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74年起,丹麦、瑞典、挪威三国成立蕈样肉芽肿(MF)联合研究组,使用统一的诊断和治疗标准,以评价该病不同时期对各种疗法的治疗效果.以下报道1974~1977三年的治疗结果.分期:本组采用改进的Van Scott和Kalmanson分期法.第一期:组织病理学上不能确诊为MF的临床类型.第二期:组织学  相似文献   

2.
作者报道用氮芥治疗一例蕈样肉芽肿。男性,63岁,病期5年,皮肤损害广泛。二侧腹股沟淋巴结和颈后淋巴结肿大非常明显。无内脏转移。皮肤和淋巴结活检均证实此病诊断。治疗方案: 第一阶段:氮芥10毫克,加蒸馏水60毫升,每日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17例经组织病理证实而没有任何淋巴结和内脏波及的蕈样肉芽肿病人进行研究。其中7例是Ⅰ期具有红色斑块性损害;8例是Ⅱ期具有浸润斑块性损害;2例病人是蕈样肉芽肿Ⅲ期,除浸润性斑块之外还有肿瘤损害。予以PUVA治疗。首次照射剂量1.5~4.0焦耳/平方厘米,后逐渐增加到10.0焦耳/平方厘米,每周治疗4次。全部Ⅰ、Ⅱ期的15个病人以及1例Ⅲ期病人皮损获得了完全消退。另1例Ⅲ期病人的肿瘤数目和体积均减少,但未完全消失。患者在痊愈后停止治疗,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4.
12年来作者对33例早期(斑块期)蕈样肉芽肿用氮芥局部外用治疗。其中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岁,病程0.5~11年。最初。使用10~40mg的氮芥,近6年来,改为20mg氮芥溶于40ml水中,外用于全身皮损,每天涂药一次,共2周。未受累的面部皮肤、头皮、间擦部位不用药。以后进行维持治疗,为每2周给药一次,或每月给药1~2次。治疗均由备有防护措施的护士操作。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定期复查。复发病例可按上法重复给药。对有  相似文献   

5.
(一)现时对于蕈样肉芽肿治疗的原则是:在肿瘤前期(即Ⅰ期湿疹样、鳞屑性红斑等的多型初期发疹期和Ⅱ期扁平隆起浸润性红斑的扁平浸润期)应尽可能施以姑息疗法以求控制,而在Ⅲ期肿瘤期特别当皮肤以外其他内脏也受到侵袭时则应施行象对恶性淋巴瘤那样的强力的全身疗法。为了控制Ⅰ和Ⅱ期患者的皮疹,又不损害患者的健康,在皮肤科局部疗法占很大的比重。当然,局部疗法对于蕈样肉芽肿的全期都是必要的,而在占蕈样肉芽肿病期最长时间的Ⅰ和Ⅱ期则局部疗法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蕈样肉芽肿     
作者报告17例蕈样肉芽肿,占本科皮肤病患者总数的0.07%,是比较稀少的疾患。发病年龄分布于36~76岁之间,好发于40~69岁之间,特别是50~59岁年龄组最多,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性别为男13例,女4例,男:女为3:1。本病按其临床经过可分成古典型、红皮病型、暴发型三型,其中以古典型为代表,也最多见。本文全部为古典型。古典型有三期:1.红斑期或湿疹期,又称初期多形发疹期。2.扁平浸润期或苔癣样浸润期。第1、2期总称肉芽肿前期,也有仅第1期称肉芽肿前期,作者按后者划分处理。3.肉芽肿期或肿瘤形成期。本文17例中未见到第1期,扁平浸润期3例,从扁平浸润期  相似文献   

