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乳腺癌化疗方案TAC(多柔比星,环磷酰胺,多西他赛,6个周期)与AC→T(多柔比星,环磷酰胺4周期后行多西他赛4周期)近期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2007年5月~2008年10月期间60例乳腺癌术后接受化疗患者,分为TAC组和Ac→T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手术后第7天行化疗,均为锁骨下静脉注射给药。TAC组化疗方案为:多西他赛75mg/m2,多柔比星50mg/m2,环磷酰胺500mg/m2,21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Ac—T组化疗方案为:多柔比星60mg/m2,环磷酰胺600mg/m2,21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给予多西他赛100mg/m2,21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粘膜炎、腹泻、恶心、呕吐、乏力/虚弱、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记录手术后腋窝淋巴引流量,并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AC→T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口腔粘膜炎、腹泻、恶心、呕吐、乏力/虚弱、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发生率均低于TAC组,术后腋窝淋巴引流量也低于TA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方案与TAC方案相比近期不良反应少,并且有利于手术后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2.
姚梦础  黄明德  谢宇 《现代医学》2023,(11):1520-1525
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联合环磷酰胺(TC)、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AC)和多西他赛联合多柔比星以及环磷酰胺的方案(TAC)不同化疗方案对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90例,根据化疗方案分成TC组、AC组、TAC组,每组30例。通过比较化疗前后肿瘤指标、不良反应、复发转移及生存差异,评价化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与化疗前相比,3种方案化疗后血清肿瘤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不良反应方面,TAC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并显著低于TC组(P=0.003)和AC组(P=0.02)。TAC组化疗后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6.1%,显著高于TC组(63.3%,P=0.045)和AC组(60.0%,P=0.024)。3种方案化疗的5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TAC化疗方案治疗Her-2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总体效果优于TC及AC方案,但易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3.
李静  李志刚 《农垦医学》2011,33(4):315-316
目的:观察TAC方案(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和AC→T方案(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在治疗乳腺癌过程中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32例纳入研究,并分为2个组:TAC治疗方案组和AC→T治疗方案组。TAC治疗方案组60例,AC→T治疗方案组72例。TAC治疗方案组患者给予静脉推注表柔比星60 mg/m2,环磷酰胺500 mg/m2及静脉滴注多西他赛75 mg/m2,均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共6个周期。AC→T治疗方案组患者给予静脉推注表柔比星75 mg/m2,环磷酰胺600 mg/m2,均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之后,静脉滴注紫杉醇175 mg/m2,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共4个周期。观察2种方案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结果:AC→T组的恶心呕吐0~Ⅲ度发生率低于TAC组(P〈0.05)。结论:AC→T方案比TAC方案恶心呕吐不良反应低,有效提高患者化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黄晨  姚青  高建苑  凌瑞  张聚良 《医学争鸣》2004,25(9):854-855
目的: 评价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泰索帝每周方案辅助化疗的耐受性. 方法: 老年乳腺癌患者70例,均行乳腺癌简化根治术,随机分为A, B两组,分别于术后第3日和术后第14日开始应用泰索帝每周方案辅助化疗,观察患者切口愈合状况、化疗后的近期毒性反应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状况无明显差异. 术后早期化疗的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 A组发生率为41.9%, B组发生率为44.4%; 化疗中后期毒性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多为I~II度,两组发生率分别为16.3%和14.8%,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1). 结论: 高龄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泰索帝每周方案辅助化疗是安全的,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术前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和5- 氟尿嘧啶(DPF)诱导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舌鳞癌中的 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160 例局部晚期舌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A、B 两组。 A 组(74 例)采用DPF 方案进行诱导化疗;B 组(86 例)采用顺铂联合5- 氟尿嘧啶(PF)方案进行诱导 化疗。将治疗前与诱导化疗结束3 周后的原发灶MRI 进行比较,观察两种诱导化疗方案的近期疗效。结果 ① A 组完全缓解(CR)率、部分缓解(PR)率均高于B 组,而无效(NR)率低于B 组(P <0.05);② A 组Ⅰ + Ⅱ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Ⅲ + Ⅳ级白细胞减少及Ⅰ + Ⅱ级体重减轻发生率高于B 组(P <0.05)。两 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性发热、血红蛋白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采用DPF 方案进行局部晚期舌鳞癌术前诱导化疗的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稍高,应积极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化疗前口服自拟减毒汤对于提高乳腺癌手术后AC→T(阿霉素、环磷酰胺每3周1次,连续4周期→紫杉醇每3周1次,共4周期)方案化疗耐受性的可行性。方法共纳入乳腺癌术后女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以AC→T方案化疗,化疗开始15min前两组均予以恩丹司琼静脉推注和地塞米松静脉滴注预防消化道反应。治疗组于手术后每周期化疗前1周即开始服用自拟的减毒汤中药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连服7 d直至化疗前1 d。