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2例微柱凝胶卡漏检B_w03亚型标本血型血清学特点及其分子遗传背景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帮助。方法分别应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卡法进行血型正反定型;应用PCR-SSP方法对ABO血型基因进行初步分型;并进一步应用直接测序和单体型序列分析法对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分析以确定其基因型。结果标本1:试管法结果疑似B亚型,凝胶卡结果正定为O型反定为B型,基因检测结果为B_w03。标本2:试管法结果疑似AB亚型,凝胶卡结果正定为A型反定为AB型,基因检测结果为AB_w03。结论微柱凝胶卡能漏检B_w03亚型,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血型鉴定以减少临床血型鉴定错误及相关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两种方法鉴定老年人ABO及RH(D)血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法和试管法鉴定老年人ABO血型和RH(D)血型的可靠性。方法选取400例老年人血标本,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结果在鉴定老年人ABO血型时,试管法正定型符合率92.0%,反定型符合率89.0%;微柱凝胶法符合率96.0%。RH(D)血型检测结果两法一致。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老年人的ABO血型时优于传统试管法,在常规血型检查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微柱凝胶卡技术检测ABO相容性效果,以我站发现的2例A,B和A,B亚型为模拟患者,同时用微柱凝胶卡技术和盐水试管法与随机的10名AB型和10名B型供血者血液进行交叉配血,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4.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溶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HDN)相关实验中的应用。方法 81例ABO血型不合,拟诊为HDN的新生儿标本用传统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试验和放散试验。结果试管法、微柱凝胶法检测结果分别为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结果相符27例、21例,符合率33.3%、25.9%,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游离试验符合50例、56例,符合率61.7%、69.1%,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释放试验符合57例、64例,符合率70.4%、79.0%,两法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直接抗球蛋白实验,传统试管法比微柱凝胶法灵敏度高;在游离试验及放散试验中,微柱凝胶法比传统试管法灵敏度高。微柱法操作简便、标准化,耗时短,标本用量少,结果易判定等优点,尤其表现在放散试验和游离试验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经典试管法同时检测夫妇ABO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探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检测孕妇血型抗体效价的界值。方法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经典试管法平行检测O型血孕妇Ig G血型抗体效价。结果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以1∶128为界值与试管法1∶64比较,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柱凝胶试剂卡、微柱玻璃珠试剂卡检测O型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的临床参考值应设为≥1∶128。  相似文献   

6.
<正>ABO亚型又称ABO变异型,其人群发生率低,主要表现为正反定型不符及抗原、抗体减弱。我们在血型鉴定时发现Bx1例,同时运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MGT)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微柱凝胶卡法和传统试管法检测Rh血型的结果。方法:选取RhD阴性住院患者和健康供血者血液标本各39份,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Rh血型D、C、c、E、e5种抗原的鉴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的检测Rh血型的结果完全相同。结论:使用微柱凝胶卡法进行Rh血型的五种抗原的鉴定,准确性同传统试管法相同,两种方法可替代使用。微柱凝胶卡法操作规范,省去了洗涤步骤,能有效避免人为误差。试剂卡弥补了常规仅做RhD的不足,并且有效期相对较长,易于保存方便实用;实验结果易于长期留存;该技术所需标本量较少。尤其适合新生儿及大面积烧伤患者等特殊条件患者使用;试剂卡可以小单位存放,适合临床基层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柱法结合盐水凝集试管法在鉴定ABO中血型弱抗体的有效性。