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76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82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给予倍美力,安宫黄体酮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1.2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组治疗后血E2水平明显升高(P<0.05),FSH、LH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满意,是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惠云 《四川中医》2009,(10):85-86
目的:观察健脾补肾养心安神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健脾补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80例,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痊愈15例,显效20例,好转3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75%。结论:健脾补肾安神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王雅琴 《中医研究》2009,22(6):46-47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40岁左右开始至停经后12个月内,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精神、心理、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的一组症候群。据统计约1/3的妇女能够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而不出现病理症状,而2/3的妇女则在绝经前后出现一些因人而异的症状,  相似文献   

4.
冯秀英 《山西中医》2005,21(2):62-63
围绝经期综合征属中医学绝经前后诸症范畴。据统计,围绝经期妇女约有85%~90%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多种不适,约10%~30%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现将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口服健脾益气中药,对照组54例口服尼尔雌醇.3个月后评价疗效,并检测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水平的前后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优于对照组的81.5%(P<0.05);两组治疗后Kupperman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E2均显著升高(P<0.01),而FSH和LH均显著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健脾益气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不仅仅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还通过其它多种途径取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金星  姜华 《山西中医》2003,19(6):52-5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困扰绝经前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疾病 ,属于中医学经断前后诸证和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该病有较好的疗效。近年来中医药学者在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疗效机理等方面对本病做了大量工作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妇女绝经前后 ,肾气渐衰 ,天癸将绝 ,冲任二脉空虚 ,精血亏乏 ,脏腑失于濡养 ,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其中尤以肾虚为最关键 [1 ]。肾虚又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和肾气虚。肾虚迁延日久 ,阴损及阳 ,又可造成肾之阴阳两虚。肾为先天之本 ,元阴元阳之根 ,肾虚又可使心、肝、脾等脏…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繁多,浮肿为其常见症状之一,有的还比较严重,因其病因病机较为特殊,故治疗上也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浮肿有所不同。笔者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通过收集近10年来中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知、辨证分型治疗、专方及针灸治疗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同时心理治疗也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女性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雌孕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施治。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秦岭 《山西中医》2011,27(1):22-22
目的:观察桂枝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桂枝汤为主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37例。结果:治愈18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19%。结论:桂枝汤敛阴和阳,调和营卫,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耿素华 《河北中医》2006,28(7):518-51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现代社会大多数妇女从家庭走向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妇女围绝经期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广大妇女的工作和生活,1996~2004年,笔者以自拟补肾安心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15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吟  谈勇 《江苏中医药》2005,26(10):78-80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通过收集近10年中医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实验研究的文献资料发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专方治疗以及针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实验研究也证实中医对本病的作用机制包括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益妇康口服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1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分别使用自拟方益妇康和尼尔雌醇治疗。以症状分度定量法制订疗效标准、检测性激素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总体症状疗效对此及单项症状疗效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妇康口服液能有效地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证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机在于肾精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补肾填精能有效地调节围绝经期内分泌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4.
陈霞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中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又称“经断前后诸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陈霞老师为江苏省名中医,从事妇科临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用药独特,尤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有幸跟随陈老师学习,现将老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采用二仙汤加味配合针灸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48例.并设逍遥丸加知柏地黄丸治疗20例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u=2.3650,P〈0.05)。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总结郑纯教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郑教授认为肾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根本,临床可见肾虚肝旺、肾虚肝郁、肾虚脾弱、心肾不交4种证型,在临床治疗中以肾虚为切入点,拟补肾、养阴、调肝、健脾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浅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芳  吴新华 《光明中医》2009,24(9):1783-1784
围绝经期是中年妇女进入老年期前必经的生理过渡时期,围绝经期综合征,不仅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其工作、学习、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避免和减轻围绝经期综合征,缩短围绝经期的时间以及安全渡过围绝经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卵泡数量明显减少,由此而引起月经的改变,同时影响性激素的释放水平,导致其他系统的改变,从而产生疾病。西医学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女性卵巢分泌雌激素水平高低密切相关,这时卵泡刺激素(FSH)上升,雌二醇(E2)下降,由此产生月经紊乱和血管舒缩症状等。  相似文献   

19.
刘萍 《新疆中医药》2005,23(2):25-25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绝经前后诸证”,即妇女49岁左右,月经将绝未绝,肾气渐衰,而出现经行紊乱、头晕耳鸣、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烘热汗出、浮肿泄泻,甚或情志异常等症。现代医学采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但长期使用,使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生率增高。笔者自1995年以来,以中药二仙汤加减治疗更年期综合征48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加减归肾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志荣 《四川中医》2004,22(3):67-68
采用加减归肾丸 (生地、熟地、枸杞子、山茱萸、山药、茯苓、菟丝子、仙灵脾 )为基本方 ,根据所涉及的脏腑不同、兼症不同 ,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 70例。结果 :总有效率92 9% ,高于西药尼尔雌醇对照组 6 1% ,两组比较 ,有显著差异 (P <0 0 1)。提示 :本方具有阴阳双补 -治肾而兼顾肝脾的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