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透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运用研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后,其中运动障碍偏瘫发生率最高,中风偏瘫病人出现肢体痉挛是恢复的过程之一,而痉挛性偏瘫是关系到恢复程度的核心问题,到痉挛期后,肌张力的进一步增高限制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如何有效抑制痉挛、诱发部分分离运动,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关键。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病人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病康复的重点和难点,中医针灸在缓解痉挛、促进自主运动的出现方面已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基于临床实践和科研思考,现将透穴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方法运用研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志英  王秋云 《河北中医》2009,31(9):1361-1362
随着中风病的日益增多,中风后偏瘫的针灸科门诊量亦日益增多,其中痉挛期最多见,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2004-10—2007-10,我们应用按期分经电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期55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风后肢体痉挛严重影响了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痛苦和负担。针灸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痉挛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用显著。笔者对近年针灸在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肢体位早期介入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患者按入院顺序分康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康复组采用床上良肢体位摆放。对照采用功能位摆放,4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组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早期全程行良肢体位摆放,能减少偏瘫肢体并发症状的发生,减少肢体的痉挛和挛缩,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后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受到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使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早期抗痉挛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中非常重要.笔者现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风后偏瘫是高级中枢丧失其对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取而代之的是低位中枢控制下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针对偏瘫的恢复过程,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理论[1],即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的恢复经历了弛缓(无反射),轻度痉挛、出现联合反应,痉挛加剧、可随意引起协同动作,痉挛减弱、出现分离性运动,自主性运动,运动接近正常的6各阶段.此理论符合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自然病理演变过程及其恢复的规律,但此理论是中枢性瘫痪恢复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病人的完整经历.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临床上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特点的疾病,痉挛性偏瘫为脑卒中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其出现代表肢体肌力的恢复,若停留在此阶段,会影响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甚至导致肢体挛缩,功能完全丧失。针刺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中风偏瘫的重要方法,但研究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文献报道较少。笔者根据近10年来文献,现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及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5,(10):1344-1345
目的:观察中药热敷在中风病恢复期患者肢体痉挛方面的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以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敷治疗。采用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状态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经治疗后偏瘫侧肢体痉挛改良Ashorth量表、综合痉挛量表、痉挛频率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热敷能改善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偏瘫痉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痉挛期肢体的功能恢复较慢,致残率高。因此规范的康复训练对提高疗效,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提高了极大的帮助。然而推拿治疗与现代康复训练的有效结合,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肢体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方法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西医康复理疗等综合康复方法治疗.观察2组患者患侧肢体痉挛消失,肢体功能恢复,肌力恢复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改善状况、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较常规西医康复理疗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阴阳两虚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为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提供新思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予中风回春丸,治疗组予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均治疗8 周.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证候改善程度、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芍药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阴阳两虚证有较好临床疗效,可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张力,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铭  王海萍  余曙光 《针灸临床杂志》2005,21(7):54-55,i001
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亦是中风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环节.综合近10年来针灸在治疗本病中的运用情况,发现针灸及其综合疗法对本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并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研究方法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康复的分期针刺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即现代医学所称的脑血管意外,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特点。尽管目前患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存活的患者中仍因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存在而致残,尤其是中风病所致的偏侧肢体瘫痪。据统计,发病后1星期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3%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1]。因此,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中风偏瘫的恢复过程与中医学的认识目前研究表明中风偏瘫是运动系统失去了其高位中枢的调控,使原始的、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的释放…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特别是中风病所致的偏侧肢体瘫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发病后1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对其证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肢体肌肉痉挛常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是阻碍其肢体功能恢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解除痉挛,尽快帮助患者度过痉挛期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近年来,笔者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状态患者肌电图H/Mmax的变化,初步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调控脊髓运动神经元活性、抑制肌紧张和肢体痉挛作用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18.
佟飞  刘冰  陈雅民 《河北中医》2012,34(12):1878-1880
偏瘫痉挛状态又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因其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而得名,严重妨碍了患肢自主运动功能的恢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是中风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已成为中风康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因此,加强预防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偏瘫痉挛的防治应贯穿于整个中风的治疗中,中风早期的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调和阴阳经刺法,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痉挛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痉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和阴阳经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有良好效果,能较快改善肢体痉挛偏瘫状态,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风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指标进行临床观察,回顾性分析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42例中风病患者,调查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候、合并症,并收集患者入院后的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同时对患者进行肌力评定、NIHSS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根据入院后至3周内是否出现偏瘫侧肢体肿胀分为偏瘫肢体肿胀组和非肿胀组,所有数据均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142例患者中,脱落5例(3.52%),余下137例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80例发生了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率为58.3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力(B=-0.294,OR=0.745,P=0.048)、FMA评分(B=-1.146,OR=0.318,P=0.007)及血瘀证(B=1.148,OR=3.151,P=0.004)是中风后偏瘫肢体肿胀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较差的肌力水平或运动功能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提示对于中风病的患者,应注意早期提高患者的肌力水平及运动功能。血瘀证患者容易并发偏瘫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