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谈对中医阴阳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灿  王宇飞 《光明中医》2009,24(4):726-727
阴阳学说是贯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它是一类科学,一类哲学,一类文化,阴阳学说可以说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要谈对阴阳的认识,那就需要知道阴阳的本义是什么.首先看古代文献对"阳"的含义的阐释:<玉篇>:"营天功名万物谓之阳"、"变也"、"清也".<说文>:"高明也".<传>:"阳日也"、"阳明也".<康熙字典>:"又水北也".<释名>:"丘高日阳"、"阳扬也,气在外发扬也".再看"阴"的含义:<说文>:"黯也"、"水之南也"、"山之北也".<玉篇>:"幽无形深难测谓之阴"、"影也"、"默也".<释名>:"阴荫也,气在内奥荫也."  相似文献   

2.
胥荣东  张永旺 《中国针灸》2005,25(8):598-598
"穴位"一词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有诸多称谓,如<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节""会""骨空""气穴""气府",<甲乙经>称作"空穴",<圣惠方>谓之"穴道",<铜人>称之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穴位".但不论如何称谓,其语义均含有三维空间的概念,但在目前的英译书籍中基本上都将其翻译为"point"或"acupoint".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句势、文义、前人的校释与新见文献资料,对<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句进行新校另释,认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本当作"夫上古圣人之教,下皆(为心)之".  相似文献   

4.
1中医对痔的认识 1.1病名溯源:我国对痔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公元前21~11世纪),当时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痔病"的记载.而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的<山海经>中,最早明确地提出了"痔"的病名,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有:"合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山海经·南山经>中说:"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食之不肿,可以已痔."在<庄子·例御寇>中也有记载:"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  相似文献   

5.
"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首见于<针灸大成>,是临床常用的对穴之一[1].四关穴的应用由来已久,在古典医籍中就有不少记载,如<标幽赋>中写到:"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席弘赋>载:"手连肩背痛难忍,合谷进针要太冲."<杂病穴位歌>载:"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初步提出四关穴的配伍原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  相似文献   

8.
宋晓玲 《光明中医》2007,22(3):33-34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治疗多种因"血瘀"引起的疾病."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产物,也是作用于机体引起多种病变的致病因素.<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相似文献   

9.
好端端一个人生了病,那就是"人"与"病"两者.而中医却无中生有,偏偏掐出一个多余、疣赘第3者的"证",真是无事生非,自找麻烦,多此一举.其实中医的"证",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臆测想象得之的.世间事物一失正常运转时,就是"病",而必有"证"比"病"还领先出现.且看北宋·苏老泉(1009-1066年)文章<辨奸论>中的"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即可作证.这里也有三者鼎立,气候环境等于"人",一也;月晕、础润等于"证"二也;风、雨等于"病"三也.又如<左传·庄公十九年>的"妖由人兴".妖是"病","人兴"是"证".人兴现代语为人为的,没有"人为"的决不有"妖"的出现.那么进一步言,你要治妖的着手,就要找到作出"人为"的人去处理它.你不处理这个造祸者的"人为",永远也无法消灭这个"妖".  相似文献   

10.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日:"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诸因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耗,其病位主要在五脏.所以<证治汇补>云:"虚者,血气之空虚也;损者,脏腑之损坏也."因此,补益为治疗虚劳的基本大法,所谓"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然而<黄帝内经>通贯天道、地道、人道,并包容自然、社会与生命之道,实为代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明之鸿篇巨制.孔安国序<尚书>以"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大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黄帝内经>无疑为三坟之雄文.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浅析食亦     
导师张琪教授擅长治疗疑难杂症,随同出诊受益非浅,体会甚深,现举一食亦病,以供参考.食亦谓病人能食易饥而瘦,首见于<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简明中医辞典>:"食逪古病名……又称食亦.  相似文献   

14.
浅论"迟脉不可概之为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脉多指节律规则,但跳动缓慢,一息三至(不足四至),相当60次/min以下,如<脉经>说:"呼吸三至,来去极迟".现代医学的窦性心动过缓,可现迟脉.对此脉主病如<四诊抉微>所指:"迟脉属脏主寒……为其常也".人们已熟知,迟而无力为虚寒,迟而有力为实寒,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这是对迟脉的一般规律性认识,除此以外其他因素也能导致血行缓慢出现迟脉,须当详细辨认.  相似文献   

15.
"痱"病出自<内经>:"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内经词典>解释:"痱,病名.症见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中医大辞典>:"痱,义同废.是一种中风后遗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肢体瘫痪,身无痛,或有意识障碍.以手足痿废而不收引,故名".  相似文献   

16.
"神"、"圣"、"工"、"巧"语出<难经@六十一难>其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此将医者掌握四诊技术划分为神、圣、工、巧四个高低层次,历代医贤对此似无歧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两千余年来,求索、创新之论不绝于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强调的是依今本<黄帝内经>为基础,讲继承与发展.近数十年来,每当涉足这个问题的时候,继存重于发展的倾向就抬头了,甚至达到<内经>理论神圣不可动摇的程度.从中医理论演绎的长河验之,"泥古"观念只是某些人的看法.通过对<五十二病方>、<足臂经脉>、<阴阳经脉>、<武威汉代医简>、<仓公诊籍>等为代表的汉前医籍分析,它们都保留了中医学的本来面目.两汉时期的<难经>依<黄帝内经>为据分类解释医理,条理较<内经>更为清晰.一部<伤寒杂病论>,源于对"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继承与发展.<伤寒杂病论>直至<类经>,无不与<黄帝内经>一脉相传,又无不从各自的主题出发阐索原由,补入新知,将中医理论探讨得更为合理.历史上的诸多著述对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处理得较为适当.魏晋时期,虽有玄学对中医理论产生严重干扰,但后世医家对临床经验的总结,新的医理的创立都十分慎重.如吴又可在温疫病因的审视中创"戾气说",认为"戾气"是一种可以致病的"物质",是"邪从口鼻而入",戾气"有天受,有传染",这种病可"延门合户,众人相同".  相似文献   

18.
崩漏证在中医文献中早有论述.崩始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阴虚阳搏谓之崩",漏始见于<金匮>第22篇:"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崩与漏并论,始见于<巢氏病源>:"妇女月水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崩漏常统称一病,正如<济生方>所云:"崩漏本乎一证,轻者谓之漏下,甚者谓之崩中."言崩漏常以月水非时而下论,或言经崩、经漏.崩漏也并非皆不在经期而发,故妇女不规则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或大量出血与淋漓下血交替出现统称为崩漏.崩漏在病势发展中可以相互转化,两者虽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其病理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1 "万病一元论"-太极命门理论初探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经文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阴阳.把"阴阳"二字提高到"天地之道"的层次,说阴阳是"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杀生之本始,神明之府".紧接着又说:"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说:阴阳就是病的根本.就是致病的最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内经>称为"消瘅".<素问@奇病论>指出其治疗"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王冰注曰:"兰草味辛热平,利水道,辟不详除陈久甘肥不化之气者,以辛能发散故也";马莳云:"治之者以兰草除其陈郁之气,则辛能发散,病愈矣."张志聪则说:"治之以兰者,盖味有所积,以臭行之,从其类而治之也."<灵枢@师传篇>有言:"中热消瘅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故而喻嘉言言<内经>有其论,无其治,张从中曰:"<内经>治渴以兰除其陈气,亦辛平之剂也."<景岳全书>中亦有载:"以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处升而渴止,此说亦可酌用."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说:"兰草一两用水之盏,煎一盏半,温服无时."<内经>"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提出,对后世糖尿病的治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