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先天性巨结肠症EDN—3及EDNRB基因结构的PCR—SSC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否有EDNRB基因和EDN-3基因突变,以探讨EDNRB及EDN-3与HD发生的关系。方法 34例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提取手术组织标本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DNRB基因第3、4、6外显子和END-3基因第1、2外显子,单链构象多态(SSCP)分析上述外显子是否有突变。结果 13例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膜症中,2例有EDNRB基因突变,1例有EDN-3基因。普通型及长段型未见EDNRB基因和END-3基因突变。结论 中国散发先天性巨结肠症短段型有EDNRB基因和EDN-3基因突变,提示EDNRB基因、EDN-3基因与先天性巨结肠症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内皮素3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3基因(EDN-3)在先天性巨结肠(HD)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取18例HD患儿痉挛段﹑扩张段结肠作为HD痉挛组及HD扩张组,选取年龄相似的非HD18例患儿结肠标本作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三组结肠肠壁中EDN-3基因表达相对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扩张组和痉挛组EDN-3基因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EDN-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参与了散发性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中国人群Wilson病基因(ATP7B)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30例患者和15例正常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频率,然后对突变个体直接测序,进而与临床表型作相关分析。结果 SSCP发现有6例患者出现第8外显子泳动异常(20%,6/30),且均为杂合子;4例患者既存在2273G→T,又同时伴有2250C→G及2280G→T;前者是错义突变(即Arg778Leu),累及Tm4区,后者由于氨基酸组成均为Leu仅是一种保守改变,对Tm4区无影响;1例患者同时存在2099A→G、2273C→T、2250C→G及2280G→T4个位点突变,前两者分别影响Tm3、Tm4区,后两者认为是保守改变;1例患者2245G insertion是一种新的突变类型,影响Tm4区。结论 提示中国人ATP7B基因第8外显子可能为一突变热区,2273G→T(Arg778Leu)是一种常见的突变类型,Tm4是常见受累功能区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与Notch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序列和错配引物试验,对96例影像学表现为LA患者的Notch3基因第4外显子133bp基因位点(Arg133 →Cys)突变热点碱基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与42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LA患者和对照组Notch3基因第4外显子Arg133→Cys未发生突变。结论:目前未发现LA与Notch3第4外显子Arg133→Cys突变的相关性。但Notch3基因突变有多个不同位点和多态性,可增加其他突变位点的检测,可望提高Notch3基因突变检测率,进一步了解Notch3基因功能及其在脑白质损害疾病中的发生和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陷症基因变异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人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陷症的基因变异类型。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方法,分析上海地区8个PK缺陷症家系红细胞PK基因变异的情况。结果:在8例PK缺陷症家系中发现3个泳动变位片段,DNA直接测序证实3例均为错义点突变(cDNA 1330G→T、1339C→A、809G→C)。结论:3个突变点分别位于PKLR基因第7和第10外显子,导致相应的氨基酸发生置换(443Ala→Ser、446Leu→lle、270Ag→Pro),造成酶活力下降,红细胞糖酵解途径受阻,临床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群MEF2A基因与冠状动脉疾病的易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MEF2A基因与CAD的易感性关系。方法:对175例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和228例正常对照的血标本进行PCR扩增MEF2A基因的11个外显子,然后采用SSCP方法检测外显子的突变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和测序分析。结果:MEF2A基因的第11外显子存在三核苷酸(CAG)重复多态性,CAD患者和正常对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发现4例CAD患者在第11外显子存在1个CCG的缺失突变,突变率约为2.3%,而正常对照未见此突变;CA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MEF2A基因的其它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中国人群MEF2A基因第11外显子存在1个CCG的缺失突变可能与冠状动脉疾病惠者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Xie R  Chen XC  Fan YF  Xia Y  Gao L  Li X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4-2258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ICM)患者CCM1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CM患者25例,均为汉族,其中家族性ICM7例。以30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抽取两组对象的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CCM1基因8、9、11、12、13、15、16、17、18号外显子及部分两侧相邻的内含子、DNA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较。结果ICM患者中有11例被检测出7个新的CCM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4%(11/25)。其中错义突变3个:12号外显子,1160A→C(Q387P)、1172C→T(S391F);13号外显子,1405A→C(N469H),插入突变2个:8号外显子,704insT(K246stop);18号外显子,2138insG(T733stop),内含子突变1个:IVS12-4C→T,同义突变1个:17号外显子,1875C→T(F625F)。除了1875C→T的同义突变可能为基因多态性以外,其他被发现的CCM1基因突变均导致编码KRIT蛋白的变化。对照组的CCM基因未检测出异常。