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150例神经原膀胱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前、中、后三个阶段,严格把握尿动力学检查指征,做好患儿及仪器准备、信号控制、数据质量判断及分析等.结果检查准确率100%.其中无反射型膀胱69例,高反射型膀胱56例,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神经原膀胱;余25例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拟诊为遗尿.提示规范的技术控制可使儿童神经原膀胱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更客观、准确,为临床诊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女性下尿路症状的尿动力学分析(附283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以下尿路症状为主诉的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89岁,临床表现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以排尿症状为主者86例,以储尿症状为主者197例。不稳定膀胱57例,感觉性尿急30例。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32例,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26例。逼尿肌反射亢进7例。逼尿肌收缩力低下26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例。下尿路梗阻30例,其中膀胱颈梗阻6例,尿道远端狭窄11例,非神经原件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13例。压力性尿失禁68例,其中Ⅰ型19例,Ⅱ型12例。Ⅲ型14例,Ⅱ/Ⅲ型23例;TF常40例。结论 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评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障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糖尿病患者42例,年龄38~78岁,男24例,女18例。糖尿病发病1个月一25年。结果42例患者完成尿动力学全项检查41例,尿动力学表现异常者38例(93%),尿动力学表现正常3例(7%);膀胱逼尿肌收缩减低14例(34%);膀胱逼尿肌反射消失10例(24%);膀胱出口梗阻13例(32%,13/4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例。结论伴有LUTS的糖尿病患者膀胱功能异常发生率高,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逼尿肌功能,对合并糖尿病的LUTS患者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患者行膀胱尿道手术前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老年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老年女性患者的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女性患者.年龄60~89岁,临床表现为排尿费力,采用尿动力学方法检查尿流率、同步膀胱压力容积流率及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同步透视下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占27.3%.逼尿肌收缩力低下占34.1%,膀胱颈梗阻为4.5%.尿道远端狭窄13.6%.不稳定膀胱6.8%,非神经原性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占4.5%,感觉性尿急2.3%,正常6.8%。结论: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膀胱的功能状况和膀胱出口梗阻的部位.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梨状腹综合征(PBS)患儿尿动力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报告2例男性PBS患儿(年龄分别为12岁和8岁)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结果 2例患儿均表现为下尿路梗阻,剩余尿增多,膀胱容量增大,尿道高压,其中1例表现不稳定膀胱。1例行膀胱颈口电切,尿路梗阻症状缓解。结论 PBS患儿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下尿路梗阻,剩余尿增多。对于梨状腹综合征患儿需及时行尿动力学检查,了解下尿路功能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膀胱颈口电切等方法解除梗阻,防止上尿路损害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对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效果的影响。方法对57例泌尿系疾病患儿行尿动力学检查前做好环境、仪器及患儿准备,检查中给予个性化心理支持,做好尿流率测定及膀胱压力容积测定等配合,检查后嘱患儿多饮水等。结果 57例患儿除2例后尿道瓣膜患儿插管不成功中断检查外,55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并获满意检查资料。结论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性结果,检查前后加强护理配合可保证检查顺利进行,提高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7.
女性排尿困难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的了解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影像尿动力学的临床意义及下尿路梗阻的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44例患者。结果神经原性膀胱占50%,其中逼尿肌反射低下39%,逼尿肌反射亢进为11%;下尿路梗阻占36%,其中尿道远端狭窄27%,原发膀胱颈梗阻9%;感觉性尿急3%;正常11%。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患者逼尿肌的功能状况,并能准确判断下尿路梗阻的解剖水平,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Zhang P  Wu ZJ  Y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7):1321-1324
目的 探讨影像尿动力检查在下尿路排尿障碍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3月对115例下尿路排尿障碍患者行影像尿动力检查,确定排尿障碍类型,分析各类疾病的影像尿动力特点.结果 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7例,男性25例,女性12例.其中逼尿肌无反射(DA)18例,膀胱过度活动(OAB)2例,低顺应性膀胱伴肾积水10例,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7例.非神经原性排尿障碍患者59例,男性34例,女性25例;其中膀胱出口梗阻40例,DA 15例,单纯OAB 4例.膀胱扩大术后复查患者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可控回肠膀胱术后男性患者1例.输尿管再植术后男性患者1例.影像尿动力检查显示膀胱尿道功能基本正常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结论 影像尿动力检查通过压力-流率曲线与实时影像结合分析,可为各类下尿路排尿障碍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9.
