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继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26-232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O.8%,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可达6%,甚至高达10%。我国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也有增加的趋势。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本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疾病。目前对心房颤动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从房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两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黄建梅 《河北医药》2006,28(11):1096-1097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4%.近年来,国内陆续发表了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有超过200万房颤患者,而中国的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1].其危害不仅在于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包括其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恢复窦性心律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药物复律对于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取得了一定疗效,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难以耐受的阵发性房颤,近年来非药物性治疗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20年来,房颤造成的死亡从1980年的27·6/100000人上升到1998年的69·8/100000人。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房颤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从1985至1999年,几乎上升了3倍[1]。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性房颤使患者的脑卒中率升高5·6倍,而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栓塞率高达非房颤患者的17·6倍[2]。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表明[3],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而长期抗凝治疗者仅占6·6%。胡大一等[4]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为2%~5%,75岁以上可超过10%,房颤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大而升高的趋势.为进一步认识老年人房颤的临床特点,回顾性总结83例老年人房颤和同期38例非老年人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可致心悸、胸闷、头昏等症,还易引起房内血栓形成,部分血栓脱落可致体循环动脉栓塞,临床以脑栓塞最常见,常导致死亡或病残。本文通过对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房颤患者对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根据其持续的时间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3大类[1],即3P分类法.不同的类型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方面.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包括电复律、射频消融、外科迷宫术、起搏器植入等,特别是射频消融治疗为房颤的根治带来希望[2].但由于非药物治疗对医院技术条件的要求,所以目前对于基层医院而言药物治疗是临床最重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郑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7):1027-102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年增高.房颤是引起血栓栓塞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及致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房颤治疗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危害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均寿命增加,AF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本综述同顾相关发病机制研究,重点分析各药物在AF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相似文献   

9.
孙凌云  秦桂秀  刘立新 《药品评价》2006,3(5):391-393,396
在世界范围内.有数千万肝纤维化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虽然目前在此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由于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复杂性,仍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学者们对新近发现的几种因子例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连接蛋白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连接蛋白主要来源于肝脏的非实质细胞.调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肝脏细胞的促有丝分裂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老年人。房颤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房颤的治疗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1房颤的临床特点心房颤动发生以后,至少使心排血量下降15%,如心脏有器质性病变,则可使原来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症状。房颤患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几个因素,包括心室率、心功能、伴随的疾病以及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大多数患者有心悸症状,但头昏、疲乏、气短和晕厥前症状(黑曚)也并不少见,少数患者无任何症状,而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的机制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发病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对心房颤动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目前对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认识及对其预防的最新进展,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洪旗 《河北医药》2009,31(20):2793-2794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0.8%,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的可达6%,甚至高达10%。房颤和心力衰竭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目前对房颤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解决。本文从房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两方面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1.1两种经典假说多发子波折返假说由Moe等于1959年提出,认为当折返波在心房内传布时其波阵面发生碎裂,产生能自我维持的多个子波,这些子波的数量与心房的不应期传导速度及受累心肌的体积有关。该学说能很好的解释房颤能持续很久的原因。局灶机制假说(异位局灶自律性增强/单折返环激动)[1]认为起源于心房局灶的快速激动即可以导致房颤,  相似文献   

13.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目前,通常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型房颤和永久型房颤三种。对于永久型房颤患.治疗主要围绕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这两个环节:而对于阵发型房颤或持续性房颤。则通过急性复律治疗或预防性治疗以控制心律.同时应当注意预防血栓。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方法有电复律和药物复律.药物逆转房颤具有更简单、更方便的特点,易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开展。普罗帕酮(心律平)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张杨  杨天和 《贵州医药》2008,32(2):182-183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房颤患者约有1 000万,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房颤人群[1].近年随着心肌梗死、心衰患者的存活率增加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房颤的患病率有增高趋势.房颤患者的并发症卒中、栓塞和心衰等增加死亡率及致残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有关房颤机制的研究已从胚胎学、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等多个方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上世纪90年代中叶,随着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取得巨大成功,房颤的根治方法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15.
刘维琴  马清华  牟霞 《贵州医药》2012,36(12):1146-1149
心房颤动(Atriai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1].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它的高发病率、病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近十年来有关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2].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对机体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与非房颤患者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目前主要的防治策略仍为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血栓栓塞形成。我院采用胺碘酮与氯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并与单用胺碘酮治疗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可以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严重并发症,如心衰、血栓栓塞事件,甚至致残、死亡等。为有效控制房颤,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笔者对房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林华 《中国乡村医药》2011,18(11):26-27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也是影响老年患者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风湿瓣膜性心脏病患病率的逐渐减少,非瓣膜病房颤成为目前的主要问题。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急剧增加,房颤的主要并发症——卒中的发生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升高。此外,老年人共患其他疾病的机会较多,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等,也都是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黄连素是从黄连、黄柏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一种抗感染药,主要成分为小檗碱,临床长期用于解热、解毒、抗肠道细菌感染。近年来发现其还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扩张冠状血管、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心律失常、抗肿瘤等。其抗肿瘤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日本学者提出[1],后来又发现它对许多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从分子水平的角度阐述其抗癌作用的机制。1阻滞细胞周期研究表明[2,3],DNA与肿瘤细胞增殖分裂有密切关系,核酸增加是肿瘤细胞迅速生长的物质基础,而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细胞比例的增高是反映肿瘤迅速生长的…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与分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drenoleukodystrophy,ALD)包括X-连锁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和新生儿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2种遗传病.由于后者在临床上极为罕见,通常所说的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即指前者.该病在人类疾病的研究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专门拍摄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叙述一个美国ALD家庭与疾病奋力抗争,并主动开展治疗研究,最终发明作为饮食疗法配方的“Lorenzo油”(Lorenzo oil)的真实故事.本文拟对国内外AL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