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用非清髓预处理建立猕猴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模型,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单倍体相合的猕猴亲子配对,受非清髓性预处理用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 ^60Co(200cGy)全身照射 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用环孢菌素A、霉酚酸酯、抗CD25单抗。实验分为单纯造血干细胞(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检测供受体嵌合水平,观察造血恢复、GVHD等情况。结果单倍体相合的子代猕猴采用非清髓预处理方案,可获稳定植入?比较了单纯非清髓HSC移植组和HSC联合MSC移植组的造血恢复,发现造血恢复时间主要与嵌合状态有关;MSC可促进植入;相同条件下,HSC联合MSC移植组更容易形成供受混合嵌合;GVHD的发生率低。结论成功建立了猕猴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HSCT的模型,非清髓HSCT联合MSC可能在单倍体相合移植中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其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使患者的总体生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非清髓或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通过降低预处理强度来减少治疗相关死亡,移植后依靠供者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来清除剩余的肿瘤细胞,达到完全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对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熊辉霞  陈宝安  丁家华 《临床荟萃》2009,24(16):1413-1414
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非清髓性预处理和移植后的临床干预治疗.而以后者更为重要。通过免疫抑制强度的调整、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onor lymphocyte infusion,DLI)及二次移植等手段,强化移植物抗自血病(graft versus leukemia effect,GVL)效应,增加供体细胞植入,预防白血病复发,使部分移植后发生移植排斥和白血病复发的患者得到再次植入和完全缓解。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主张干预性治疗必须在嵌合状态动态监测结果的指导下进行。我们对9例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处于混合嵌合状态或疾病进展期.出现供体细胞(donor cell。DC)嵌合率下降,早期移植排斥和复发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监测嵌合体,并在此指导下给予临床干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尤其是Ph 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了减少移植后复发,移植时机、移植方案以及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至关重要.实验拟观察清髓性与非清髓性移植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以及非清髓性移植后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的效果.方法:选择1998-12/2007-0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1例采用传统的白消胺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做清髓性预处理;4例采用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采用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基础减低白消胺联合环磷酰胺强度的预处理,移植后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3例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均采用短程的甲氨蝶呤联合环孢素A.观察患者治疗后造血、嵌合状态、移植物抗宿主病、感染等移植相关的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供者细胞的成功植入.①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获得混合性嵌合体,进行8次淋巴细胞输注后逐渐形成完全供者嵌合体,并发肝脏和皮肤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病生存.②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移植获得完全供者嵌合体,1例复发无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消除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细胞并发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清髓性移植1例复发、并发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结论:①传统的预处理、以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者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预处理移植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均可获得供者细胞的成功植入,非清髓性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均获得了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②3种移植策略的疗效、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清髓性allo-HSCT采用最大限量的放化疗预处理方案,以期彻底根除肿瘤细胞和摧毁宿主的免疫系统,但伴随着与剂量相关的不良反应和死亡率明显增高。近年来,以氟达拉滨为主的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应用了强烈、短暂的免疫抑制剂,减少了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造血恢复快,与移植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我们研究了非清髓性和清髓性两种预处理方案对移植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低剂量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供者异体反应性NK细胞(flu cy allo-NK)作为新的非清髓性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identical HSCT)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利用免疫磁珠富集F1供鼠(H-2d/b)脾脏NK细胞,检测其中Ly49C 、Ly49A 细胞的比例;LDH法检测其异体反应性。建立小鼠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并比较清髓性方案(9 Gy TBI)、各种非清髓性方案(6.5 Gy TBI,flu cy,及flu cy allo-NK)的体内清髓效果、移植后供者嵌合率、GVHD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表明:与其他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相比,flu cy allo-NK组不能增加清髓程度,但可显著提高单倍相合移植后的供者嵌合率,移植后21天的嵌合率在骨髓为(28.70±5.90)%,脾脏为(46.40±5.00)%,并持续2个月。与flu cy组相比,flu cy allo-NK组出现的GVHD反应轻微,仅有50%(5/10)受鼠出现体重减轻,flu cy allo-NK组小鼠的肝脏、小肠、肾脏及皮肤的病理切片均未见明显的组织损伤。结论:供者allo-NK具有促进单倍相合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减轻GVHD强度的作用;低剂量flu cy allo-NK方案为高龄和一般情况差的肿瘤患者开展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于2000-04对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实施了序列式亲属活体肾移植/非清髓同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为男性,23岁,供体为其母亲.肾移植术后在非清髓治疗前提下一次性输注同源造血干细胞,检测受体内微嵌合体,观察排斥反应、感染、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量并与未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者对比;在不同的治疗过程中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并实施.受者于术后3个月内可查到与供者相同的新增HLA-DR位点,术后3年持续存在,免疫抑制剂使用量仅为未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者的一半,术后随访7年,无排斥反应发生.活体肾移植术后延迟性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受者产生微嵌合体,有可能产生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用非清髓预处理是否能建立猕猴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采用健康、单倍相合的亲代猕猴为供者,子代为受者。受体用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全身照射+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作非清髓性预处理;用环胞菌素A、霉酚酸酯、鼠抗人CD25单克隆抗体作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方案;第0天输注供者动员后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期监测造血恢复、造血嵌合水平和GVHD发生等情况。结果表明:4例猕猴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后,移植后8天内造血均能恢复,早期均有供者造血干细胞植入;例3、例4植入成功,在移植后12、14天出现Ⅱ-Ⅲ度GVHD;例1在移植后7天低比例供者植入,最后出现移植排斥;例2在移植后7天供者成分占50%,后因肾衰早期死亡。结论:用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跨越单倍相合猕猴的MHC屏障,成功建立了单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模型。为进一步买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13例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例难治性白血病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除3例植入失败外),加强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和护理,重视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造血重建延缓和溶血的现象,定时检测供者造血细胞的植入状况,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复发和移植物被排斥,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定时检测供者细胞的植入状态,做好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重视造血重建,加强移植护理人员的临床观察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阶段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情况。方法给予32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期间采用3阶段营养支持及护理,并观察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未发生影响治疗顺利进行的严重营养不良事件。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可以减少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过程中营养不足的问题,维持较好的机体营养状况,有利于移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