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7例腰椎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逼尿肌反射亢进、膀胱感觉过敏、逼尿肌反射减弱但膀胱容量缩小、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的患者先采用M受体阻滞剂或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待膀胱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低压储尿时再应用间歇导尿、留置导尿等方法在无膀胱内高压的条件下实现膀胱的完全排空;逼尿肌无反射和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选择间歇导尿。结果:27例患者中逼尿肌反射亢进2例,逼尿肌无反射18例,逼尿肌反射减弱7例;排尿期膀胱颈开放7例,部分开放12例,未开放8例;外括约肌痉挛24例,逼尿肌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3例:无膀胱输尿管返流22例,右侧膀胱输尿管返流1例,左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双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10例患者逼尿肌漏尿点压力超过40cmH2O。10例逼尿肌反射亢进或膀胱容量缩小的患者中7例采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3例M受体阻滞治疗无效改用肉毒毒素A膀胱壁注射治疗后膀胱容量均增加;逼尿肌无反射患者首选间歇导尿。结论:腰椎手术后发生排尿障碍的患者应行尿动力学检查,并以尿动力学结果为基础决定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神经原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神经原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儿尿动力学检查资料,依据肾积水分级标准分为3组:Ⅰ组19例(Grignon 1级)、Ⅱ组18例(Grignon 2~3级)、Ⅲ组17例(Grignon 4~5级).51例无合并上尿路扩张神经原性膀胱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上尿路扩张3组膀胱顺应性分别为(15.9±12.2)、(6.0±3.4)和(6.0±3.0)ml/cm H2O,显著低于对照组(27.9±19.7)ml/cm H2O;逼尿肌漏尿点压分别为(33±18)、(54±19)和(67±27)cm H2O,显著高于对照组(21±12)cm H2O;逼尿肌无收缩发生率分别为74%(14/19)、72%(13/18)和71%(12/17),显著高于对照组41%(2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Ⅱ和Ⅲ组膀胱顺应性显著低于Ⅰ组(P<0.05),逼尿肌漏尿点压显著高于Ⅰ组(P<0.05).存在逼尿肌主动收缩患儿中合并上尿路扩张最大逼尿肌收缩压(98±42)cm H2O,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81±41)cm H2O,A/G比值60±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7±19)cm H2O,(52±17)cm H2O,28±25,均为(P<0.05)].尿动力学危险分数与神经原性膀胱上尿路形态呈正相关(rs=0.561).结论 选择应用尿动力学参数可以有效预测神经原性膀胱患儿发生上尿路扩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性膀胱IPSS及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排尿异常与副尿肌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对44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影像或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及IPSS评价。将糖尿病性膀胱划分为逼尿肌受损型和感觉受损型。结果:17例糖尿病患者诊断为糖尿病性膀胱,27例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结果正常。糖尿病性膀胱患者与尿动力学检查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相比,尿流率中大多数参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主观症状评分梗阻指数显著性增高,但刺激症状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梗阻指数升高而刺激指数无显著性升高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尿动力学的特征性改变。尽管尿流率和IPSS评价不能特异性区分逼尿肌受损情况,但为进一步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腰骶椎管病变导致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 对 1989~ 1999年收治的 30例患者行尿动力学和腰骶椎管磁共振 (MRI)检查并手术治疗。 结果 发现脊髓栓系综合征 (TCS) 2 7例 (90 % ) ,其中合并腰骶脂肪瘤 15例 ,脊髓脊膜膨出 5例、错构瘤 1例、双脊髓畸形 1例、结构正常 5例。椎管内占位 3例。按病因手术治疗 ,术后平均随访 2 7.5个月 ,排尿恢复正常 9例、好转 18例 ,膀胱剩余尿恢复正常 5 /10例 ,好转 2 /10例。逼尿肌无反射好转4/7例 ,低顺行性膀胱好转 2 /8例。 结论 神经原性膀胱应作腰骶椎管检查 ,以便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功能下降后的尿动力学表现,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后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临床及检验证实的14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其表现特点。结果:①膀胱过度敏感:其中膀胱初始尿意、正常尿意及最大膀胱容量均明显低于正常;②逼尿肌过度活动:14例患者均表现为在充盈期出现不可抑制性收缩并产生排尿反射;③膀胱顺应性:14例患者中3例表现为下降,11例在产生排尿反射前未出现逼尿肌压力上升;④逼尿肌收缩功能:8例患者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减弱,4例正常,2例逼尿肌收缩增强;⑤膀胱出口梗阻表现不明显。结论: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的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储尿期膀胱感觉过敏、小容量膀胱、不稳定或伴低顺应性膀胱,排尿期逼尿肌收缩减弱。  相似文献   

14.