对照组未予以口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情况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白细胞变化)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前后KPS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化疗周期的恶心呕吐反应、白细胞下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前口服减毒汤能减轻乳腺癌术后AC→T方案化疗的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与FOLFOX6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脲嘧啶)作为新辅助化疗方案应用于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3例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应用XELOX方案(A组)或FOLFOX6(B组)方案化疗3个周期,比较其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R0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A组化疗有效率为61.29%,3~5级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9.68%,中性粒细胞减少6.45%,无外周神经毒性及血小板减少;B组化疗有效率为62.50%,3~5级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呕吐37.50%,中性粒细胞减少31.25%,外周神经毒性31.25%,血小板减少15.62%。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R0切除率为70.96%,B组R0切除率为71.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ELOX方案与FOLFOX6方案相比,治疗效果相当,安全性高,可推荐作为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一线新辅助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G-CSF,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结果: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5%,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0%,抗生素使用率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5%、15.0%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两组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83例乳腺癌患者接受非密集型AC-T方案(吡柔比星70 mg+环磷酰胺0.8 g+多西他赛100 mg,21 d/周期)、剂量密集型ddAC-T方案(吡柔比星85 mg+环磷酰胺1.0 g+紫杉醇290 mg,14 d/周期)及其他化疗方案(铂类、吉西他滨等)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第一周期与后续治疗周期FN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83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7.21%(123/183),Ⅲ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在ddAC-T方案中的...  相似文献   

10.
章丽丽  葛海燕 《医学综述》2011,17(10):1565-156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5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TEC组26例和EC→T组27例,3周为1个疗程。TEC组患者完成3周期新辅助化疗,术后完成3周期辅助化疗;EC→T组患者完成4周期EC新辅助化疗,术后完成4周T辅助化疗。分析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TEC组患者中有2例因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而中途转EC→T组,这两例患者不计入总有效率比较中。ET组总有效率(OR)为87.5%(21/24),EC→T组为85.2%(23/2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C组骨髓抑制较EC→T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的原发肿瘤疗效均有效,不良反应均可耐受。TEC组不良反应高于EC→T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二级预防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经济学评价。方法 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诊断明确的,并使用中等风险化疗方案,有二级预防指征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72例,给予二级预防,根据使用的药物进一步分为A1组(37例)和A2组(35例)。A1组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5?μg/kg皮下注射;A2组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6?mg皮下注射。B组59例,化疗规律检测血常规,当出现2~4度粒细胞减少时,给予rhG-CSF 5?μg/kg皮下 注射。比较A、B组患者能够按既定周期足剂量化疗的病例数、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化疗周期天数、患者依从病例数、非化疗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按周期足剂量化疗病例数:A组高于B组(P?<0.05);3、4度粒细胞减少人次:A组少于B组(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人次:A组少于B组(P?<0.05);化疗周期平均天数:A组少于B组(P?<0.05);依从率: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疗产生费用:A组费用高于B组(P?<0.05)。结论 规范的二级预防能够明显减少发生3、4度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人次,能够较好地保证患者按周期足剂量完成化疗。选用rhG-CSF还是PEG-rhG-CSF进行二级预防,需要考虑患者依从性和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12.
萧俏珍  郭丽芬  胡滨 《海南医学》2009,20(9):162-164
目的观察使用ET(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探讨在后续化疗早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干预能否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观察我科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接受ET(表阿霉素+多西紫杉醇)方案化疗的64例乳腺癌患者第1周期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后在后续化疗进行早期干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经过早期护理干预,新辅助化疗的不良反应率中,血小板减少、腹泻、心脏毒性、肌痛、外周性水肿等无显著差异,中性粒细胞缺乏、乏力、恶心、呕吐经早期干预后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ET方案瓶辅助化疔期间采取良好而有针对性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经验,使其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3.
