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为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之一,约占眩晕的24%,其临床表现有五个特征:(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s后才出现眩晕;(2)旋转性: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min内自行停止;(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BPPV按照耳石脱落的部位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临床上以后半规管BPPV多见。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重要手段,效果甚佳,但临床上经常遇到难治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效果不理想或反复发作。通过复习2003q012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试探讨分析难治性BPPV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2.
1 病因病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以由于头部位置改变而引起短暂性阵发性眩晕和眼震为特点的疾病,通常眩晕持续时间仅为数秒,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BPPV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目前一般认为有两类:一类为特发性(原发性)BPPV,另一类为症状性(继发性)BPPV.特发性BPPV发病有多种学说,多数倾向嵴顶结石症学说和管结石症学说.近年来,也有观点认为前庭神经元退变从而使耳石器失去对半规管感受器的抑制作用是BPPV主要的病理机制.BPPV属于中医学"眩晕病"范畴,仲景称之为"眩"、"冒".张仲景所论述的眩晕多与阳气有关.如阳虚水泛,阳气被郁,阴竭阳脱,清阳不升等.  相似文献   

3.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眩晕中常见病种之一,约占所有眩晕病的25%左右。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部运动至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的眩晕发作及眼震,其历时短,一般小于1分钟即自行缓解,但易反复发作。通过手法复位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得到迅速缓解,已为临床所证实,即时效果为中药所不及,但仍有相当一部分BPPV患者需经多次复位或出现残留症状(主要表现为与体位无相关性的持续头昏  相似文献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眩晕的25%.其特点为眩晕发作持续短暂,通常数秒至l min,与头部位置的改变密切相关.BPPV的年发病率为64/100 000,男女比例为1∶2,发病高峰期在40~50岁.本病容易被误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5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称"耳石症",是常见的耳源性眩晕疾病。管石复位术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临床有效率可达90%以上,但仍有观察性研究发现高达61.2%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前庭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和口服抗眩晕药物,但反复发作的BPPV仍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示中医药治疗BPPV有独特效果。BPPV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文献中多从中医辨证论治、针灸、推拿等方面治疗,均取得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耳石症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在周围性眩晕中最常见,是体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是眩晕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BBPV约占眩晕患者的25%~([3])。目前手法复位是耳石症治疗的常用方法,但手法复位后仍有眩晕的患者尚需给予药物治疗。笔者采用本院神经内科自拟验方配制的眩晕贴穴位贴敷治  相似文献   

8.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以头位改变时发生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管石复位(CRP)治疗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虽能快速改善体位性眩晕,但有些患者常有一些残余、非特异性的头晕、漂浮感和焦虑残留。这些可能引起患者有躯体化病变或心理缺陷,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对治疗的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组:定眩颗粒组、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每组40例,3组其余治疗相同,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中医症候积分量表、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定。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眩晕残障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定眩颗粒组较其他两组下降明显。结论:定眩颗粒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陆春光 《光明中医》2012,27(10):2022-2024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泽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65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手法复位结合泽泻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32例,有效率为91.43%,平均病程为(7.76±2.79)天;对照组有效27例,有效率为90.00%,平均病程为(10.55±3.24)天。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比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手法复位结合泽泻汤治疗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西医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处于学说阶段,但临床证实手法复位对其治疗有确切疗效。而反复发作的BPPV及复位后引起头昏等症状情况仍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BPPV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文献中多从肝风妄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痰瘀阻络、阴阳失衡、针灸、推拿等方面治疗,均取得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经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的改善.方法 将80例BPPV经手法复位后有残留症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5d后评估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头晕残障问卷评分.结果 两组残留症状...  相似文献   

13.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并探讨其与颈性眩晕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100例BPPV患者,其中后上半规管性患者60例采用Epley复位法治疗,复位法水平半规管性患者40例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复查,痊愈95例,改善3例,无效2例。近期治愈率为95%,有效率为98%。对于改善及无效的患者行颈椎X线检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椎不稳。结论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是一种快捷、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BPPV的方法。但对于中老年人,有颈部外伤史、长期伏案工作者、尤其伴有颈部疼痛和耳部症状者,应与颈性眩晕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外周性前庭疾病,多由头部体位改变所诱发,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短暂眩晕及特征性眼震,俗称"耳石症"。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性眩晕,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年发病率为(10. 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 6%,终生患病率约2. 4%,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  相似文献   

15.
何乾超  刘永辉  陈风华 《山西中医》2010,26(5):31-31,58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上蒙型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将65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以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32例,有效率为91.43%,平均病程为(7.76±2.79)天;对照组有效27例,有效率为90.00%,平均病程为(10.55±3.24)天。治疗组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比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手法复位结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内耳良性位置性眩晕,能明显缩短病程,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对52例BPPV患者施行Dixt-Hallpike试验及仰卧侧头位试验,按BPPV的不同类型分别采用Epley耳石复位法和Lempert翻滚法进行治疗。结果 52例BPPV中有35例属于后半规管性BPPV(PC-BPPV),12例为水平半规管性BPPV(HC-BPPV),5例为混合型。经1次复位治疗后3,1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有效率60%,8例经2次治疗有效,9例经3~7次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2%。结论手法复位治疗BPPV患者非常有效,能有效地缩短病程;其治疗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17.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症,是一种在头位改变时以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本文将BPPV的病因及分类复位手法等进行阐述,从现有的进行统计并从蒙医方面将其病因机制进行分析,为将对蒙医临床上对耳石性眩晕症治疗加复位病例进行统计,为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治疗后,仍有一定比例患者症状无好转,或数天后再次发作,复发性BPPV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从中西医两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对复发性BPPV的诊断、可能的发病机制、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方法,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分型论治和特色治疗等方面,予以系统论述,旨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降低BPPV的复发率。认为通过综合分析患者体质、临床表现,依据和运用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分型论治,作为手法复位后的辅助手段,采用个体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防治,在减轻眩晕症状,减少复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在临床诊断时必须予以排除.  相似文献   

20.
介绍伍大华教授运用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伍教授认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前庭疾病,然复位成功后约31%~61%的患者会出现残余头晕,西医学对此并无较好的治疗方案。BPPV以肝肾亏虚、肾精不足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其强调风痰瘀标实与脏腑失调本虚的基本病机,临证根据病情发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攻补兼施,自拟平眩定晕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