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血管痉挛患者,以随机均等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应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标准血流速度(VMCA)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用药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并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而在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依达拉奉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和可靠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GOS评分和血肿量、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GO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血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6、IL-8和TNF-α表达水平下降程度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肿量,改善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是否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多态有关.方法 选择3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8)、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脑血管痉挛组(n=96)和动脉瘤性或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未发生腩血管痉挛组(n=195).病例组194例和对照组195例中的100例的亲代也被检查且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一种基于家族的研究设计以便检验相关性.结果 检查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因的4种多态,在病例对照比较中有两种多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有关:在启动子的-786位点上一个T变成C的替换和在内含子4内的a缺失或b的插入.对于前者,C等位基因纯合体比另外两种基因型诱发脑血管痉挛的风险更高(优势比2.8,95%CI:1.4 to 5.6).对于后者的多态,携带a缺失的个体比不携带的个体患病风险更高(优势比2.3,95%CI:1.3 to 4.0).两种多态作为单倍型一起以家系为基础的研究采用传递不平衡分析进行分析.C或者a缺失单倍型从杂合体亲代传递到成为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且脑血管痉挛比期望的频率更高(P=0.005).结论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DNA序列的差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硫酸镁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搜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3年1月,纳入研究为硫酸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进行资料提取.采用Jadad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RCT,合计67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硫酸镁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OR=0.88,95%CI0.63~1.25,P>0.05),也未能显著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性死亡率(OR=0.77,95%CI 0.47~1.25,P>0.05).结论: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签法从2013年2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VS(收缩峰流速),观察组较对照组慢,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以及CVS发生率,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再出血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效果确切,能显著改善患者脑血管内各血管流速,降低病死率和再出血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方法将同是基底池部位的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出血原因分为外伤组及动脉瘤组,对比其CT的Fisher分级、入院GCS评分及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结果两组出血部位一致,出血量相似,但是血管痉挛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比,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表明二者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对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原发病因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可再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 3年5月至201 5年4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术后行腰穿刺引流,观察组术后实施腰大池持续引流,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记录其治疗前后脑血流速度(V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格拉斯哥评分(G0S),并观察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1.82%明显高于对照组61.36%(P<0.05);观察组治疗后Vm (129.35±1.74) cm/s、VAS评分(3.26±1.29)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G0S评分(4.39±0.14)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9.09%、15.91%)较对照组(27.27%、36.36%)低(P<0.05).结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效果优于腰椎穿刺引流,同时可有效防治脑积水等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开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渝  熊小平 《吉林医学》2013,(8):1478-1479
目的: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 h内,给予硫酸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均持续2周。结果:治疗组患者CV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用药后未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而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结论:硫酸镁是一种有效性高抗脑血管痉挛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0):40-42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接受法舒地尔治疗的价值。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100例,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1月20日~2016年1月20日,根据其治疗药物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则接受法舒地尔治疗,对比两组经相关药物治疗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SAH后CVS患者总有效率(8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两组治疗后的脑血流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其中实验组脑血流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较小(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接受法舒地尔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安全有效,可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剑  丁良儒  魏蕾 《吉林医学》2008,29(15):1256-1257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均先行常规治疗,对照组26例再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0例再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以疗效标准判断疗效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得分。结果:治疗组通过盐酸法舒地尔治疗后,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出血痉挛有积极疗效,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是一种有效性高的新型抗腻血管痉挛药物。  相似文献   

12.
龙凤强 《广州医药》2007,38(5):71-73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58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能有效降低内皮素-1水平,减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防治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内皮素-1可能是其发挥作用过程中的某一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0例进行临床观察,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常规结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连续2周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尼莫地平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CT灌注成像的表现。方法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例分为症状性血管痉挛组和非血管痉挛组各8例,在出血后第1、7、12d行多排CT灌注成像,测量目的区域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两组之间参数相互比较。结果症状性血管痉挛组患者在发病后1、7d MTT值延长,和非痉挛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CBF参数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T时间延长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的一个预测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以9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尼莫地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对病情改善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07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07例均在出血后早期(72 h内)行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均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扩血管、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治疗。结果共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53例,37例恢复良好,13例中重度残疾,3例死亡。104例患者随访3个月未发现再出血。结论尽早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术后给予尼莫地平持续泵入、脑脊液引流、3-H疗法等是治疗和预防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对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资料回顾,30例行护理干预治疗,另外30例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结果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较未干预者恢复良好。结论对sICAM-1进行动态监测,可以较好地指导医护人员对脑血管痉挛进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激酶基底池灌注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otomatic vasospasm)发生的预防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期手术的4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术中基底池置引流管,术后灌注尿激酶,并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与25例仅行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随访6个月后总体预后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尿激酶基底池灌注联合腰大池持续引流可较好地预防SAH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6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鞘内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加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置腰大池引流管并脑池内注射尿激酶治疗,通过观察病情变化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 实验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主要症状及体征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5/26)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24,P<0.05).结论 早期鞘内注射尿激酶并持续外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效果良好,且术后脑积水的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性措施。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急性期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8例。均分两组,对照组术后进行间断腰椎穿刺,观察组术后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定期测定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了解其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的关系与临床效果。结果:发病后的7d与14d,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脑积水病发例数并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并发亚急性与慢性脑积水的概率要高于观察组,即对照组病发脑积水例数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患者发病14d的时候,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溶血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未并发脑积水的动脉瘤性患者,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产生,应早期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该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脊液溶血磷脂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