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33例患者中,常规超声发现斑块45处,并将其分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观察不同斑块的弹性图像特点并计算颈总动脉内血液组织与斑块的应变对比度(即硬度比值).结果 ①二维超声发现软斑块17处,纤维性斑块0处,混合性斑块15处.钙化斑块13处.②超声弹性图像中,软斑块主要表现为绿色,混合性斑块表现为蓝绿相间,而钙化斑块则完全为蓝色所覆盖.③钙化斑块组及混合性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软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钙化斑块组应变对比度明显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不同组织声学特性的斑块弹性图像表现及应变对比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新技术定量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硬度的价值。方法 116例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中,常规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74处,将其分为软斑块、混合性斑块及钙化斑块;观察不同类型斑块的剪切波弹性图像特点并计算斑块的杨氏模量值。结果二维超声发现软斑块59处,混合性斑块72处,钙化斑块43处。剪切波超声弹性图像中,软斑块显示为蓝色,钙化斑块显示为红色,混合性斑块图像红蓝相间,颜色混杂。钙化斑块组的平均、最小、最大弹性模量值分别为(84.42±9.67)k Pa、(74.03±8.36)k Pa和(102.51±11.32)k Pa,混合性斑块组分别为(48.27±8.61)k Pa、(34.79±9.82)k Pa和(67.04±8.91)k Pa,软斑块组分别为(28.73±6.54)k Pa、(12.13±5.71)k Pa和(34.39±9.25)k Pa,钙化斑块组的平均、最小和最大杨氏模量均高于混合性斑块组和软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混合性斑块组高于软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结论不同类型斑块的弹性图像表现及杨氏模量值不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价颈动脉斑块硬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正常和斑块部佗、硬斑块和软斑块及斑块的肩部和纤维帽顶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方法对86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50例正常人双侧颈动脉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斑点追踪技术检测颈动脉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并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收缩期径向最大运动速度高于冠心病颈动脉无斑块部位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高于硬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颈动脉斑块肩部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斑块纤维帽顶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VVI技术可早期检测血管壁的弹性度,早期检测颈动脉荆样硬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内膜运动的机械不一致性和不同部位的力学指标差别,有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王锐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784-1787
目的 探究血管内超声弹性成像(IVUSE)技术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与IVUSE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价值,对不同斑块性质、斑块类型的应变值、应变率及不同斑块性质弹性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76例患者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共检出斑块89个,包括52个易损斑块,37个稳定斑块.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IVUSE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8.46%、89.19%和88.76%)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分别为76.92%、75.68%和7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IVUSE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高于常规超声的0.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的应变值和应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斑块性质弹性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025,P<0.05).结论 IVUSE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中具有良好诊断价值,可通过评估斑块的应变值、应变率及弹性评分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特征,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10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颈总动脉(CCA)及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液速度(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主干及分叉内膜中层厚度(IMT)均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检出软斑50例、硬斑22例和混合性斑块12例,斑块检出率为84.00%;对照组颈动脉检出软斑10例、硬斑3例和混合性斑块4例,斑块检出率为17.00%;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物理特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有效识别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位置及斑块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超声造影定量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软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方法 142例颈动脉粥样软斑块患者分为脑梗死组(44例)与非脑梗死组(98例),运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对颈动脉粥样软斑块进行检测,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在机分析,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造影剂到达时间差及达峰时间差与非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无创、定量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增强情况,脑梗死与斑块增强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 技术评价颈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运动特性及斑块力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对照组3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检测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取颈总动脉长轴、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颈动脉壁粥样斑块部位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并与正常组动脉壁运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斑块组颈动脉IMT及运动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分别高于硬斑块组,肩部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帽顶部(P<0.5).