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特点与中医“疫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防疫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诊疗方案和抗疫期间的临床心得,认为在辨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应分期辨证,重视辨寒热转变,注意培育正气.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的探讨上,寒湿疫毒为主要外邪,“伏燥”亦为该病病邪之一.燥火与寒湿...  相似文献   

2.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尚无特效药物。本文基于温病学说,结合四川省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的临床实践,系统论述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思路。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是湿浊疫毒,基本病机为湿浊化疫、蕴毒传变、气机痹阻,临床可分为湿浊郁表、肺失清肃,湿浊中阻、痰热内蕴,疫毒闭肺、毒损肺络,湿毒蒙心、伤阴耗血,余邪滞留、气阴两伤五个阶段,并论述了相关治疗策略,这将有助于COVID-19的中医药防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病因学"毒"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认为"疫毒、寒毒、湿毒、热毒"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外因,"正气不足"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内因,疫毒与寒毒、湿毒、热毒相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基本病机。依据病情辨证施治:初期:除疫化湿、散寒透邪;进展期:清热解毒、宣肺通腑;危重期: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恢复期:清解余邪,益气养阴。  相似文献   

4.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20,(4):411-414
通过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六版)》和各省市颁布的防治方案研究,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疫毒,病名应该确定为“湿热肺疫”或“湿毒肺疫”。治疗新冠肺炎要针对病因以祛湿清热的祛邪治法为主,要引导病邪和能加重病变的病理产物从与外界相通的窍道排泄于外,并要时时顾护人体正气。  相似文献   

5.
总结袁长津对中医"疫病"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辨治的经验。袁长津认为,历代中医名家诊疗疫病,多遵循逐邪贵早、内外分消,一气一病、专病专方,疠气伤身、不忘扶正的治疗思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起为风、寒、湿邪外束,疫毒内侵气道入肺而发病,淫邪疫毒内郁,化热酿痰,闭塞肺气,瘀阻络脉,乃至殃及心肾及其他脏腑。治疗贵早,初起就同时疏解风寒表邪和清解里热疫毒,内外分消,截断病势,运用其治疗流行性感冒初起的经验方"柴胡羌蒲汤",随证加减治疗,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寒湿疫"范畴,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确切。笔者根据自己及弟子在一线诊治新冠肺炎的体会,结合"三分五体论"学术观点,认为疫毒袭表,直中肺脏,伏于肺内为病之成因,寒饮湿-津亏燥-毒内陷为病机动态演变过程。根据此动态病机进行辨治,且在康复期注重扶助正气,痊愈后根据疫毒之伏邪性质防复,取得满意疗效,特与同道探讨交流。  相似文献   

7.
王檀教授为吉林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专家组组长,吉林省第二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国家第四批中医医疗队首席中医防疫专家,于2020年2月17日率领团队入驻雷神山医院。王檀教授结合临床实际,根据己亥(公元2019年)年下半年运气特点,结合武汉这一区域时空环境气化失序的具体表现及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症状特点,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归于中医学"疫毒"范畴,主要病位在肺,其次在腠理、脾胃,后期累及于肾;病因主要是正气不足,疫毒侵袭;发病基础在于易感人群体内环境处于气化顿滞,即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这也是正气不足的集中表现;病机关键是疫毒与寒湿搏结于肺,机体气化顿滞,肺体用受损,肺络痹阻。病机特点为寒、湿、热、毒、瘀、痹,病程缠绵,寒湿因疫毒迅速湿化、热化,甚至化火成毒,因此需要始终围绕寒湿疫毒进行论治。以救治肺气为基本治疗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以改善人体内环境,即气化顿滞--肺脾气虚,寒湿内盛的状态,促进疾病快速好转。  相似文献   

