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对策。方法根据工程设计报告.现场考察工程涉及区域有关情况.收集血吸虫病防治历史资料.开展螺情和病情现况调查.综合分析工程项目对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措施。结果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可以在局部地区消灭钉螺.但也存在着钉螺孳生、扩散及加重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工程在建役和运行期间应采取防止因工程建设造成钉螺扩散和加重血吸虫病传播措施.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结论芜申运河(马宣段)航道整治工程存在造成钉螺扩散和加重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作用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血防工程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工程特别是血吸虫病疫区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工程区及其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些生态环境变化有利于控制或消除血吸虫病,而有些生态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因此,需对水利血防工程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卫生部门应积极开展大型水利建设项目的卫生学评价,并针对工程可能存在钉螺扩散的风险,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意见。在工程建设中,只要落实水利血防工程措施就可降低或消除钉螺扩散的潜在风险,实现水利、血防等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在围绕防止钉螺扩散研究方面,钉螺水力学新技术成果已编入水利行业水利血防指导性技术文件。目前,水利血防工作正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造成的风险,提出工程建设中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干预措施。方法搜集工程建设相关资料,调查工程区3个县(市、区)近年血吸虫病疫情,并在工程取水口现场开展漂浮物观测实验与船只携带钉螺现场调查。结果在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区存在引水、输水、供水及航运等引起钉螺扩散的4大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了渠道硬化、增设沉螺池和拦漂网或筛孔墙、规范有螺区的取土处理、以及加强工程区监测等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结论虽然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存在可能引起或增加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但只要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对血吸虫病的传播、控制和消除具有重要影响。浙江省已于2016年通过了国家“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的联合考核,但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残存钉螺,且分布环境极为复杂。如何通过因地制宜地开展有螺环境综合改造等科学防治,长效控制钉螺的孳生和扩散,减少血吸虫病传播与流行的潜在风险,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是血吸虫病防治地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浙江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情况,并就血吸虫病流行区结合“五水共治”总体规划落实重点有螺环境综合治理,改变钉螺孳生环境,确保全省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巩固防治成果等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合溪水库主要水系钉螺分布与扩散情况, 评价合溪水库血防工程控制钉螺的效果。方法 方法 采用草 帘诱螺法在合溪水库主要水系不同区域水体诱捕钉螺, 在水库网捞法打捞漂浮物查找钉螺, 分析合溪水库主要水系水体 螺情变化情况。结果 结果 投放草帘1 800条, 在南溪源头诱获37只钉螺, 其余区域未诱获钉螺。水库库区打捞漂浮物 5 870 kg, 未发现钉螺。结论 结论 合溪水库血防项目有效阻止了钉螺扩散, 但上游仍有钉螺孳生, 需加强水库区域的钉螺监 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前后,国内学者围绕工程建设是否会导致钉螺和血吸虫病传播北移扩散、钉螺在北方能否生存繁殖、北移并存活的钉螺能否传播血吸虫病,以及气候影响等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主要在东线工程江苏段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相关区域。研究表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泵站抽引调水的方式及输水河道生态条件不会造成钉螺北移扩散和血吸虫病向北方传播,东线工程及中线引江济汉工程通水前后监测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蔓延扩散迹象。持续开展南水北调工程相关区域钉螺监测可为后续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建设实施可能会引 起生态环境变化。 本文对南水北调工程以及沿线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概述,重点从钉螺扩散、孳 生等方面对南水北调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研究表明,工程引起某些生 态环境变化可能会导致钉螺随调水北移,血吸虫病流行范围向北方扩散蔓延。 因此,在工程建设实施过程 中,要做好钉螺控制、疫情监测、健康教育、环境改造等血防工作,才能降低或消除南水北调工程引起血吸虫 病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6年洪涝灾害对武汉市血吸虫病流行的影响,总结当地血防机构采取的一系列相关措施和取得的效果。方法对比2016年武汉市洪涝灾害前后血吸虫病病情、螺情,分析血吸虫病流行指标及钉螺扩散情况。结果本次特大洪涝灾害未造成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反弹与当年钉螺分布扩散。结论洪涝灾害发生前、中、后期以及灾后各个阶段及时采取各项预防控制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洪涝灾害对钉螺孳生、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不利影响,对于确保按期实现血吸虫病阻断和消除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北纬31°25’~31°43’、东经117°16’~117°51'之间,是我国5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湖边地区历史上从未有过血吸虫病流行的报道,多次现场调查也未曾发现湖区有钉螺孳生或有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1]."引江济淮"工程是将长江水经巢湖引入淮河的一项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有研究表明,该工程建成后,存在引起钉螺和血吸虫病向巢湖扩散蔓延的风险,巢湖湖边地区有可能成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2].为做好巢湖湖边地区血吸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防止因"引江济淮"工程建设造成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传播,根据《2008~2012年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方案》,2010年在巢湖湖边地区开展了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影响的调查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16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与扩散的可能性,提出防止血吸虫病传播扩散的防范措施。方法 收集有关南水北调工程进展和影响血吸虫病传播扩散的主要因素资料,座谈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防范设想。结果 新建工程对原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扩散问题,主要出现在江苏段工程中的苏中里下河地区、引江济淮工程的安徽巢湖地区、引江济汉工程的湖北四湖地区。而对南水北调能否引起钉螺北移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钉螺有可能向洪泽湖、巢湖周围地区扩散。结论 东线工程中,如能结合血防工程,所产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不可估量。否则,极有可能造成已控制地区重新出现血吸虫病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碱性调宁蛋白样蛋白P14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jP14)对小鼠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无内毒素pcDNA3.1 (+)-SjP14及纳米微球DNA疫苗,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pcDNA3.1(+)-Sj P14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目的 评价合溪水库血防工程对钉螺控制的效果。方法 方法 在水库库尾区、 消落带、 上游集雨区、 坝址及下游等, 分别实施水渠硬化工程+主要水系拓宽+溢流坝工程、 填高复垦+库岸硬化护坡工程、 环境改造灭螺工程和综合治理。