbA1c〉6.5%,血糖(12.91±1.24)mmol.L-1。观察2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和左心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体力恢复及再狭窄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300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的患者(无严重合并症)被随机分为运动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运动组实施系统的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活动情况及再狭窄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运动组术后步行距离及上台阶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PTCA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柢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运动可促进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患者早期体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局部和全程支架植入术对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3月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弥漫性病变患者106例,其中63例接受全程支架植入治疗(支架覆盖全程病变,全程支架组)。另43例接受局部支架植入治疗(支架只覆盖弥漫性病变中狭窄≥70%管腔,局部支架组);根据靶血管的血管直径分为弥漫性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5~3.0 mm)、弥漫性大血管病变(血管直径≥3.0 mm)。随访1年,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弥漫性小血管病变,与局部支架组比较,全程支架组的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和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21.1%vs.15.8%,5.3%vs.0.0%,21.1%vs.10.5%,21.1%vs.10.5%,31.6%vs.21.5%,P均<0.05);对于弥漫性大血管病变,与局部支架组比较,全程支架组的术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较低(8.8%vs.16.7%,2.9%vs.4.2%,5.9%vs.12.5%,5.9%vs.12.5%,P均<0.05),支架再狭窄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20.5%vs.20.8%,P>0.05)。结论全程支架植入治疗能降低冠状动脉弥漫性大血管病变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而局部支架能更好降低弥漫性小血管病变远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97例发病3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塞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雷帕霉素及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并于术后(26.5±10.6)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术)。结果125枚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支架90枚,紫杉醇药物支架35枚)植入97个梗塞相关动脉,支架长度(24.4±6.1)mm,支架直径(3.0±0.4)mm;支架植入成功率100%。5例(5.2%)死亡,其中3例死于慢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脑梗死,1例于术后1月死于可能的血栓形成;1例(1.0%)术后1周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而行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因非靶血管病变致心绞痛于术后3月转外院行CABG术;无一例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非致死性再梗。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安全、有效,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对相关血管无复流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方法将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PCI术中发生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1级的患者分为两组,两组均在支架植入前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且均成功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后均发生无复流,其中试验组无复流发生后应用血栓抽吸装置行抽吸处理,对照组应用血栓抽吸装置在血管远端推注替罗非班与硝普钠,比较两组无复流处理后TIMI血流分级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等。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急诊行PCI术中无复流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域的心肌再灌注,减少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置入EXCEL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随机入选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期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PCI162例,并入选同时期150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为对照组。随访5年,随访包括心绞痛复发、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均为100%。随访率100%,随访5年,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8%、7.0%)、卒中发生率(3.9%、3.0%)、心源性死亡率(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30.4%、14.0%)、心绞痛复发率(42,1%、30.0%)、全因死亡率(9.8%、2.0%)糖尿病组高于非糖尿病组;但心源性病死率均为0.0%。结论选择性冠脉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安全,成功率高,远期疗效尚好,但糖尿病仍是远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9例AMI并予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梗死前3d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顸适应(IP)组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比较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梗死面积、左室功能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iP组冠脉再通率、梗死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恢复优于NIP组(P〈O.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较溶栓前明显缩小(P〈0.05);IP组溶栓后梗死面积、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NIP组(分别为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IP与冠脉再通呈正相关(b=o.962,P〈0.05),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呈负相关(b=0.656,P〈o.05)。[结论]IP对AMI患者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可提高溶栓后冠脉再通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脏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影响冠脉再通及近期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压力导丝检查对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术后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75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术前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均行压力导丝检查测定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PCI组和对照组,PCI组:对FFR〈0.75的病变行PCI治疗,其中根据hs-CRP值又分为hs-CRP升高组(≥3mg/L)和hs-CRP正常组(〈3mg/L);对照组:对FFR≥0.75的病变予药物保守治疗。观察PCI组中患者病变处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3组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典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hS—CRP升高PCI组共有31处临界狭窄病变,置入支架45枚;hs-cRP正常PCI组共有26处临界狭窄病变,置人支架29枚;2组患者在临界病变数及植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方面,bCI冲升高PCI组显著高于hs-CRP正常PCI组(P〈0.01);而hs-CRP正常PC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hs-CRP检测联合FFR检查可指导冠心病临界病变介入治疗,并可预测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杨震 《中国临床康复》2014,(34):5449-5454
背景:大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显示药物涂层支架较金属裸支架的支架再狭窄率低,但药物涂层支架并不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发生率,而且长期随访的临床注册研究显示其可能会增加支架晚期血栓事件。目的:评价可降解、不可降解药物涂层支架及裸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9例采用生物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治疗,83例采用不可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治疗,74例采用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对比3组支架置入12个月内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再狭窄,以及24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脏反应。结果与结论:置入12个月时,裸支架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多于可降解和不可降降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P 〈0.05),3组间支架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置入24个月时,3组死亡、心因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靶病变血运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种支架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肌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其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检测86例AMI患者入院时血浆CT-1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另选24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CT—l浓度将AMI患者分为CT-1〈300pg/mL组(n=52)和CT-1〉300pg/mL组(n=34),记录患者1个月内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意外死亡、心力衰竭、再发心绞痛或再发心肌梗死),观察AMI后CT-1水平的变化、CT-1与cTnI的相关性及其对AMI患者的预后价值。【结果】AMI患者血浆CT-1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CT-1水平与cTnI成正相关(r=0.761,P〈0.01);CT-1〉300pg/m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CT-1〈300pg/mL组(P〈0.01);多变量回归分析,CT-1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RR:1.753,95%CI为1.112~3.438,P=0.012)。【结论】血浆CT-1水平能够反映AMI患者心肌坏死程度,也是预测AMI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完全闭塞。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的43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PCI的43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前及术后血B型钠尿肽原(Pro-BNP)水平、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以及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95.35%(41/43)与79.07%(34/43),χ^2=11.862,P=0.0006];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02%(40/43)与81.40%(35/43),χ^2=6.06,P=0.0335];抽吸组TIMI 2级血流(慢血流)、TIM1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98%(3/43)与13.95%(6/43),χ^2=3.12,P=0.0495,及0与6.98%(3/43),χ^2=5.29,P=0.0352];抽吸组术后1d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20±0.054)%与(0.408±0.052)%,t=1.0496,P=0.766;(56.5±4.5)mm与(57.6±4.4)mm,t=1.0419,P:0.7832);抽吸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52±0.050)%与(0.432±0.049)%,t=3.3957,P=0.0482;(0.469±0.053)%与(0.413±0.052)%,t=4.9457,P=0.0336];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49.6±5.1)mm与(53.4±4.6)mm,t=3.4548,P=0.0473,(46.5±4.4)mm与(50.2±4.8)1/1/13,t=3.7260,P=0.0421]。随访9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抽吸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非抽吸组(2.33%与6.98%,χ^2=4.4351,P=0.0463)。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