苏智祥  邓智平  孙海凤  赵征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0):1288-1289,1292
目的:对比和分析乳腺癌患者在常规化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康艾注射液的价值及不良反应情况,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06例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入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CTF方案(环磷酰胺+吡柔吡星+氟尿嘧啶)化疗,观察组在化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康艾注射液,观察2组患者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对于乳腺癌术后的患者在给予CTF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以康艾注射液,能够明显减轻患者化疗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的痛苦,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0):39-42
目的:通过比对不同频次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型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选取接受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以10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小时给药。观察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5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72小时分别给药。以PEG-rhG-CSF对两组中性粒细胞数值的影响及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发热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2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第1周期及第2周期化疗前其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期化疗后的第3、5、10天及第2周期中的第5、10天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值较观察组下降缓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周期中,两组化疗后第3 d的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数值<2.0×10~9/L推迟第2周期化疗时间,观察组则有5例患者推迟化疗。对照组及观察组中性粒减少症发生率及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及观察组发热的患者人数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发热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PEG-rhG-CSF低剂量多次给药后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其疗效优于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中的单次给药方式,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相关性发热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出现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48.8%),其中发热伴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8.9%)。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为(7.78±1.80)d,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1.2±0.8)d,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的时间(2.5±1.1)d。23例(51.2%)在全程化疗中未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提示PEG-rhG-CSF具有良好的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和安全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粒细胞缺乏患者营养评估的重要性。方法:将50例同一组医师治疗下的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期间粒细胞缺乏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营养评估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化疗三周期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6周期化疗,无因粒细胞极度缺乏退出化疗者;化疗结束时,观察组营养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粒细胞缺乏患者早期营养评估有助于及早发现营养风险,减少化疗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应用2种不同大剂量甲氨蝶呤(MTX)方案在骨肉瘤新辅助化疗中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性.方法 随机抽取96例Ia-Ⅱb期骨肉瘤患者分为Ⅰ化疗组(A组)和Ⅱ化疗组(B组).两组分别给予MTX10g/m2和6g/m2,阿霉素(ADM)+顺铂(DDP)及异环磷酰胺(IFO)行术前和术后辅助化疗.术前化疗10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术后化疔14天为1周期,共12个周期.化疗期间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结果 化疗各周期中,A组与B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差异无显著性.A组由于白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发生率高于B组.A组较B组消化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及口腔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但是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A组引起的皮肤改变发生率高,两组间程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骨肉瘤患者对两种不同大剂最MTX+ADM+DDP及IFO方案治疗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应用硫培非格司亭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初级预防化疗所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疗效和药物经济学成本。方法 选取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146例,使用硫培非格司亭(观察组)或rh G-CSF(对照组)预防性治疗,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比较社会角度下硫培非格司亭或rh G-CSF的治疗成本,并进一步比较在纳入“浙丽保”因素后使用硫培非格司亭或rh G-CSF患者个人承担的治疗成本。结果 两组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治疗次数少,化疗间期仍参加工作的比例高;未纳入“浙丽保”因素前观察组治疗总成本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非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均明显高于观察组(均P<0.05);纳入“浙丽保”因素后,非直接医疗成本和间接成本保持不变,观察组的治疗总成本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浙西南农村地区的社会现状,纳入“浙丽保”因素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使用硫培非格司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平均治疗总成本显著低于rh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根治术中胸壁大面积缺损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对40例LABC患者经新辅助化疗后,13例于根治术后利用转移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修复大面积胸壁缺损,27例采用游离植皮的方法修复。结果 背阔肌皮瓣联合游离植皮组术后全部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100%),游离植皮修复组中18例一期愈合(一期愈合率66.7%)。结论 对于新辅助化疗有效的LABC患者可以应用转移背阔肌联合游离植皮修复根治术后的大面积胸壁缺损,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二线解救化疗方案GDP和DHAP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42例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患者分别接受二线治疗化疗,其中22例接受GDP,另外20例患者给予DHAP化疗观察两种治疗化疗方案的疗效和毒性。结果 GDP化疗组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9例,总有效率68.2%;DHAP化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55.0%;GDP组总反应率略高于DH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主要毒性为Ⅲ-Ⅳ度的血液性毒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非血液性毒性为Ⅰ度的肝肾毒性,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化疗中,GDP和DHAP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