监测 水库血防工程建设前后螺情消长情况, 分析该工程对合溪水库不同区域的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结果 水库建成蓄水并采取血 防工程措施后, 库底区、 坝址区域、 库区消落带、 库尾区及坝址下游等地原有钉螺全部消除, 已连续3年监测未发现钉螺; 上 游集雨区钉螺密度由2009年的0.620 4只/0.1 m2 降至2013年的0.113 2只/0.1 m2 , 但钉螺面积下降不明显。结论 结论 合溪水 库血防工程有效地防止了上游集雨区钉螺向库区扩散, 控制钉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在库区湖北段能否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性,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场调查、类比实验和生态实验的方法。结果表明,三峡建坝后生态环境的改变将有可能改变由于山高坡陡的地形地貌而产生的泥沙难以淤积,土壤干燥等不利于钉螺孳生的因素,更有利于钉螺生长。水运条件的改善,将促进物资交流,有利于钉螺的输入。因而,三峡建坝将有可能增加库区湖北段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合溪水库兴建后流域内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方法2012-2015年选择合溪水库北涧入口处煤山镇 新源村作为监测点,按照《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方法,对监测点内人畜血吸虫病病情和螺情开展监测。结 果2012-2015 年监测点内累计调查167 个环境,面积21.68 hm2,查到有螺条块2 个,面积0.1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12%,活螺密度为0.019 2只/0.1 m2,解剖钉螺374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监测本地居民970人,流动人群8 748 人,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人;监测黄牛3 085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病牛。结论合溪水库流域血吸虫病疫情稳定,内源 性血吸虫病传染源已消除;应加强输入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加大合溪水库流域螺情监测和环境改造力度,有效压缩钉 螺面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分析三峡建坝后库区上游的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情变化及其对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的传播影 响。 方法 方法 收集分析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疫情年报、 2001-2012年血吸虫病监测点资料、 2001年四川省血吸虫 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数据及三峡相关课题研究数据等文献资料, 调查人群、 家畜和钉螺的情况。选择距离库区最近的简 阳市五指乡前进村开展钉螺现场调查。结果 结果 2000-2012年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呈持续下降态势, 全省于2008 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截止2012年, 65.07%的流行县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当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为2 415.80 hm2 , 比2000年减少了60.64%, 自2006年起未查见感染性钉螺。在简阳市五指乡前进村查螺246框, 调查面积17.14 hm2 , 未查见钉螺。结论 结论 三峡建坝后, 四川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范围和有螺面积已明显缩小, 上游流行区疫情向库区扩散的可 能性极小。  相似文献   

16.
Zheng J  Gu XG  Xu YL  Ge JH  Yang XX  He CH  Tang C  Cai KP  Jiang QW  Liang YS  Wang TP  Xu XJ  Zhong JH  Yuan HC  Zhou XN 《Acta tropica》2002,82(2):147-15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environment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predictive data on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dam construction provided by the Yangtze River Committee on Water Conservancy, corresponding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changes of water level and sediment on Oncomelania hupensis, the intermediate host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field surveys and ecologically intimated experiments were done. The prevalence statu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ransmis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epidemiology, medical geography and public health. RESULTS: Positive impact on control of schistosomiasis is that floods in the Yangtze River will occur less and will decrease the dispersal of snails and the chances of infection for humans and animals as well. Snail habitats' beach will be reduced in the flushed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xploitation of beach and elimination of snails will benefit from the beach's uplift in flushed area. The floods ahead of time in autumn will interfe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nails. Negative impact is that the flushed beaches and migratory settlements at certain altitude may become snail habitats. So the reservoir area will be a potential transmission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due to dispersal of infectious resources and Oncomelania snails. The uprising of the water body level may cause the expending of the snail habitats in some places of Jianghan plain during the transition of spring to summ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mbankments of the Dongting Lake will be put off by its delayed flush, which causes the beach in a situation of growing reed-grass or grass for a long time that benefits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snails. The chances for schistosome infection to humans and animals will be on the increase, because the water regression occurs ahead of time in the Dongting Lake beach in autumn. The distribution of snails will not be affected by the changes of water level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fter the dam is built, but the flushed section in Anhui in the recent 80 years are suitable for the snails' development.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e to dam construction will not obvious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nail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the Poyang Lake area. CONCLU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ge dam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hree Gorge Reservoir on the Yangtze River may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 on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Great effort must be made to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to avoid or, at least, to decrease S. japonicum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