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挽救方法.方法回顾自2009—2011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10例患者.结果10例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挽救方法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很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与人工关节置换3种方法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2012年9月~2014年3月,分别选择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各30例,分别接受DHS、PFNA、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下地承重所需时间、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结果:髓外固定组、髓内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优于人工关节置换组,但下地承重所需时间比置换组较长,3组住院时间、Harris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种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均较满意,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更适合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高龄老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术后功能及并发症.方法对3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随机分组,一组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另一组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患者年龄75-88岁,平均年龄83岁,男12例,女18例;伤前生活均能自理;Singh指数分级V级6人,IV级12人,I I级9人,I 级3人;人工关节置换组16例,手术内固定组14例,两组术后均配合中药活血化瘀及功能康复训练.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失血量无显著差异,人工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内固定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避免了手术内固定组内固定失效的问题,可术后早期进行接近生理功能的康复训练,有效的改善了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能耐受手术及医师手术技术成熟的情况下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王道生  郑永义 《吉林医学》2015,(7):1292-1293
目的:探讨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情况。方法:分析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4例临床资料,依据固定治疗方法不同进行临床分组,人工关节置换组17例和髋动力锁定钢板组17例。结果:髋动力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时间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动力锁定钢板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确切,但是髋动力锁定钢板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及评价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 及疗效.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提高老人生存、生活质量,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万军  冯大彦  冯海  杨茂修  沈新诗 《吉林医学》2011,32(27):5787-5787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获得1~5年随访,平均3.5年,手术疗效根据Harris评分,优良率达到91%。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减少了卧床的并发症,是一种有效、可靠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佳福  吴文华 《医学综述》2009,15(20):3120-3122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常见的髋部骨折。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卧床并发症。但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随访时间较短,今后有必要进行大宗病例的远期随访。本研究就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术前准备、手术技巧、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处理、主要并发症及疗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周振中  彭建强 《医学综述》2012,18(14):2215-2218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病率日益增加。临床上多倾向于手术治疗,但手术方法、固定材料种类较多,尚存在争议。常用治疗方法中外固定支架、髓内及髓外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等,均有其优缺点和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针对不同类型骨折,研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和治疗方法,从而降低术中、术后并发症,显得至关重要。现就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及内固定材料特点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14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DH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情况并行Harris评分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分别为(75.6±12.5)min、(200.5±36.7)ml、(9.85±2.65)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月、3月、6月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为31.43%,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关节置换术组(50例)和PFNA固定术组(52例),分别实施相应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关节置换术组比较,PFNA固定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持续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关节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7/50),PFNA固定术组为80.77%(42/52),关节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PFNA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PFNA固定术好,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PFNA固定术操作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快捷,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泌阳县中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出血量。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卧床时间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PFNA内固定,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3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转子间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采用标准双动人工股骨头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3例,其中全髋9例,半髋14例.骨折按Evans分型:Evans Ⅱ型8例,Ⅲ型15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67~91岁,平均79.5岁.手术过程中保留股骨距,争取将大、小转子骨折块复位、张力带钢丝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7~22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假体松动及髋臼磨损,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疗效评价按Harris评分,最低76分,最高93分,平均81.5分.结论 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允许术后早期完全负重活动、并发症发生率低和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比较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CBM、VIP及CNKI,收集所有我国人工关节置换术和内固定术比较治疗高龄(≥70岁)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对其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4.2.1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99篇,最终纳入10个RCT,共7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中术后输血总量少,内科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卧床时间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末次随访关节功能评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以作为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代替内固定治疗。该研究仍需长期、同质、大量样本进行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基本治疗原则是手术治疗、坚强固定,使患者早期活动。内固定是骨折复位的常用方法,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内固定物。微创手术特别是外固定技术有较多的优势,人工关节置换如能较好的把握手术适应症,将是今后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郑志方  张高耀 《华夏医学》2011,24(2):187-189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人数增多,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亦呈增高的趋势。目前,对于该类骨折,国内外学者都主张采用手术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牛率。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人工股骨置换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8例7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16例)及内固定治疗组(20例),人工关节置换组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内固定组进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随访两组患者卧床时间,并评估术前和术后的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治疗前后Harris评分下降值明显高于内固定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固定法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卧床时间短,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吴刚  宋楹  党华 《吉林医学》2014,(20):4525-4525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置换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内固定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置换组患者经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达91.67%,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5.00%,两组患者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获得满意疗效,保障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传统的治疗方式是牵引,因其并发症多而被摒弃.手术已成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主要方式。目前,手术方式有:外固定支架、空心加压螺钉、动力髋(DHS)、股骨近端髓内钉、人工关节置换等.根据老年患者状况和转子间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66-6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7月间选择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FNA或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PFNA组6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5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置换术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置换术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3年,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PFN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对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优于PFNA内固定治疗,但PFNA内固定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更适合难以承受大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置换组35例与内固定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置换组治疗优良率、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