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MRI、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像学表现,比较CT、MRI诊断准确率。结果CT.、MRI检查.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总准确率为84.21%.、94.74%,两者总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41例颅内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T可见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影,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MRI扫描11例T_(1)WI、T_(1)WI上均呈高信号,24例T_(1)WI呈网状混杂信号,T_(1)WI上呈网状混杂信号。6例T_(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化不均匀。35例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CT增强扫描强化明显。MRI可见圆形或哑铃型长T_(1)WI长T_(1)WI信号,信号均匀,肿瘤边界清晰,呈明显均一强化,无血管留空和钙化。结论MRI、CT检查均可有效显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但MRI检查诊断准确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证实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45例,对比CT和MRI的表现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MRI可比CT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3.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来我院经手术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32例,对其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2例患者经手术证实脑内型27例,脑外型5例;CT显示脑内型23例,脑外型1例;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脑内型27例,脑外型3例。结论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中检出率均较高,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但核磁共振成像较CT能更有效地提高检出率,从而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更多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及MRI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8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12例,幕下脑干6例,18例病灶有出血1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低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0密度影。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及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CT、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8月60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以及MRI检查,对不同检查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和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及检出率均较高,但CT联合MRI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准确率及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T或MRI单一检测(P0.05)。结论:CT和MRI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两种方法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均较好,但MRI结合CT诊断更加明确,对患者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有益,可为患者的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脑内型及脑外型,大多为脑内型,只有少数为脑外型.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治疗难度和预后差别均很大.我科自2004年12月~2008年10月手术治疗各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4例,现结合文献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属脑血管畸形的范畴,又是血管畸形病变中较罕见的一种,迄今尚未见CT诊断报道。在颅内它可发生于脑内和脑外。我们遇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其临床和CT表现均较特异,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2例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认识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12例患者中,11例进行CT检查,10例进行MRI检查,CT和MRI同时检查9例.结果 2例发生在少见部位,10例CT和MRI影像表现不典型.定位诊断均正确,11例定性诊断错误,1例未作定性诊断.结论 CT与MRI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附27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椎管内疾病,本组研究为揭示其临床、影像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7~2003年,神经外科共收治27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该病有两种类型:髓内型17例与硬脊膜外型10例.髓内型起病较急或非常缓慢,MRI表现可分四类:纺锤形、纵形、结节状、不规则形等T1或长T1、长T2均匀或混杂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硬脊膜外型进行性起病,MRI表现有两类:纺锤形和不规则形等T1、长T2信号.27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1例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起病方式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脑海绵状血管瘤CT 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结合海绵状血管瘤的病理改变 ,分析其 CT、MRI表现特点并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 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资料 ,其中 CT 9例 ,MRI 6例 ,CT加 MRI检查 12例。结果 :海绵状血管瘤 CT特征性表现为平扫示类圆形高或稍高密度病灶 ,多数为不均匀 ,常伴钙化、出血。MRI特征性表现为 T1WI大部分呈等或稍高信号区 ,T2 WI一般为不均匀高信号区 ,病灶周围可见低信号环影。结论 :CT能良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钙化的特征 ,显示效果 CT优于 MR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 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 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内血管先天性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5%~16%。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分为脑内型与脑外型两部分,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又称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颅窝底、鞍旁等部位。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随着MRI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CA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 MRI 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 MRI 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 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 T2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 DWI 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 平扫并结合 T2*或 DWI 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 WI 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病人进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他们的MRI征象及与病理状态的关系。结果:脑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异性,呈爆米花样或桑葚状、结节状高低混杂信号并伴有T2WI周围低信号环是其特征性表现,T2*及DWI可以增加病灶的检出特异性和敏感性。结论:MRI平扫并结合T2*或DWI序列对准确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子健  何来昌 《广东医学》2012,33(4):511-512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在脑血管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MRI资料进行回顾研究.其中脑海绵状血管瘤(伴脑静脉发育异常3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41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伴脑海绵状血管瘤3例)13例,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伴海绵状血管瘤1例)2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所有病例经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MRI(MRA、SWI 等)检查确诊,将SWI图像与常规MR序列比较.结果 4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MR序列常规扫描发现病灶112个,其中表现为典型血管瘤征象("铁环征")38个;SWI发现162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128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34个.13例脑静脉发育异常中,8例SWI较常规序列发现更多病灶,均可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而常规序列显示欠佳.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SWI表现以低信号为主,中心点状稍高信号.4例脑动静脉畸形SWI能发现更多的引流静脉,且更易与动脉区分.结论 SWI对脑血管畸形病灶显示清晰、准确,结合其他MR序列可以应用于临床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MRI影像表现,提高对CA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复习确诊的23例CA的MRI图像资料。结果本组均行MRI常规扫描,7例行增强检查,病灶位于幕上18例,幕下5例,病灶在T_1WI上多呈等、高或等高混杂信号,T_2WI多为高低混杂信号,周缘见环状低信号,一般无占位效应。结论诊断脑内CA应把MRI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