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数字减影(2D-DSA)的基础上,再行3D-DSA技术,并进行三维重建,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便确定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动脉瘤是否填密.结果 24例中,行3D-DSA技术共检出16例20个动脉瘤,与2D-DSA相比,3D-DSA技术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状、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更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血管内治疗的最佳工作角度,能正确决策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及准确判断动脉瘤栓塞程度.结论 3D-DSA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rotational 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较常规DSA检查能克服影像中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的问题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为了探讨该技术在颅内血管造影中的应用,我院自2006年4~12月以来,对119例颅内血管造影进行了常规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05个动脉瘤的3D DSA与2D 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选择第一枚弹簧圈大小,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4.
杜志君  李朝晖  祝子峰 《吉林医学》2011,(20):4197-4197
<正>近年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在介入治疗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广泛认可[1-2]。笔者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间收治的68例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常规2D-DSA检查基础上行3D-DSA SSD检查。对22例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脑血管造影表现,就其动脉瘤大小、部位、形态、检查方法综合分析。结果30例颅内动脉瘤25例单发、5例多发,DSA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分布部位及大小。结论1 DSA造影能够多角度立体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情况与载瘤动脉关系。为介入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明确数据。2旋转DSA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10例小肠血管性病变的临床及DSA表现。认为根据其临床特点和DSA表现,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三维CT脑血管造影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三维CT脑血管造影(3D-CTA)是一种新的微侵袭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动脉瘤图像,为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信息.本文验证3D-CTA在诊断和治疗动脉瘤中的价值以及它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时的特点.方法对经过DSA证实的20例21个动脉瘤进行3D-CTA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3D-CTA显示21个动脉瘤,检出率100%(21/21),它可对动脉瘤的位置、蒂的宽窄、瘤的生长方向、同载瘤动脉及周边血管的关系明确表示.结论 3D-CTA是一种相对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补充检查手段和脑血管疾病的初步筛选方法,目前还不能取代DSA.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3DTOFMRA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病例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3DTOFMRA发现59个病人共67个动脉瘤,53例病例经DSA检查.除1例DSA证实为假阳性、3例因血肿影响显示不如DSA外,其余48例MRA所见无论是瘤腔大小、生长方向、瘤体与载体动脉的关系均与DSA相似,58病例66个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结论:3DTOF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效果较好,尤以VR成像效果好,可作为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或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造影和3D造影,根据三维重建结果作出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治疗方案。结果24例患者诊断为脑动脉瘤,1例诊断为烟雾病,1例未发现异常造影表现。24例诊断为脑动脉瘤的患者行常规正侧位DSA造影,共检查出27个动脉瘤,经3D造影并行三维重建后,共检查出30个动脉瘤。根据三维重建明确动脉瘤的形态和空间结构关系,21例成功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行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结论三维DSA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优势突出,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指导明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在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就诊的1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先进行头部3D-CTA检查.后进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89例,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1例)和介入栓塞术(8例),行手术和血管介入患者1周后全部行CTA复查,比较术前3D-CTA与DSA结果.结果:89例患者CTA枪出颅内动脉瘤97个,DSA检出颅内动脉瘤93个.其中5例CTA发现并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小动脉瘤和3例后交通动脉小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4例CTA检查阴性,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并经手术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诊断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与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为88.1%.结论:3D-CTA诊断结果与2D-DSA或/和手术诊断符合率较高,应灵活地结合CTA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达到最大稗度上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CTA)与平板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和平板DSA检查,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 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93.75%,DSA诊断符合率95.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的动脉瘤,CTA和DSA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 mm动脉瘤,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与金标准平板DSA相似,诊断准确率高,CTA容易遗漏少数体积微小的病灶,必要时需CTA和DSA结合明确诊断,早期发现微小病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平板旋转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治效果。方法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怀疑颅内动脉瘤的52例患者行双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造影,先行正侧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再加做3D-DSA,比较两者在动脉瘤检出率、瘤体大小测量、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显示以及栓塞治疗的评价效果。结果 52例患者41例确诊为动脉瘤患者,共发现44枚动脉瘤。44枚动脉瘤经2D-DSA检出36例(38枚动脉瘤),3D-DSA检出41例(44枚动脉瘤);3D-DSA较2D-DSA更清楚显示瘤颈,3D-DSA对脑动脉瘤子瘤显示较2D-DSA显示佳。在治疗中,3D-DSA较2D-DSA更准确判断动脉瘤填塞程度及残留腔隙。结论 3D-DSA能任意角度观察,有效排除血管成角、重叠等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以及瘤体形态显示更清楚,对栓塞治疗效果的评估更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动球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术前、栓塞术中行3D-DSA检查,其中40例行3D-DSA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结果在术中312-DSA指导下致密栓塞48例,术后无一例再破裂,40例经3D-DSA随访者被证实完全闭塞。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瘸血管内栓塞的致密程度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的意义.方法入选38例脑动脉瘤患者,应用飞利浦平板数字减影机,于介入术前及术中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并进行(多长时间)随访.结果对38例患者的41个脑动脉瘤,在3D-DSA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仅3例脑动脉瘤发生破裂,其余各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所有患者术后恢复满意.结论3D-DSA可清晰显示脑动脉瘤三维结构,对脑动脉瘤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颅内和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瘤62例、血管畸形26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病变47例)经MRA和DSA对照检查.结果 MRA可以对124例患者做出正确诊断,结合靶MIP、MPR和原始像,其诊断符合率为91.9%.对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7%;动静脉畸形为84.6%;47例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与DSA相一致.3D TOF可显示1-5级脑血管分支;2D TOF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3D TOF增强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是脑血管疾病筛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对121例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动脉法数字减影(IADSA)资料进行复习,认为IADSA能直观而全面地显示颅内血管系统,对颅内血管畸形(尤其是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动脉闭塞与狭窄具有决定性诊断作用。但对于颅内血肿,IADSA定位的准确性与直观性均不如CT,血管性病变CT检查的主要意义是发理继发性脑萎缩、梗塞及出血、脑室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外科手术结果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35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A图像与DSA和外科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在356例患者中的195例患者颅内发现215个动脉瘤?5个动脉瘤CTA漏诊,9个动脉瘤在DSA检查中未能清楚显示,但被CTA发现,其中5个得到手术证实,另外4个未行手术治疗?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6层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检出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颅内动脉瘤的筛选?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可以替代常规DS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使用PHILIPS Allura Xper FD20血管造影机对疑有颅内血管病变的25例患者进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通过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三维重建方法进行颅内血管重建.结果通过3D-DSA检查24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26个动脉瘤),1例确认为后交通动脉起始端壶腹样膨大.在3D-DSA检查中25例患者病变血管的位置清晰可见,24例患者26个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尺寸、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均可清晰显示或测量.结论 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造影中可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临床考虑颅内动脉瘤的66例患者同期行3D-CTA检查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3D-CTA检查包括多层平在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和仿真内窺镜技术(VE),对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 ①3D-DSA确诊57例患者有颅内动脉瘤共62个,3D-CTA检出58个动脉瘤,漏检4个,诊断正确率为93.5%.②原始图像、MPR、SSD、MIP及VR检出脑动脉瘤的灵敏度分别为46.8%、58.1%、62.9%、74.2%及88.7%,以VR技术最优,其次是MIP技术.③SSD、MIP及VR3种成像技术对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分别为41.3%、65.6%及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62,P<0.05). ④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还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结论 3D-CTA结合MIP、VE及VR等后处理技术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快速、价廉、准确率高及重复性好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