结论 VVI 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斑块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分析,为研究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机理和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软硬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软硬度.[方法]53例脑卒中患者中以常规灰阶超声检测出低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及其颈动脉狭窄,同时应用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计算颈动脉管壁与各种回声类型斑块的硬度比值.[结果]①常规超声可检测出低回声斑块31处、混合回声斑块37处及钙化斑块13处;② 实时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67例,斑块厚度均>2.0 mm,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35例,稳定性冠心病(sCAD)组32例.行颈动脉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肉眼观测及定量分析斑块造影增强情况.结果 ACS组软斑的例数高于sC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比例显著高于sCAD组(P=0.037),ACS组斑块增强强度显著高于sCAD组(P<0.001),ACS组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显著高于sCAD组(P=0.026).斑块增强强度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和60%,斑块增强强度与颈动脉管腔内增强强度比值预测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和67%.结论 ACS组斑块造影增强显著高于sCAD组.超声造影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及斑块的危险度分级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强型能量多普勒(Enhance-Flow,E-Flow)成像及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新生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1例患者同时做E-Flow成像及CEUS,根据斑块内部回声特点分为软斑组41例、混合斑组25例及硬斑组15例,分别比较2种方法 对各组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及总的检出率.结果 软斑组2种方法 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0.05),混合斑组CEUS检出率大于E-Flow成像(P<0.05),硬斑组2种方法 均无血流信号,总的检出率CEUS高于E-Flow成像(P<0.01).结论 CEUS更容易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E-Flow成像亦可作为一种初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新方法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的自膨胀结构进行分析,探讨斑块性质与支架术后自膨胀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43例(51条)颈动脉狭窄行自膨胀支架植入术患者,术前根据斑块的超声特征分为软斑块、纤维硬斑块、钙化斑块三种类型,在术后3d内、3、6、12、24个月分别测量支架近心端、中间段、远心端内径。结果:支架各节段内径在术后持续增大,其中以中间段最明显,并与术前的斑块性质有关,自膨胀程度比较,软斑块组>纤维硬斑块组>钙化斑块组。结论:术前为软斑块的支架植入术后疗效佳,而严重钙化斑的自膨胀相对较差,可考虑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使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31个斑块,分析造影表现与斑块大小及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31个斑块中有22个增强,且7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壁外向斑块内短线条状增强,15个斑块表现为造影剂从管腔内及管壁外周向斑块内呈稀疏点状增强,开始增强时间要比颈动脉的晚(P<0.01),达峰时间延长(P<0.01)。在增强的22个斑块中,软斑块12个,混合斑块10个。另9个超声造影未增强的斑块中,硬斑块5个,软斑块2个,混合斑块2个,斑块厚度均在3mm以下。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可以较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过程,揭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但受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性别的关系。方法2012年1月-12月选取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143例,根据年龄分为A组(≤50岁,n=37)和B组(〉50岁,n=106)。结果A组男29例,共发现斑块70处,其中纤维斑块30处,混合斑块17处,软斑块11处,钙化斑块12处;女8例,共发现斑块13处,其中纤维斑块7处,混合斑块2处,软斑块2处,钙化斑块2处;男性与女性间斑块成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664,P〉0.05)。B组男56例,共发现斑块116处,其中混合斑块48处,纤维斑块40处,软斑块及钙化斑块各14处;女50例,共发现斑块90处,其中混合斑块36处,纤维斑块22处,软斑块及钙化斑块16处;男性与女性间斑块成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708,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成分,男性及女性不存在性别优势。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MPO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斑块实时超声造影的显像特征与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浓度的关系的研究,来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对7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73处斑块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显像特征,将其分为造影增强组与非增强组,根据二维超声中斑块回声的特征将造影增强组分为软斑组和混合斑组,比较两组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的差异,并分析其造影剂到达时间、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到达时间、血管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混合斑组相比,软斑组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显著高于混合斑组(P〈0.01),并且斑块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与血浆MP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7。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内造影剂增强持续时间、血浆MPO浓度均与斑块性质有关,提示其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技术(RT-3DU)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检测和体积定量的可行性。