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金匮要略》对阴阳毒的论述,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阴阳毒的关系。发现二者症状相似,预后不良因素存在潜在联系,且系统性红斑狼疮尽早治疗可改善预后的思想与中医学阴阳毒应早期诊治的观点不谋而合。故而提出以阴阳为总括、毒邪为致病关键阐述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机,以阴阳毒理论为指导,围绕病理要素“毒、热、瘀”论治系统性红斑狼疮,且治疗中应兼顾肾元。据此,提出以升麻鳖甲汤为基础方根据疾病不同证型与分期灵活治疗,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病情进展和预后中,邪毒是主要因素,肾虚为发病之本,脾虚为病势迁延和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正气不足、络脉瘀阻是病机中的重要特点。临床应根据疾病的病期、正邪消长等制定灵活的解毒活血扶正方案,从而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3.
“瘀”“热”伏藏体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物质,也是引发他变、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瘀热伏邪”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贯穿于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在治疗上,应以凉血解毒与活血化瘀法并用为基本原则。从“伏邪”及“瘀热”理论出发,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陈晓东 《中医药学刊》2004,22(4):720-721
就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内外合邪,以先天不足为本;基本病机为肾阴亏虚、瘀毒互结。并认为辨治本病应牢牢抓住肾阴虚这个“本”,以提高临床诊治效率。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及其证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内外合邪,以先天不足为本;基本病机为肾阴亏虚、瘀毒互结.并认为辨治本病应牢牢抓住肾阴虚这个"本",以提高临床诊治效率.  相似文献   

6.
周信有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信有教授是全国首批百名名老中医之一,业医60余载,对各种疑难杂病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每以奇方愈顽疾。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认识及诊治确有独到之处。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临床表现有多系统损害症状的慢性系统性、多器官自身免疫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根据其症状特点,与中医学中的“阴阳毒”、“鬼脸疮”、“蝴蝶丹”、“马樱丹”等疾病相类似。周老认为SLE是本虚标实之证,是人体在正气不足,主要是肾、脾亏虚的基础上,感受风、湿之邪而发病。风湿内舍,酿热成毒,热毒结于血分可致血脉瘀滞,瘀滞的气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临床研究探讨瘀热毒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对124例SLE临床病例瘀热毒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我们认为与瘀、热、毒相关的症状、体征有:面部皮疹/红斑、口腔溃疡、皮肤血管炎/血栓、甲周红斑/冻疮、雷诺现象、紫癜、发热、腹痛、烦躁、癫痫、肝/脾大、淋巴结肿等。实验室与瘀相关的指标有:血小板、凝血功能、D2聚体、血脂、抗心磷脂抗体等。与毒相关度的指标有:自身特异性相关抗体免疫指标,如IGG、C3、抗ENA等8项。与热相关的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药物治疗中,活血化瘀药、抗血小板/抗凝药、激素、抗生素是主要用药。结论:瘀热毒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因素,热毒炽盛,深入营血,血络瘀阻,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活的基本病机,在本病的发病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瘀贯穿病程始终。  相似文献   

8.
总结宋绍亮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经验。宋师认为精血亏虚、阳盛血热,复感风寒暑湿燥火热毒之邪,内外相合,以致热壅毒瘀、气阴两虚是其根本病机。临诊注重病证结合,以原发病的治疗为本,根据发病特点和根本病机辨病论治,在不同分期辨病方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活动期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为主,缓解期以滋肾填精、补气养血,兼清余毒为要。  相似文献   

9.
瘀热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因先天禀赋不足,复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进而化生火毒,酿生瘀热。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缠绵难愈、多脏同病、易致出血、耗气伤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机是肝肾阴虚为本,瘀热、风毒痹阻为标,而瘀热痹阻是病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故治疗采用凉血化瘀、祛风解毒法,主方选《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并常与解毒法、蠲痹通络法、补肝益肾法、益气养阴法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辨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为内外合邪,以先天不足为本;基本病机为胃阴亏虚、瘀毒互结;“补肾化毒”为本同的治疗大法,辨治本病应牢牢抓住肾阴虚,处处不忘顾护这个“本”,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化裁,有守有变。  相似文献   

11.
总结陈湘君教授治疗风湿病发热、内伤杂病发热的经验,例举皮肌炎发热、红斑狼疮发热、疰夏发热和阴火发热病案4则。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异常而致多器官受累的疾病,遗传、环境、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是其发病原因;本病多发于育龄期女性,提示性激素参与SLE发病的诸多环节,尤其是雌激素及雌激素代谢异常与SLE发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雌二醇对T、B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影响其Th细胞分化、细胞因子分泌、免疫球蛋白的生成等诸多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运用甘温理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绍亮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12):707-708
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基本病机的研讨 ,探析运用甘温理论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思路。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 ,主要证候多表现为虚中夹实 ,故应运用甘温理论 ,以益气健脾、补肾摄精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中医证素气虚、阳虚与诱导痰IL-8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和积分的方法,提取COPD病性证素气虚、阳虚,同时对COPD患者进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测定诱导痰上清液细胞因子IL-8水平,并探讨COPD中医证素气虚、阳虚与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细胞因子IL-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气虚、阳虚积分分别为187.2±98.4,188.8±112.6,均为3级,提示存在严重的病理变化,气虚、阳虚证素积分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气虚、阳虚是COPD主要的病理因素,这些病理因素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因虚致实,虚实错杂,使COPD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是COPD主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从病名由来、中医古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症状的描述(发热、皮肤与黏膜改变、关节和肌肉、内脏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命名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伴有抑郁症的发生,祖国医学对情志致病已有论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免疫细胞、雌激素水平等在抑郁和SLE中皆起到重要作用,说明二者具有相关性。故进一步研究抑郁在SLE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及机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李松  曹文斌  于航星  雷根平 《天津中医药》2019,36(11):1102-1104
难治性体表痰核,好发于各年龄段,病程旷久,病情多发,易复难愈。在此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学以显著的疗效与极低的复发率,较西医学具有明显优势,故在临床上应用甚广。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雷根平主任指出本类疾病的病机主要有脾虚生痰湿、气虚致血瘀、阳虚而寒凝等,总属虚实夹杂,且虚实病机之间互相影响;同时提到了痰湿病机贯穿于整个病程,在治疗上采用化痰、活血、散结、温阳等治法,于临证时灵活处方,主张必要时须用重剂起沉疴,收效甚佳,列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目前无法根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明显地改善其预后。但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本身副作用明显,目前尚无特殊的针对性治疗手段。本文以经方思路辨证论治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西药副作用,调整人体气血阴阳,收到减轻西药副作用引起的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卢红蓉 《世界中医药》2014,9(11):1423-1428
作者为总结现代以来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规律和各家特点,提炼和阐明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基本理论框架,开展中医诊治冠心病的学术调研。作为调研内容之一,首先就2012年以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诊治冠心病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或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进行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的初步结果表明:有相关科技成果33项,期刊论文149篇。关于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代表性学说有血瘀说、瘀毒从化说、痰瘀互结说、心脾痰瘀相关说、脾胃相关说、络病说等。其中,血瘀说又有气虚血瘀、阳虚血瘀、气滞血瘀、痰阻血瘀等不同类型。上述病机学说,有侧重正虚、邪实的差异,共同点是均强调冠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并据此开展了不同角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