家族性ICM的CCM1基因突变率高于散发性I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人ICM患者同样存在CCM1基因的突变,导致编码的KRIT1蛋白功能改变或缺失,这与ICM发病相关,是ICM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l)基因exonll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探讨BRCAl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取105例乳腺癌标本为实验组,30例非癌乳腺组织为对照组。应用PCR—SSC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标本BRCAl基因外显子11全部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30例非癌乳腺组织BRCAl基因外显子11未检出突变,105例乳腺癌中有10例发生基因突变,占总例数的9.5%。10例中2例为同义突变:2430T→ C,2630T→G;8例为错义突变:2532T→G,2685T→C(2例),3191C→G,3232A→G,3667A→G(2例),3876C→A。结论:BRCAl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WD)ATP7B基因常见突变种类和形式,以期建立WD的ATP7B基因突变热点的检测平台。方法:提取30名WD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第5、8、12号外显子,并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30例WD患者共检测到6种ATP7B基因突变,均为点突变,8号外显子检测到5种突变,突变频率40.00%;12号外显子检测到1种突变,突变频率23.33%;5号外显子未检测到突变。结论:ATP7B基因第8和12号外显子可能是WD基因突变热区,以Arg778Leu和Arg952Lys为高频突变位点,WD患者的基因突变检测应首选第8和12号外显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中国Wilson病(WD)患者高频基因突变点,并了解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71例WD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高频基因突变点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 29.6%(21/71)的患者在第8外显子检测到Arg778Leu突变,其中17例杂合突变,4例纯合突变。11.3%(8/71)的患者检测到第12外显子Thr935Met突变,其中6例杂合子突变,2例纯合突变。携带Arg778Leu和Thr935Met突变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与未发生该点突变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WD基因第8外显子778密码子和12外显子935密码子是中国WD患者的高频突变点;PCRRFLP检测这两个点突变的检出率较高,可作为WD常用的基因诊断方法;突变患者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有最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时,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DN患者80例,其中行HD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HD组,行PD治疗的患者40例设为PD组,于治疗前后对行患者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两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血压,血容量改变。结果:PD组左室质量指数和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的发生率低于HD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E/A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且PD组血白蛋白、收缩压、超滤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标化的细胞外液量高于HD组。结论:PD治疗的DN患者LVH发生率低于HD疗法,PD可作为DN患者首选的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I,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情况及EGFR-TKI的治疗效果。方法:从94例晚期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提取DNA,采用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EGFR基因18、19、20、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对EGFR基因突变可评估患者采用TKI口服治疗(吉非替尼250mg/d、厄洛替尼150mg/d),评价客观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及无疾病进展时间。结果:94例患者中39例(41.5%)存在EGFR基因突变,其中27例外显子19突变.2例外显子20突变,9例外显子21突变、1例外显子18突变。女性患者突变率显著高于男性(56.1%vs30.2%.P〈0.05);腺癌患者突变率高于非腺癌患者(48%/)815.8%,P〈0.05);不吸烟者突变率显著高于吸烟者(50.8%vs20.7%,P〈0.05)。16例患者口服TKI后部分缓解5例、疾病稳定7例、疾病进展PD4例,客观有效率为31.2%,疾病控制率为75.0%,截至随访结束,仍有14例患者生存,无疾病进展时间为(11.3l±4.44)个月,1年生存率为43.8%,、结论:DNA直接测序检测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具有高度敏感性,以EGFR基因突变结果为依据,应用TKI治疗晚期NSCL C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μ)C161→T及α-内收蛋白Gly460Trp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262例与正常人群270例(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PPARμ基因及α-内收蛋白Gly460Trp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统计2种基因多态性频率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PPARμC161→T基因型分布情况为TT型10例(3.82%),TC型70例(26.72%),CC型182例(69.46%),T型等位基因为90例次(17.18%),C型等位基区为434例次(82.82%);健康对照组PPAR_γC161→T基因型分布情况为TT型17例(6.30%),TC型119例(44.07%),CC型134例(49.63%),T型等位基因为153例次(28.33%),C型等位基因为387例次(71.67%),2组间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α-内收蛋白Gly460Trp基因型分布情况为GlyGly型57例(21.76%),GlyTrp型为129例(49.23%),TrpTrp型为76例(29.01%),Gly型等位基因为243例次(46.37%),Trp型等位基因为281例次(53.63%);健康对照组α-内收蛋白Gly460Trp基因型分布情况为GlyGly型63例(23.33%),GlyTrp型为124例(45.93%),TrpTrp型为83例(30.74%),Gly型等位基因为250例次(46.30%),Trp型等位基因为290例次(53.70%),2组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群中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α-内收蛋白Gly460Trp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D)患者 ATP7B 全基因测序,分析其突变及与WD的关系,并探讨ATP7B基因复合突变在WD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WD患者84例及20 例健康者采集口腔黏膜细胞,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ATP7B 全部外显子5′ 端→3′ 端扩增;运用 DNA 直接测序法检测突变,并分析ATP7B基因突变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在84例患者中,ATP7B基因突变率为82. 