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德史  江文 《广西医学》2002,24(11):1850-1851
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和疗效问题仍是神经外科医师感到棘手的难题 ,为提高其生存率 ,我院自1998年 6月~ 2 0 0 0年 11月采用亚低温疗法 ,配合传统治疗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4 2例 ,其中男 34例 ,女 8例 ,年龄 8~ 70岁 ,平均年龄 33 7岁。致伤原因 :车祸伤 2 8例 ,坠落伤 10例 ,打击伤 2例 ,其他 2例 ,受伤至入院时间 1~ 30小时 ,平均约 8小时。1 2 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本组所有病例入院时GCS≤ 8分 ,其中 3~ 5分 13例 ,6~ 8分 2 9例 ;(2 )瞳孔改变 :双侧瞳孔散大 6例 ,单侧瞳孔散大 9例 …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疗法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亚低温疗法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近3年来收治的73例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亚低温治疗组(肛温控制在33-35℃)38例,常温治疗对照组35例。早期动态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变化,3个月后根据GOS评估法评定其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伤后早期高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生命体征、血气及电解质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疗法用于治疗急性重症颅脑损伤,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疾患,发生率在创伤中常属前位或仅次于四肢骨折。如何避免或减轻颅脑损伤及对脑功能的影响,提高存活率至关重要,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为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制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我科自2005年以来运用HGT-200亚低温治疗仪代替传统物理降温方法,对病人进行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特重型颅脑损伤5例亚冬眠低温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特重型脑外伤5例采用亚冬眠低温治疗,亚冬眠时间5-25天4例在10-25天清醒。其中1例伤后100天清醒,存活4例,1例因感染死亡。特重脑挫伤患者因实施低温亚冬眠脑耗氧量降低,缺氧耐受性提高,血腔屏障得以维护,患者能平稳过脑水肿危险期。  相似文献   

6.
胡文斌 《右江医学》2005,33(5):521-521
在意外事故中,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0月使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43例,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清  张琳  王小勇 《广东医学》2006,27(5):728-729
目的比较亚低温疗法与常温其他方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43例需要手术抢救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进行亚低温治疗和以往43例同样需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预后比较。结果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重残率及预后等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失是一种安全有效、便于实行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9.
10.
吴美娟 《海南医学》2003,14(8):68-69
2001~2002年,我科对12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疗法,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病人中,男10例,女2例,年龄最大者40岁,最小者6岁,均因脑损伤入院,入院时均呈深昏迷,通过亚低温疗法,控制体温在33~35℃。结果抢救成功11例,死亡1例。 2.护理体会 2.1 亚低温期前的护理 2.1.1 冬眠合剂有降低血压、抑制呼吸等副作用,注射冬眠合剂前,观察患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最有效的方法,近来临床已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效果,但对病例选择及具体运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自1997年下半年来,我科应用此法治疗80例重型颅脑损伤,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罗云 《中国厂矿医学》2002,15(2):128-129
我院自1997年以来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4例(治疗组),将1994年至1997年常规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6例作对照组,旨在进一步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50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男39例,女11例。年龄7~62岁。损伤类型:开放伤12例,闭合伤38例。手术治疗28例,非手术治疗22例。弥漫性脑……  相似文献   

13.
14.
颅脑损伤伤情严重、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术后生存质量差;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院从1995年开始对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控制性静脉冷液体输注局部大血管处裹冰低温方法疗效满意;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提高了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其应用以及术中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观察组各34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保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常规组的存活率为73.5%,观察组为88.2%,观察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与伤后3 d的颅内压,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观察组为11.8%,观察组低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的存活率,降低颅内压,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1999年1月~2001年9月,我院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56例,年龄16~68岁,平均37岁。使用天数1~9d,平均5d。受伤程度GSC≤8分,均呈昏迷状态,或伴有中枢性高热。2 方法 在伤后24h内进行,将患者安置在半导体降温床或降温毯上。通过一个体温探头探测患者的体温,体温设置范围为33~35℃,目前所采用测量体温的方法有直肠、膀胱、脑室,其中尤以脑室温度最为准确。同时静脉给予肌松合剂,维持约7d[1]左右,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24h以上,即可开始升温,主张自然升温,先停物理降温,再停冬眠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脑保护方式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患有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局部亚低温的保护方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是93.3%与70.0%,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远优于对照组(P<0.05),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脑水肿带与脑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之后,脑出血量的下降趋势较明显,脑水肿带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观察组通过亚低温脑保护方式,肺感染、应激性溃疡、脑心综合征以及高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亚低温脑保护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轻脑水肿与脑出血状况,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刘坚 《吉林医学》2012,33(30):6512-6512
目的:临床研究亚低温疗法在治疗颅脑损伤后高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55例。手术和临床治疗均相同,治疗组使用亚低温治疗法,体温维持在32~35℃,而对照组则维持正常的体温。进行格拉斯评分均为3~8分,治疗前后均判断意识障碍程度以及大脑水肿恢复情况等。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患者(P<0.05),大脑水肿消退明显(P<0.05),1个月内清醒的患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亚低温疗法在治疗颅脑损伤后高热症状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水肿,加快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4种。近年来,我国学者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1〕。本科自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对6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亚低温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作用机制、I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4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局部亚低温保护。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1.4%和21.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出血量及水肿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出血量明显下降,而水肿带明显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丙二醛(MDA)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MDA含量明显下降,而SOD含量明显增加,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应激性溃疡、肺感染、高血糖、脑心综合征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脑出血与脑水肿,从而提高疗效,安全性也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