方法按照《临床实验室室间质评要求》(GB/20032301-T-361)统计全省室间质评201405批号的结果;现场采用微柱凝胶免疫卡法、盐水试管法及盐水试管4℃冰箱15min的方法检测201405批号的质评标本。结果 2014年ABO血型质评标本201405号,全省质评统计结果为试管法检出率41.2%、微柱凝胶法检出率36.2%;现场检测结果为微柱法检出率36.8%、盐水试管法检出率60%和盐水试管法4℃15min检出率95%。结论检测ABO血型弱抗体采用微柱凝胶法结合盐水试管法尤其盐水试管放入4°C冰箱15min的方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表型及基因型。方法:分别采用盐水法及微柱凝集(玻璃珠/凝胶)卡对该弱D血型进行血清学分析,鉴定该标本12种D抗原表位以确定其表型,对Rh D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并分析其杂合性。结果:该个体盐水法与微柱凝胶卡法检测均为d Ccee,但微柱玻璃珠卡法抗-D检测结果为1+,D抗原表位分析显示缺失部分D表位。测序检测发现,该标本存在等位基因c. 1022TA,结合其血清学反应格局更符合部分D表型,RHD合子型鉴定为D/d。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的一例弱D血型归为弱部分D型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分析将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的效果,并研究其对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148例,同时随机选取148例无偿献血者作为供血标本。分别采用盐水试管检测技术和凝聚胺法,以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平行进行血型鉴定以及交叉配血,分成盐水试管组及微柱凝胶组。比较两组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测结果,计算血型鉴定正反定型相符的符合率和交叉配血相合成功率。结果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进行血型鉴定检查结果的正反定型符合率(98.65%)与盐水试管组正反定型符合率(97.97%)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柱凝胶免疫组患者交叉配血成功率(97.30%)显著高于盐水试管组交叉配血成功率(91.89%),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减少交叉配血结果的假阳性率,有较好的敏感度,且该种检测技术操作简单,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率较好,在临床鉴定血型及输血的过程中有较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Rh血型鉴定中的应用。方法用聚凝胺法、微柱凝胶法对31例Rh(D)阴性标本进行Rh血型D、C、c、E、e抗原鉴定。结果 31例Rh(D)阴性标本Rh血型D、C、c、E、e抗原的表达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结果完全相符。结论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Rh血型D、C、c、E、e抗原的检测,其准确性和凝聚胺法相同,两种方法可以替代使用。微柱凝胶法弥补了常规仅做Rh(D)的不足,微柱卡有效期长,易于保存,可一次完成Rh血型5种抗原的鉴定,宜在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在ABO、Rh D血型抗原鉴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者1 059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和常规试管法进行ABO、Rh D血型抗原鉴定,对这两种检验方法的血型抗原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与常规试管法的血型检验方法对体检者ABO、Rh D血型抗原检验结果符合率为100%,两种方法比较,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型检验过程中,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与试管法的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手工微柱凝胶免疫检验法相对于试管法具有操作方便、结果判断清晰、灵敏度更高的优势,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固相免疫吸附法在ABO正反定型/RhD血型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应用新鲜红细胞试管法、微柱凝胶法及固相免疫吸附法同时测定557例临床样本的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固相免疫吸附法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固相免疫吸附法与试管法的符合率达100%,与微柱凝胶法的符合率也达100%.结论 固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国产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甲卡)与进口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乙卡)鉴定3岁以下婴幼儿ABO及RhD血型的效果。