14%,还发现一些国内较少报道的ATP7B基因复合突变,可能与WD相关. 结论ATP7B基因突变有较大的异质性,对该基因突变的检测,能发现有相关ATP7B基因突变的WD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与日本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相关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ND1基因G3316A突变在浙江汉族T2DM人群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浙江籍汉族人群中无血缘关系的315名T2DM患者及158名正常对照的外周血mtDNA进行检测,并用DNASTAR和Antheprot 5.0软件分析突变位点。结果:在T2DM患者中检测到6例(占1.90%)G3316A突变,对照组中发现3例(占1.90%)突变,突变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gt;0.05)。携带G3316A位点突变的T2DM组与无该突变的T2DM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发病年龄、体重指数和血糖水平等)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不规则卷曲的构成比没有发生改变。结论:线粒体DNA ND1基因G3316A突变可能与浙江汉族人群T2DM的发生无关,仅为人群中的基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刘国茹  郝峥  马云伶 《河北医学》2014,(7):1142-1145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并随机分成三组: HD组20例,HP+HD组23例, HDF+HD17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前后血色素变化;并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β2-MG、iPTH、CRP、ALB 、KT/V、 EPO用量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血色素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 HP+HD、HD+HDF组治疗后血素色提高更明显,与HD组相比较差异显著( P<0.05), HP+HD与HD+HDF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P+HD与HD+HDF两组患者β2-MG、iPTH、CRP治疗后明显降低,较治疗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纯HD组患者β2-MG、iPTH、CRP 治疗前后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KT/V、ALB无明显差异( P>0.05);三组患者在观察结束时EPO用量均有所减少,但三组间以及与入组时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HP+HD及HD+HDF能更好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二者有效的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大、中分子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复杂染色体重排断裂点区域是否隐藏有亚显微拷贝数变化,确定重排的复杂性,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在分子细胞遗传诊断中运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应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芯片对一被传统G显带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诊断为平衡复杂染色体重排(46,XX.t(4;5;15)(4pter→4q23::15q23→15qter;4qter→4q23::5p15→5qter;15pter→15q23::)dn)的胎儿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扫描和分析.结果: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显示胎儿存在3个亚显微拷贝数变化:dup(5)(q13.2)(69274233-70622915,~1.35Mb),del(15)(q11.2)(18657188-20080135,~1.42Mb)和del(18)(p11.31-p11.23)(7069849-7567290,~0.49Mb),均定位于重排断裂点(4q23,5p15和15p23)以外的区域,与断裂点不相关.结论:被传统细胞遗传分析技术诊断为平衡染色体重排的病例会隐藏有亚显微拷贝数变化,且这些拷贝数变化并非一定定位于重排断裂点区域;对于检测和定位亚显微拷贝数变化,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是一个非常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T淋巴细胞受体(TCR)Vβ亚家族分布特点。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弥漫大B淋巴瘤3例及外周T淋巴瘤3例患者的外周血或淋巴结T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表达。对照组为健康人8例。结果:对照组健康8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全部24个Vβ亚家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CR Vβ亚家族均呈限制性表达,外周T淋巴瘤2例和弥漫大B淋巴瘤1例Vβ亚家族呈限制性表达,另外3例表达未受抑制。而淋巴瘤患者淋巴结标本Vβ亚家族全部呈限制性表达。结论:TCR基因重排对淋巴瘤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对汉族人群中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基因突变的研究,进一步探究GTP环化水解酶Ⅰ基因(GCH1)、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Epsilon-sarcoglycan编码基因(SGCE)上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方法:对来自4个DRD家系共8名患者及其5名无症状家属、10名散发性DRD患者和3名正常对照者的GCH1、TH、SGCE基因的22个外显子进行多重连接式探针扩增(MLPA)分析,对MLPA结果出现异常的外显子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进行验证,然后使用ddCt法与正常对照者比较分析GCH1、TH、SGCE基因是否存在外显子缺失。结果:1名散发性DRD患者的GCH1基因1号外显子出现杂合缺失,正常对照均未发现此外显子缺失。其余家系或散发性患者未检测到外显子缺失或扩增。结论:在汉族人群中,散发性DRD患者GCH1基因存在外显子缺失,但出现频率较低;对于突变阴性的散发性DRD患者,有必要检测其GCH1基因是否存在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