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一种依据HBT(氢呼吸试验)原理和方法研制的新型胃肠病诊断仪器。该仪器采用Pa-MOS FET氢敏器件进行检测,其内部设有自动进样系统、恒温控制及矫直电路等,以保证测量的精度。该仪器同传统的诊断法及气相色谱法比较具有快速、灵敏、简便、特异性高、适于群体检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盲襻综合征     
盲襻综合征是由于器质性或功能性原因引起小肠的郁积、细菌过度生长和各种营养吸收不良的一个综合征。临床上以脂肪泻与腹泻、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和巨细胞贫血为特征。本综合征又称小肠郁积综合征、小肠污染综合征、襻郁积综合征。系因小肠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小肠菌丛的过度生长。本征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  相似文献   

3.
崔伟 《保健医苑》2011,(10):17-17
<正>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防御功能。小肠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如血管发育不良、癌淋巴瘤、息肉、类癌、炎症性肠病、憩室等,常是造成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根源但其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加之长约5米的小肠游离于腹腔内,被肠系膜束缚形成多个复合肠袢,走向迂回重叠,远离口腔和肛门,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造成在过  相似文献   

4.
小肠出血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出血病因复杂多样,临床上常表现为呕血、便血、慢性贫血等,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给临床带来极大的挑战.目前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多样,包括钡剂造影、螺旋CT检查、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核素扫描等.胶囊内镜检查和双气囊内镜检查实现了全段小肠检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腹腔镜检查亦被经常用于小肠出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外科治疗是小肠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特别是小肠急性大出血.但是外科治疗亦存在其局限性和风险性.现就小肠疾病伴出血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进展作综述,希望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16排螺旋CT小肠水成像技术诊断肠道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广东省龙川县中医院诊治的100例胃肠道常见病变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小肠水成像技术诊断,将其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病理学诊断结果阳性率为100.00%,16排螺旋CT小肠水成像诊断阳性率为97.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小肠水成像技术能够辅助临床医生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病变发生的位置及其与临近组织之间的关系,辅助医生判断病变与临近结构等,其成像技术操作简便、分辨率高、成像快等优势,在胃肠道疾病检查中应用效果较好,对于提升肠道疾病的诊断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菁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11):178-179
本文探讨了口服小肠造影在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方法简便,易于发现和显示肠道病变,在肠道疾病的诊断上优越于常规MSCT,尤其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给小肠造影的临床实践带来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7.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而从粪便中排泄,引起消瘦、营养缺乏等的临床综合征群。80%-97%的患者有腹泻~([1])。严重低血钾(K+2.5mmol/L)时,可产生呼吸肌麻痹、严重心律紊乱等,加重患者基础疾病病情,甚至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2])。2015年3月,本院消化科收入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致严重低血钾患者一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胶囊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进行小肠疾病的诊断,对小肠常见病症:隐匿性小肠出血、炎性肠病、小肠肿瘤等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胶囊内镜的诊断性能,对小肠出血、肿瘤等病症的诊断价值,健康人群胶囊内镜的筛查意义,以及肠道准备对胶囊内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0%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原因通过胃镜和结肠镜可以得到明确诊断,但仍有5%~10%的消化道出血经上述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这被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隐匿性消化道出血。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大多位于小肠,由于小肠冗长、迂曲、活动度大,缺乏方便、可靠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定性、定位诊断比较困难.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盲区。有时患者由于诊治周期长.不得不进行盲目的手术剖腹探查。近年来文献表明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扫描、较高空间分辨率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能同时观察肠壁内外情况等优点,结合小肠阴性造影剂的准备,  相似文献   

10.
董长江  王丽萍 《健康必读》2008,7(4):142-142
在胃肠道X线检查中,小肠是比较困难的部分。近年来使用小肠灌肠法检查小肠,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操作不简便,病人有痛苦。我们使用改建的无管低张快速小肠造影,一般在半小时内,可以较满意地显示小肠。  相似文献   

11.
小肠疾病包括肿瘤、炎症和出血性疾病三大类。其起病多隐匿,临床上多表现为腹痛、黑便、贫血等,没有特异性,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对有上述症状的病人在排除胃、十二指肠和大肠疾病后,即应考虑小肠疾病的可能,并进行相关的检查。目前,对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影像学方法和内镜学方法。影像学方法包括小肠造影、血管成像等,内镜检查包括胶囊内镜和气囊内镜等。面对诸多  相似文献   

12.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的小肠消化吸收功能衰退,造成机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而引起的营养缺乏、消瘦、贫血乏力、淋巴结肿大等的临床综合征群。其生理过程、发病机理和病因较为复杂,饮食习惯对患者恢复尤为重要。通过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感受到外界的关爱;同时,通过静脉及饮食干预,确保患者的营养供给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有效增加患者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疾病认识,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本文通过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树立了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降低了复发率,提示全程的护理干预对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有积极影响,为患者早日康复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从2001年初双气囊小肠镜问世以来,此项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有关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涉及双气囊小肠镜的临床应用、适应证、对小肠疾病的整体检出率、小肠镜下治疗、操作并发症等。2006年8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双气囊小肠镜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小肠镜的发明者日本的山本博德有鉴于此项技术使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建议将双气囊小肠镜改名为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  相似文献   

14.
生长在小肠的肿瘤比较少见,而大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小肠约高40倍—60倍。小肠的恶性肿瘤多为腺癌,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纤维肉瘤等比较少见。 小肠腺癌多长在十二指肠,其次在空肠(小肠上半段)。平滑肌肉瘤则多生长在回肠(小肠下半段)。 小肠发生肿瘤后常有如下临床症状: 腹痛——这是很常见的症状,有时腹痛酷  相似文献   

15.
曹沛伟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68-3368
目的 通过研究小肠淋巴瘤的CT案例和小肠腺癌患者的CT资料来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两者诊断及鉴别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42例小肠淋巴瘤和23例小肠腺癌病理已经证实的患者的CT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对比发现,小肠淋巴瘤以及小肠腺癌在病发部位、范围密度以及强化模式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对鉴别诊断小肠淋巴癌和小肠腺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我院于2010年6月实施1例全小肠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38岁,为车祸行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后的短肠综合征患者.车祸前体质量约为80 kg,入院时为42 kg(肠切除后16个月).  相似文献   

17.
摄入过量的氟化物,可出现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中毒表现。鉴于小肠上皮细胞在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氟化钠(NaF)对原位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功能的影响。实验在大鼠小肠原位情况下进行,即动物在麻醉状态下,切取从十二指肠下端至迴肠远  相似文献   

18.
小肠吸收不良是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分别或同时受损,以致肠腔内的营养物质不能顺利透过肠粘膜转运入组织,而大量从粪便中排泄,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表现。由于小肠吸收不良病例有腹泻,粪便稀薄,量多,油腻多脂,症状产生与脂肪吸收障碍有关,故称为“脂肪泻”。小肠粘膜有许多独特的形态和功能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粘膜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CT在小肠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行小肠CT扫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RT)观察肠腔、肠壁、肠系膜血管及肠周情况.结果:65例患者中发现阳性病例26例,脂肪瘤6例,间质瘤5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淋巴瘤3例,炎性肠病2例,肠梗阻6例,血管发育异常2例.结论:小肠CT对小肠疾病的定位、定性方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0 引言 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小肠大部分切除后,剩余小肠不能维持消化吸收功能而导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临床上往往难以处理.现就1例短肠综合征病人EN治疗6个月初步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