8.
介绍中医对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证治特点。指出妊娠期阴亏肺燥、气滞气逆、湿郁痰停是其主要病因;正虚邪陷、疫毒阻肺、闭而不宣是主要病机。并以《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专家建议(试行)》为基础,结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辨证与治疗要点进行解读和探析。强调治疗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应治病与安胎并举,尽可能规避妊娠禁忌药物的使用,如病情需要应用,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及时间,确保母胎安全。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胃、心包,病机特点包括湿、毒、热、寒、瘀、闭、虚。虽为新发疫病,其病变过程仍遵循温病辨证体系之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湿热三焦辨证所涵盖的疾病发展规律。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卫失宣,此为卫分阶段,属上焦肺之病变,治宜清宣肺气,疏泄达邪;若初起邪阻膜原,又宜疏利化浊,透达膜原。上焦肺卫之邪不解,进一步发展,出现疫邪阻肺、肺气郁闭、湿阻脾胃等证,此时邪入气分,治宜宣肺燥湿,辟秽化浊,根据病性寒热不同,或清热平喘,或温化祛湿,兼燥者润燥肃肺;若疫邪上受,由肺直趋中道,发病即见明显肺与脾胃证候,属于卫气同病,为上、中焦之病变,治宜芳香化浊,宣畅气机,开肺建中。若气分之邪不解,深入营分、传入上焦心包者,可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清心开窍。疫邪炽盛,正气虚馁,疫毒闭阻于内,或初起疫邪由肺逆传心包,出现内闭外脱证候,治宜清心开窍、生津救逆、回阳固脱等。部分患者初期或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表现出寒湿性质,但随着疾病演变,多呈现出“湿热疫”或“温热疫”病变特点,仍可用温病辨证体系指导辨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致病特点、临床症状的分析,试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以期对本病的诊疗提供科学思路。方法:通过对《温病学》的复习、历代医家诊治"疫病"经验的分析、国家卫健委发布诊疗方案以及疫区专家文献报道的总结,结合自己的感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预防治疗的要点进行初步论述。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地域性、家庭聚集的特点。本病早期主要有身热不扬、乏力、恶心、呕吐、腹胀、便溏、肢体困重酸痛、舌苔厚腻等湿邪过重的表现,符合"湿毒疫"范畴。患者的首发症状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和肺、脾胃关系密切。本病的病情进展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毒疫"的范畴,"湿毒"为主要致病病因,肺、脾胃为主要病位。闭肺困脾、壅滞气机、湿毒化热是主要病机,避毒护正是主要预防原则,首重祛邪、重视护正、防传变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兴臣教授为全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专家。自疫情发生以来,始终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对新冠肺炎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潜心做出文献梳理,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认为新冠肺炎为新冠病毒在伏气、时气的共同作用下致病,伏气是最重要的疫病致病因素,伏气、时气均与中医气化理论密切相关,而体质强弱决定本病的预后转归。故本文主要从伏气、时气、正气三个方面分析新冠肺炎中医病因病机,以期为中医瘟疫病的预测与防治、减少危重症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本文例举从“寒湿疫”角度论治新冠肺炎验案3则;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和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寒湿裹挟疫戾之气侵袭人体,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袭表闭肺困脾为主要证候演变;因临床观察到痰湿壅塞之象尤重,故在辛温宣肺的基础上,强调利湿化痰之法,使邪无所恋而助邪外出,邪去则正安;故以麻黄类方辛温宣肺之性作为组方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14.
黄帅立 《河南中医》2020,40(4):500-502
2019年为己亥之年,土运不足,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下半年相火淫胜,火气流行,克金、刑水。风木盛则克制土运,土运本不足,致虚者更虚,强者更强,此谓之不相得,不相得则病;且气克运,古称之为天刑,天刑之年多灾害。2019年,冬季主气太阳寒水之上少阳相火客临,致冬不藏反长,天不寒反暖。地气封藏不固,水中阳气不藏,本应该被抑制或杀灭的微生物却因火热而未灭,并得少阳火毒助长而毒性更猛,化生为火疫。2020年为庚子年,主行金运,金克木,可平复2019年偏盛之木运,故瘟毒会被2020年之金运削弱或肃杀。针对此次瘟疫,未病之人预防要点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饮食宜忌,尤为重要;避秽化浊,芳香化湿。已病之人的治疗,依据此次瘟疫"少阳火毒夹湿"病机,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耎之,岁谷宜丹,间谷宜豆。此次瘟毒的性质虽为湿热火毒,但患者体质却有寒热虚实之别,感染后症状、病情和预后亦不同,故中医临证时应遵循辨证论治,三因治宜的原则;若体质素有湿热,邪从本气而化,可遵循运气病机施治;若体质本热,湿去而化为火毒,则应以制火为主;若体质本寒,热去而化寒湿,则应温化寒湿,芳香化浊;若体质素虚,出现危重证候,则应在祛邪时,重视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15.
从湿、热、毒、虚四个阶段,结合国家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认为其可分为轻型的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普通型的湿毒郁肺证、寒湿阻肺证,重型的疫毒闭肺证、气营两燔证,危重型的内闭外脱证,以及恢复期的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同时,探讨各个阶段的诊疗施策及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6.
德尔塔变异毒株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陈凤 《山东中医杂志》2022,41(1):1-5,12
德尔塔变异毒株较原始毒株载量更高,传染性更强,病情进展更快,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医药在国内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内疫情发生的岁运、地域、四时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认为目前德尔塔变异毒株引起的疫情较去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变化,病因当为湿热疫毒,兼夹暑邪特点,病机与湿、热、暑、痰、瘀、毒、...  相似文献   

1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学"湿瘟"范畴,其核心病机为外感湿浊疫毒之邪伏膜原,引动少阳相火,内外相合,木火刑金,湿(毒)火上冲,而成疫毒闭肺之证。治疗以"和"法贯穿始终,"护中气、护宗气、护阴液"固本,外疏内清,寒温并用为基本治则,以宣肺达邪、清热解毒、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等多法杂糅,共奏厥功,截断病势以救危亡。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湿”邪贯穿疾病发展的全过程,COVID-19出院患者症状难以完全缓解、病情偶有反复与“湿性粘滞”的致病特点密切相关。本文针对COVID-19出院患者的病后康复问题,从湿邪致病的角度探讨COVID-19的病因病机,并通过总结名老中医治湿经验,应用于新冠肺炎康复期患者的中医调护过程中,治以扶正祛湿为主。湿热伤阴者,兼清热生津;湿重难解者,当淡渗利湿;寒湿内蕴者,可温里散寒;痰瘀互结者,当去菀陈莝。也可结合中医外治等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遵循中医疫病学的认识方法,根据武汉本年度的物候学特点,归纳一线临床医师搜集的52例确诊病例中医四诊信息和证治经验,我们认为本病诱因是气交失常,人群普遍易感于从口鼻而入的秽戾之邪,核心病机为“湿、热、毒、瘀、虚”,“湿毒”特征的疫疠之气侵袭肺脾,继而存在着湿热性温病的正局与变局传变。中医治疗宜辨病与辨证结合,分期论治。以辟秽解毒为核心治则,应用升麻、当归的基础上,分消走泄,宣畅气机,化瘀通络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