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口腔临床中,下颌第三磨牙由于部分萌出或完全不能萌出易反复引起冠周炎或导致第二磨牙龋坏等问题,拔除阻生的第三磨牙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畏惧拔牙的疼痛未能及时拔除阻生齿,从而导致第二磨牙的龋坏甚至拔除。如何减少拔牙过程中的痛苦是今后口腔治疗的研究方向。笔者旨在分析碧兰麻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畸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青少年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第三磨牙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39例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青少年患者,将其分为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组(17例)和非拔牙组(22例),通过术前术后曲面断层片对患者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拔牙与非拔牙组术前术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与非拔牙组相比,拔牙组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拔除第二前磨牙进行正畸治疗能增大第三磨牙萌出间隙,使第三磨牙更加直立,有利于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3.
将自身的第三磨牙(上颌或下颌)拔除并经过适当处理后,移植到下颌第一或第二磨牙拔牙位置并固定在邻牙上使移植牙与牙槽骨壁愈合,从而行使正常咀嚼功能的一种方法[1]。适用于患者同时存在两种情况即第三磨牙牙冠形态好,牙根无明显变异;第一或第二磨牙无法保留需拔除[2]。作者对24例24颗第三磨牙自体牙移植5年追踪观察,其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18岁,主因右侧下颌智齿阻生就诊,查右下第三磨牙部分萌出不全,牙冠向近中倾斜.曲面断层片示:右下第三磨牙为近、远中两根,牙冠位于第二磨牙远中牙冠的中1/3处,患者保留愿望强烈拒绝拔除,故用分牙铜丝置于第二、三磨牙之间结扎分牙,每周加力1次,3个月后,第三磨牙完全萌出并直立,与第二磨牙及对(牙合)建立了良好的咬<作者简介>=合关系.  相似文献   

5.
拔牙术是口腔治疗中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一套传统的拔牙方法[1].临床上,上颌第三磨牙大小、形态、位置变异较大,萌出较晚,可因近中阻生,颊侧位、伸长,造成食物嵌塞而引起上颌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和牙周组织的破坏,故拔除该牙比较常见[2].但是,由于上颌第三磨牙是牙体形态变异和阻生较多的牙齿[2],用传统的拔除术式或拔除时操作不当,极易造成断根[3].因此,如何以最简捷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创伤完成拔除术是口腔科医生应当解决的临床问题.笔者近5年拔除650例上颌第三磨牙,均采用非传统的拔除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对患者第三磨牙萌出位置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本院正畸治疗中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并以同期本院收治的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的56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第三磨牙位置均有不同程度改变,观察组主要表现为下颌第三磨牙萌出间隙增大,长轴与平面的交角变化量大。结论: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第三磨牙萌出间隙明显增大,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正常萌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同时,在大鼠双侧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mm镍钛拉簧,初始力值为50g,近中移动磨牙,于0、3、7、10、14d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于第14天处死大鼠,通过H...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上颌第三磨牙牵引替代牙根外吸收的第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该院口腔科2018年4月至2021年10月用上颌第三磨牙牵引替代了54颗发生牙根外吸收的上颌第二磨牙,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及牙周情况。结果 经过8~15个月的正畸牵引,第三磨牙均牵出到位。治疗结束后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的高度平均增加(4.38±2.05)mm,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平均减少(2.57±1.64)mm,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用上颌第三磨牙牵引替代牙根外吸收的第二磨牙,可以有效改善上颌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情况和牙槽骨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一年半时间里检查了191例病人,有206颗牙完全和不完全性牙折,病人的年龄为14~76岁,其中33%是20~30岁;55%是女性。在一个牙弓中牙折的数量几乎是相等,在上颌有105颗牙,在下颌有101颗牙。下颌前磨牙,在一个牙弓中占后牙牙折仅有11.9%。下颌磨牙有88.0%发生牙折,磨牙和前磨牙之间的数量在上颌后牙牙折几乎相等,分别为50.5%和49.5%。在上颌和下颌第一磨牙比第二磨牙和第三磨牙都多。上颌第一磨牙69.8%,第二磨牙26.4%,第三磨牙3.8%,下颌第一磨牙61.8%,第二磨牙37.1%,第三磨牙1.1%。下颌第一磨牙是后牙牙折中最常见的。包括牙尖部位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下颌磨牙舌尖63.0%比颊尖31.5%要多,而牙尖比近远中纵折5.5%更为常见,在上颌前磨牙舌尖(53.1%)与  相似文献   

10.