方法自29例患者中分别应用外周血管探头和实时三维超声探头扫查颈动脉,共检测到35个AS斑块,分别在二维(2D)和RT-3DU图像中判定斑块的类型;并将获取的全容积数据转入TomTec图像工作站由两名超声医师双盲、随机的在8切面模式下测量体积,其中一位医师在1个月后再次进行体积定量。结果应用RT-3DU可获取满意的颈动脉AS斑块图像,RT-3DU和2D技术对斑块类型判定的一致率为89%,Kappa值=0.83;TomTec工作站可对斑块进行体积定量,35个斑块平均体积为(233±206)mm3,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测量值的变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3DU可用于颈动脉AS斑块的检测,尤其是空间几何形状的显示;斑块体积定量在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部均有较高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内部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特征。方法5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行颈动脉、椎动脉常规检查及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对49个粥样硬化斑块行超声造影,观察超声造影时管腔狭窄程度及斑块造影增强模式,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表现与斑块回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超声造影过程中清晰显示中内膜厚度并显示出常规超声未发现的9个斑块;对于诊断颈动脉、椎动脉重度狭窄和闭塞,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间、常规超声与DSA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9个斑块中有35个超声造影表现为弱增强,增强模式以自外膜向中心增强为主,占54%(19/35),其中低回声斑块占53%(10/19);其次是自内膜及外膜向中心增强,占31%(11/35);自内膜向中心增强最少,占14%(5/35)。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混合回声斑块组增强率分别为93%、71%、81%,明显高于高回声斑块组27%(P<0.05)。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颈动脉斑块显示率,有助于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可敏感地显示斑块动态增强形式,并能够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特征,评估斑块的稳定性,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3例患者中,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斑块49处,经外周静脉团注SonoVue2.4ml后,观察不同性质粥样硬化斑块的造影显像特点,并对其可能机制做初步探讨。结果49处斑块中有35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表现为斑块周边或(和)斑块内部的线状增强,14处未见增强。按斑块性质分为三组,其造影增强率分别为软斑块90%(18/20),硬斑块38%(5/13),混合斑块75%(12/16)。结论斑块周边及内部的造影增强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有关,同时亦可提示斑块局部炎症反应的存在及其程度,有助于全面评价粥样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介素-18与冠状动脉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 100例临床疑似或者确诊冠心病患者,记录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BMI)、血压,检测血脂、血糖和血清IL-18水平;行128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扫描,记录冠状动脉钙化程度的钙化积分(CACS)和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数量;分析IL-18及其他危险因素与CACS的相关性,不同性质斑块各组问IL-18水平的差异,检测不同数量软斑块组IL-18水平的差别.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L-18与CACS呈负相关性(P=0.035);年龄和男性与CACS呈正相关(P=0.017,P=0.031).有软斑块组的IL-18较无斑块组及单纯钙化斑块组显著升高,单纯钙化斑块组与无斑块组IL-1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数量软斑块组IL-1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8是反映斑块不稳定的有效炎性指标,单纯斑块钙化不会引起IL-18增高,IL-18与CACS呈负相关,因此冠状动脉钙化不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可能起到维持斑块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Echolucenc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s evaluated by computerized B-mode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brain infarcts on cereb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s. We tested the hypotheses that characterization of carotid plaques on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 correlates with that on computerized B-mode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and that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predicts the histomorphometric plaque content. 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38 patients with neurologic symptoms and at least 50% stenosis of the ipsilateral carotid artery. High-resolution B-mode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and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 of carotid plaques were computer processed to yield a quantitative measure, the gray scale level of the plaque. RESULTS: The mean Hounsfield value f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es correlated with the gray scale median for B-mode ultrasonographic images (un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 = 0.45; P = .01) and the histologic content of calcification in the plaque (r = 0.34; P = .04) but not with lipid, hemorrhage, or fibrous tissue in the plaque. CONCLUSION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seems to correlate with B-mode ultrasonographic imaging for showing plaque characteristics.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ttenuation was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calcification noted on histologic examination but not with lipid and hemorrhage, the components thought to characterize vulnerable, rupture-prone pla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