方法首先采用甲卡对3岁以下婴幼儿EDTA抗凝血标本进行A抗原、B抗原及D抗原初步鉴定,再采用乙卡对同一批婴幼儿不抗凝血标本的A抗原、B抗原、D抗原进行复核,对比两者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程度及凝集强度。结果共检测6月龄以下患儿3 938例,其中早产儿96例,足月新生儿355例,血液病患儿570例,其他疾病患儿2 917例。A抗原、B抗原、D抗原初检及复检两种卡符合率100%;早产儿A、B抗原凝集强度3+以上者两种卡均达83%左右,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7月龄至3岁患儿12 500例,A抗原、B抗原、D抗原初检及复检符合率100%。检出A亚型、B亚型各2例。结论甲卡在鉴定3岁以下婴幼儿A抗原、B抗原、D抗原的能力方面与乙卡没有差别,两者均能够保证患儿血型鉴定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确定用盐水抗D检测为D阴性的红细胞标本中是否存在Del型红细胞标本。方法 将待检红细胞样本与人血清抗D抗体混合吸收。采用酸放散方法将致敏在红细胞上的抗D抗体放散下来,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剂卡及试管法检测放散液中是否存在抗体。结果 51份由盐水抗D确定为D阴性的红细胞样本中有3人用传统试管法抗人球蛋白实验检测为弱凝集;经酸放散实验后,检测放散液,此3人放散液中均存在较强的抗D抗体,以此确定此3人红细胞抗原为Del型。结论 酸放散实验在临床输血中可做为确定红细胞上是否存在弱D抗原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微柱凝胶卡对血型标本检测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微柱凝胶卡检测血型过程中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各种原因,得出解决方案,并评估微柱凝胶卡的可靠性。方法了解病情,用试管法,抗体筛选、鉴定,加温等方法对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50000例标本中126例正反定型不一致,其中技术原因占11.2%,标本病理状态占88.8%,反定型弱凝集是病理状态中最常见的,占42%。结论微柱法血型鉴定需标本充分抗凝,了解患者病情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生儿血型鉴定的难点,针对新生儿血型抗原与抗体的特点,探讨新生儿常见血型鉴定方法的选择。方法采用盐水介质法(玻片法和试管法)及微柱凝胶法同时正定型检测本院住院新生儿ABO血型。结果玻片法检测新生儿ABO血型符合率为97.75%,试管法检测新生儿ABO血型符合率为99.25%,微柱凝胶法检测新生儿ABO血型符合率为100%。结论微柱凝胶法检测新生儿ABO血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玻片法和试管法(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新生儿溶血病早期诊断、治疗及输血提供了安全保障,而玻片法和试管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偶有错判和误判,慎用于新生儿ABO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国产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甲卡)与进口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卡(乙卡)鉴定3岁以下婴幼儿ABO及RhD血型的效果.方法 首先采用甲卡对3岁以下婴幼儿EDTA抗凝血标本进行A抗原、B抗原及D抗原初步鉴定,再采用乙卡对同一批婴幼儿不抗凝血标本的A抗原、B抗原、D抗原进行复核,对比两者血型鉴定结果符合程度及凝集强度.结果 共检测6月龄以下患儿3 938例,其中早产儿96例,足月新生儿355例,血液病患儿570例,其他疾病患儿2 917例.A抗原、B抗原、D抗原初检及复检两种卡符合率100%;早产儿A、B抗原凝集强度3+以上者两种卡均达83%左右,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7月龄至3岁患儿12 500例,A抗原、B抗原、D抗原初检及复检符合率100%.检出A亚型、B亚型各2例.结论 甲卡在鉴定3岁以下婴幼儿A抗原、B抗原、D抗原的能力方面与乙卡没有差别,两者均能够保证患儿血型鉴定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婴幼儿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同时用玻片法、试管法及聚凝胺法进行比较。结果589例血型对照两组完全相同,2106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6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法可以取代试管法用于婴幼儿的ABO和Rh(D)血型鉴定;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同时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生儿 ABO 正反定型符合率,研究提高新生儿血型测定准确性的方法。方法用传统试管法检测当地新生儿 ABO 血型,以微柱凝胶卡和改良试管法、增强剂法及常规试管法、纸片法、微板法、聚凝胺法等7种方法检测抗-A、抗-B、抗-D 抗体的效价,并进行新生儿血型检测比较。结果新生儿 ABO 正反定型符合率为83%(913/1100);检测15份抗-A、抗-B、抗-D 抗体的效价,敏感性最高是改良试管法和增强剂法,最差的是纸片法,新生儿标本检测结果类似。结论ABO 正反定型应增加血浆(血清)量并延长孵育时间或选用增强剂,从而提高新生儿血型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