从 1996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 ,我们对 178例患者共2 0 8颗患牙采用冲击法进行拔牙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78例患者 ,男 10 6例 ,女 72例 ,年龄18~ 5 6岁 ,平均 38岁 ,共计 2 0 8颗患牙 ,其中下颌第三磨牙 10 6例 ,下颌第一磨牙 2 3例 ,上颌第三磨牙 37例 ,上颌第二前磨牙 12例 ,残根及残冠 86例 ,完整牙体者 12 2例。1.2 方法 :准确分析牙齿生长情况 ,明确其脱出方向 ,将骨凿安放于牙齿颊侧牙颈部 ,骨凿向牙齿脱出方向 ,用手术锤锤击骨凿 ,使牙齿脱臼而出。2 结  果本组 2 0 8例患牙均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曲面断层片分析粤北地区人群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方法 3名医生对856例曲面断层片的下颌第二磨牙牙根按照C形根管X线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记录。结果 856例患者中有365例646颗第二磨牙具有C形根管系统,发生率为38.13%。其中男性病例168例296颗,女性病例197例350颗,发生率分别为36.6%和39.5%。C形根管系统的发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结论 C形根管系统在粤北地区人群下颌第二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对其解剖形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结合种植体支抗治疗拔牙患者的垂直向变化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32例使用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进行拔牙矫治的患者,平均年龄(27.1±4.3)岁,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对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和后牙以及颏下(Me)点的三维方向变化;通过对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的测量,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MP-SN角)、[ ]平面角(OP-SN角)及下面高(ANS-Me距)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各牙性及骨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影响下颌平面角变化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上前牙内收(6.76±1.75)mm,压低(1.57±1.54)mm;下前牙内收(5.56±1.37)mm,压低(2.94±1.15)mm;上磨牙近中移动(1.65±1.21)mm,压低(1.21±0.79)mm;下磨牙近中移动(1.30±0.84)mm,伸长(0.36±0.92)mm。Me点向前、向上移动,下颌平面逆时针旋转1.10°±0.99°,[ ]平面顺时针旋转,下面高减小。相关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磨牙垂直向位置(r=0.731,P<0.01)、上磨牙垂直向位置(r=-0.485,P<0.01)、OP-SN角(r=0.437,P<0.05)、下前牙矢状向位置(r=0.405,P<0.05)及上前牙垂直向位置(r=-0.380,P<0.05)均与下颌平面角变化相关。结论 隐形矫治器配合上颌种植体支抗可在内收前牙的同时逆旋下颌平面。下颌平面旋转可能与上下颌后牙和上前牙垂直向位置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临床诊断和方法.方法 通过对130例下颌第二磨牙拍摄术前X线片和术中根管探查,按照Melton标准诊断C形根管;采用机用镍钛器械,用"拉网法"进行根管设备,次氯酸钠超声冲洗,热牙胶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记录C形根管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根据治疗前、中、后的X线光片评价根管预备和充填的效果.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为26.9%.79.6%的C形根管患牙X线片表现为锥形融合牙根,20.4%表现为近远中独立牙根;所有惠牙均无根管内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理想.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主要存在于融合牙根,根管探查结合X线片可诊断C形根管;采用机用镍钛器械,"拉网法"进行根管预备,次氯酸钠超声冲洗和垂直加压技术充填根管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透明技术研究上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方法:收集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90颗保存在10%的福尔马林液中,将离体牙制作成透明标本,按Vertucci的标准对根管分类并记录根尖孔数目。结果:上颌第一恒磨牙均为三根牙。所有的腭根及绝大多数的远颊根(97.78%)为单根管。近颊根单根管率为22.22%,双根管率为73.34%,三根管率为4.44%,以Ⅱ型和Ⅳ型根管最为普遍。管间侧支在近颊根多见,侧支根管多见于根尖1/3。结论: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多根管率较高(77.78%),掌握其解剖形态对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上颌第二磨牙根管的解剖形态及其变异情况。方法收集86个上颌第二磨牙,肉眼及放大镜下观察其根管口的数目,不锈钢K锉扩锉根管至根尖孔,肉眼下观察其根尖孔开口位置并测量其牙根和根管长度。结果肉眼下及放大镜下检出上颌第二磨牙双根管口者均为9.3%;肉眼下及放大镜下检出上颌第二磨牙三根管口者分别为84.9%和74.4%(P<0.05),检出四根管口者分别为5.8%和16.3%(P<0.05),76.7%的根尖孔为侧方开口,根管长度小于牙根长度。结论在放大视野下,可提高上颌第二磨牙的根管口检出率,了解上颌第二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可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拔除第一双尖牙或第二双尖牙矫治对青少年骨性Ⅰ类错面部垂直高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或第二双尖牙矫治的青少年病例各30例。两组样本的性别、年龄以及疗程相互匹配。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前后牙、颌、颅面部垂直向上的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双尖牙减数治疗后MP-SN、PP-SN、MP-PP、Y轴角和S-Go/N-Me无显著性变化;S-Go、N-Me均增加,差异呈高度显著性;下颌升支、下颌体以及下颌的综合长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上下磨牙及上前牙治疗后伸长,差异有显著性;但是上述各项测量值治疗前后的变化量,在两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下前牙垂直向的变化差异较大。结论虽然拔除第二双尖牙组上下磨牙的近中移动量大于拔除第一双尖牙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但是这两种拔牙模式均不会引起骨性Ⅰ类错下颌平面的旋转,以及面部垂直高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评价CB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观察下颌第三磨牙( mandibular thaid molar,MTM)与下颌管(mandibular canal,MC)的位置关系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行CBCT检查的存在下颌第三磨牙的104名成年患者(191颗牙)的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管关系进行分类比较,利用CT自带图像处理软件(examvision)对图像测量分析。通过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91颗牙中,共有85颗MTM与MC有接触,在下颌第三磨牙和下颌管的位置关系以及接触的概率均与性别无关(P>0.05) ,而是与二者的位置关系有关,MC位于MTM 舌侧和根间时,二者接触的几率最大。 结论:颌骨CBCT可以完整准确的反映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下颌第二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C形根管的解剖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因牙髓病或根尖周病初次就诊、需做根管治疗的下颌第二磨牙100例,通过拍摄术前X线片和术中根管探查,按照Melton标准诊断C形根管;记录根管数目、形态和类型,最后以手用ProTaper镍钛锉预备根管。结果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发现率为28.57%(32/112),81%的C形根管患牙X线片表现为锥形融合牙根,19%表现为近远中独立牙根:所有患牙均无根管内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理想。结论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主要存在于融合牙根.根管探查结合X线片可诊断C形根管:EDTA配合ProTaper手用镍钛器械进行根管预备,次氯酸钠冲洗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