比较晚期发现的后尿道瓣膜(PUV)患者和早期诊断者在膀胱和肾功能方面的差异。回顾性分析1986—2004年晚期诊断的36例男性PUV患者的病历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8.8岁(5~14岁),其中20例在随访中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时的平均年龄为10.6(5-23)岁。选择19例年龄匹配且在5岁前得到诊断和治疗的PUV患儿作对照,同样在随访中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查时的平均年龄为8.5(6~15)岁。  相似文献   

15.
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后,肠道膀胱扩大术是一种易被患者接受的术式,但是既往报道中没有长期随访的尿动力学结果。为此作者对此类患者进行了至少4年以上的随访。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26例,或单纯行肠道膀胱扩大术.或同时进行不同类型的控尿及抗返流措施。临床随访内容包括尿失禁、用药情况、导尿日程表、后续干  相似文献   

16.
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收集了1993年至2 0 0 2年间经影像尿动力学(VUDS)检查,采用Blaivas Groutz曲线诊断女性膀胱出口梗阻后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的病例资料。共37例有膀胱出口梗阻的女性病例。剔除神经原性、创伤性、解剖性或医原性病因导致的梗阻后,有7例诊断为原发性膀胱颈梗阻而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对此7例的病史、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和临床效果进行回顾。7例年龄为39~81岁。其中6例表现有梗阻症状,包括尿线细、尿流间断和尿等待。此6例临床体检无明显异常发现,肛门周围感觉、肛门括约肌张力和下肢反射均正常。1例表现腹部膨隆,体检发现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原发性男性膀胱颈梗阻的尿动力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男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之尿动力学改变,包括尿流率、残余尿量及多通道尿动力学检查,并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尿流率异常,可表现为最大尿流率降低,尿流曲线为钟型达峰时间延长或低平型.压力-流率检查可出现三型:高压-低流、正常压-低流、低压-低流,膀胱颈开放时间延迟在三型中均有出现.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镜检查分析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结论 普通尿动力学检查对原发性膀胱颈梗阻可作出初步诊断,明确诊断需结合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相似文献   

18.
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的手术体会(附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4年6月至9月共施行5例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均为男性膀胱癌患者,年龄48-71岁。其中移行细胞癌3例,膀胱腺癌1例,膀胱鳞癌1例。所有病例于术后3周行膀胱造影检查,证实无尿外渗后拔除尿管。病人于术后3个月行尿动力学、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影像尿动力学仪检查64例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情况。结果: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28例(43.75%),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15例(23.43%),BPH 12例(18.75%),前列腺切除术(TURP)后排尿障碍4例(6.25%),女性排尿困难5例(7.82%)。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5例,膀胱小梁或憩室25例,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协同失调8例,尿道远端狭窄1例。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通过同时评估膀胱尿道的功能和形态,为复杂性下尿路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女性排尿困难的尿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12例以排尿困难为主诉的女性患者进行全套常规尿动力学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女性排尿困难按尿动力学分析可分为逼尿肌乏力型、膀胱出口梗阻型、协同失调型、不稳定膀胱尿道型及神经源性膀胱,受检者尿动力学相关指标均较正常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女性排尿困难的原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