7.
蕈样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全身红斑、斑块,伴瘙痒7年,加重3个月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髋及胸部出现许多红斑,伴剧烈瘙痒,以夜间为甚.皮损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予以中药口服及糖皮质激素外用,皮损可部分缓解,但不能完全消退.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皮损突然增大、增多,泛发全身,自觉剧烈瘙痒,遂就诊于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无发热,精神及食欲好,两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2年前因胃溃疡在外院行胃大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1病例资料 例1,男,72岁,因躯干和四肢出现淡红色或淡灰白色斑片3年,于1994年8月10日就诊就于我科。1991年初患者躯干和四肢陆续出现淡红色或淡灰白色斑片,表面有少量鳞屑,不痒。既往体健,无外伤和传染病史。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7岁.皮肤出现红斑4年,结节半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轻度萎缩,Pautrier微脓肿形成,真皮大片状单一核细胞和组织细胞为主浸润,呈肉芽肿样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LCA(+),CD2(+),CD3(+),CD4(+),CD8部分阳性,CD45Ro(+),CD68部分阳性,CD20(-).诊断为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0.
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是蕈样肉芽肿的一种罕见的组织学变异。复习文献闹述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染色、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与预后。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1岁。因全身起红斑、丘疹、结节6年,左侧眉毛脱落2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部分淋巴细胞核有异形。免疫组化染色示:淋巴细胞CD3、CD5、CD4阳性,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表现,诊断为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2.
报告1例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49岁。因躯干及四肢红斑、斑块1.5年,间断发热半个月就诊。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萎缩变薄,真皮内片状密集分布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部分淋巴细胞核异形,真皮内可见肉芽肿病变。免疫组化:淋巴细胞CD3、CD4、CD5阳性,CD8散在阳性,组织细胞CD68阳性,T细胞样受体(TCR)基因克隆重排:TCRγ重排+。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 Dr.Vonderheid 治疗 MF 的各种方法及经验。对典型的斑片期或斑块早期患者基本采用氮芥外涂;如果刺激反应过重,可采用卡氮芥或口服 MOP 加照 UVA;对局限于皮肤晚期的 MF,应先选用电子束去除厚斑块,再以氮芥外搽;对 Szaéry 综合征患者,主张使用体外光置换疗法;对进展较快并有内脏损害者,则提倡使用自体骨髓移植法。文章强调对 MF 应力争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以提高其治愈率、延长缓解期。  相似文献   

14.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国际联合会按TNM(肿瘤、淋巴结、转移)将ME分期,甲.期是指临床Ⅰ A、Ⅰ B、ⅡA期(T1/T2)[1],早期MF通常进展缓慢,呈良性表现,可以选择多种治疗方案.早期治疗的原则是阻止疾病发展,一旦疾病局限于皮肤,便可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非抗癌药治疗蕈样肉芽肿时念成,汤庆荣,胡本超,兰广平(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皮肤科274300)蕈样肉芽肿(MF)是原发于皮肤的一种低恶性程度的T细胞淋巴瘤(CTCL)。病因不清,慢性经过,临床上分为红斑期、斑块期及肿瘤期三期。无特效疗法。红斑期一般给温...  相似文献   

16.
17.
蕈样肉芽肿(MF)侵犯中枢神经系统(CNS),极为少见且诊断、治疗困难.本文报导1例治疗成功.患者男性,58岁.3年前出现皮肤损害,据临床特点和显微镜下有Pautrier氏小脓肿的典型皮肤改变而诊断为MF.无皮肤外损害.局部用氮芥治疗直至6个月前入院时.体检见脸、手、下肢和阴茎部位有较多的散在性斑块,两侧腹股沟淋巴腺肿大,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检查正常.血红蛋白13.4克,血小板182,000,白细胞7,100,中性  相似文献   

18.
蕈样肉芽肿是常见的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典型临床表现分为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治疗和预后与疾病分期有关,早期以局部治疗为主,如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氮芥、光疗法和放射疗法;晚期则以联合治疗为主,如联合干扰素、维A酸类、化疗药物等.治疗虽然可使蕈样肉芽肿患者得到缓解,但中位持续缓解时间一般较短,容易复发或进展.近年来,随着对蕈样肉芽肿发病机制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如新的外用制剂及剂型、单克隆抗体、免疫偶联物、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系统哨点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间质性蕈样肉芽肿。患者女,60岁。躯干、四肢红斑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左肩部、左胸部和上背部可见4处环形淡红斑,边缘略隆起,轻度浸润,中央皮肤萎缩,边界欠清。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血管周围及胶原纤维束间见弥漫性单一淋巴样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核深染,呈异形改变;部分细胞移入表皮。免疫组化检查:肿瘤细胞CD45RO、CD3、CD4阳性,CD20和CD79a阴性。基因重排:T细胞抗原受体(TCR)-γ单克隆性重排。诊断:间质性蕈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儿童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患儿男,14岁.自6岁起头皮开始出现脓疱,并逐渐脱发,形成浸润性红斑,近年来耳前及左胸部亦出现类似红斑.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见典型的表皮内Pautrier微脓肿、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及真皮内肉芽肿改变.高倍镜下可见异形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3、CD45RO阳性.诊断:肉芽肿性蕈样肉芽肿.推荐外用糖皮质激素,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维A酸及α-干扰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