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其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诊治的5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组织学特点。结果57例患者平均年龄40.46岁,其中29—40岁占57.89%,乡镇居民36例(63.16%)。病理合并非典型增生27例(45.76%)。57例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或(和)乳痛伴或不伴乳腺包块半月~5年余。钼靶摄影提示为乳腺增生,造影可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彩超可见弱回声或实性回声结节,界清~蟹足状不清,CDFI结节内无~线状~明显有血流信号不等。合并癌变者钼靶示成簇点状钙化,导管扩张、僵硬,邻近导管斑片状造影剂散布;彩超见弱回声团,界限欠清,回声均质无钙化或不均质有点状强回声钙化且血流丰富。18例患者行包块单纯切除,切除边界距病变外约0.5cnl。其余全部行术中冷冻病检,细胞生长活跃或不典型者,将瘤体所在腺叶楔形切除;恶变者行改良根治术。其中有4例患者于术后0.5~1.6年复发,后行乳段切除术。结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多合并乳头溢液,钼靶造影诊断较敏感,但确诊需病检。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多伴非典型增生,术后需加强回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应用美蓝法定位准确切除病变乳腺组织,均手术治愈,随防3~12个月无乳头溢液乳管瘘及肿瘤复发。结论: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乳腺乳管内乳头状瘤比较彻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32例诊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乳腺导管造影钼靶X线片检查检出率84.4%。对28例单发性病例应用美蓝法行乳腺区段切除,安全,准确,效果良好,切口I/甲愈合。对4例多发性病例行单纯乳房切除术,6例癌变行改良根治术。结论:乳腺导管造影钼靶X线片检查是目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特点。方法:对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8例(57%)乳腺导管规则扩张,内有中强回声团;2例(14%)乳腺导管不规则扩张,内有中强回声团;1例(7%)乳腺导管扩张,内无强回声团;1例(7%)呈不规则液性暗区,内见低回声团。2例(14%)无导管扩张,漏诊。CDFI:不典型。超声诊断符合率85%。结论:对于有导管扩张的乳头状瘤,超声诊断较为准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为女性乳腺良性肿瘤的多发病。我院从1993~1997年收治46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并作随访、观察。对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癌变病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p~(53)、C-erbB2作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7岁,右侧乳腺肿物伴乳头溢血 15天,于2003年入院.彩超检查提示乳腺占位性病变.以乳腺肿瘤性质待诊收入省立医院普外科.术中见右侧乳腺外下象限一10cm×10cm×8cm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楚,有暗褐色血性物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声像图特性.方法 对40例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乳腺导管乳头状瘤患者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39例经高频超声检出,其中5例误诊;1例高频超声未检出,诊断符合率为85%,误诊率为12.5%,漏诊率约为2 5%.声像图表现分为5型,Ⅰ型:导管扩张并导管内低回声团(17例);Ⅱ型:囊实混合性团块(4例);Ⅲ型:导管扩张(5例);Ⅳ型:导管扩张并远端处实性团块(3例),Ⅴ型:实性团块(10例).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方法:记录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5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资料,体检结合辅助检查进行手术前定位,良性肿瘤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半乳切除术、全乳切除术,恶变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55例患者随访3~5年,1例于术后三年局部复发,行半乳切除术,2例术后仍然反复少量乳头溢液,予以服药密切随访观察,其余病人未见复发。结论:手术前临床体检结合辅助检查准确定位是治疗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一般资料患者,女,17岁,右侧乳腺肿物伴乳头溢血15天,于2003年入院。彩超检查提示乳腺占位性病变。以乳腺肿瘤性质待诊收入省立医院普外科。术中见右侧乳腺外下象限一10cm×lOcm×8cm囊实性包块,边界清楚,有暗褐色血性物流出。病理检查:送检物为10cm×10cm×8cm多囊性肿物,包膜完整,囊腔直径0.2~4cm,内含暗褐色液体,囊壁呈灰黄色,较光滑;实性部分质韧。镜下观察:导管和间质增生,并形成乳头状结构,乳头表面及腔面被覆双层上皮细胞,胞浆较丰富,淡嗜酸,顶端呈羽毛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43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43例,其中33例首发症状为乳头溢液,占76.99%。10例首发症状为肿块。结论乳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症状为乳头溢液。术前行乳导管造影、乳管镜有较高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4.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1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6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1例中单发病例143例,多发性病例18例,单发及多发病例中各有7例、2例恶变.41例行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其中18例(43.9%)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乳管造影51例,其中 29例(56.9%)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本组良性病例行乳腺区段切除或肿块切除;恶性病例行改良根治术、乳腺单纯切除或肿块扩大切除,术后随访1~7年无复发.结论:乳管造影及溢液脱落细胞学检查是术前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较好方法,乳头状瘤存在一定的恶变率,良性以局部切除为主,恶变则需进一步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资料较完整的85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结果:85例乳腺导管造影显示88支导管异常,导管内圆形充盈缺损47支,不规则充盈缺损25支,小条状充盈缺损8支,导管截断状改变18支。85例术前均经导管造影检出,其中81例在术前明确诊断,准确率达95.3%。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评价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在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0年5月间入院的51例乳头溢液患的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结果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术前诊断乳腺导管肿瘤的41例中,术后37例发现肿瘤,4例未发现肿瘤;术前未发现乳腺导管肿瘤的10例中,术后均未发现肿瘤。正确率为84.3%。结论: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可对乳腺导管内病变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特别有利于诊断多发病变和乳腺边缘病变,但不能代替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1例(35个病灶)IP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所有病灶定位准确.手术时间5-20min,平均手术时间(9.2±12.7)mln,.术中及术后患者均无明显疼痛.术后无血肿形成、病理检查示6例(19.4%)为不典型IP,接受开放手术切除,其中1例(16.7%)为浸润性导管癌,改行单纯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25例(80.6%)为良性IP,接受定期超声检查术后3个月复查,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明显疤痕形成。1例术后15个月复发,接受开放手术切除,结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可准确定位并切除IP,具有微创、美观、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当病理为不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时.需进一步行开放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