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341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比较.结果 57.9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4级学生与2005级学生UPI总分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结合医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性别心理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比较。结果57.94%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女生,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4级学生与2005级学生UPI总分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医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结合医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性别心理差异,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探讨宿州地区高中生的性心理健康状态,为提高青少年的性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宿州城镇和农村高中生共1 039名,进行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结果 城镇学生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社会适应、自身适应、性认知分量表、性适应分量表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在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观念、社会适应、自身适应、性认知分量表、性适应分量表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在性态度、性控制力、性价值观分量表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生理知识、性知识、性认知分量表方面,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宿州市农村学生、女生、非独生子女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4.
医学生性心理与性知识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性生理、性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了医学生的性心理特点、性知识来源和性知识水平等状况。发现性知识水平在高年级同学显著优于低年级同学(P<0.01);不同专业间学生差异不显著;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生较男生有更多的思想顾虑。  相似文献   

5.
长沙市中学生性知识性观念及相关行为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长沙市中学生青春期性知识掌握水平以及性观念和性行为,为中学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长沙市1 302名中学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和性行为问卷调查。结果初中男生与高中男生对遗精的认识分别为15.5%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中女生与高中女生对月经的认识分别为53.0%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多数性观念和性行为的项目中,男生和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部分中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性知识。在中学生中适时开展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性心理认知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大学生473名,对两性交往中5个方面的态度实施现况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性心理认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级男生明显高于低年级男生(P﹤0.01或﹤0.05)。在生殖器认知方面,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遍是同性生殖器认知高于异性生殖器认知;高年级男生在异性生殖器认知方面高于低年级男生(P﹤0.01),高年级女生在同、异性生殖器认知方面均高于低年级女生(P﹤0.05)。[结论]男大学生性心理变化比较大,高年级男生性心理比较活跃;而女大学生性心理变化不明显,在性知识认知方面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医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安徽省2所医学院398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学生自我和谐与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的自我刻板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1)。不同年级医学生的自我和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级的增加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在不断下降。结论医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较好,男生在自我刻板高于女生,自我和谐程度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学生性观念、性道德、性心理、性行为和婚恋观的现状,为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某高校不同年级1 273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586名,女生687名。调查内容包括医学生对性有关问题的态度及看法、对性的自我评价及各种性行为的发生频次、性心理状况、性知识水平等,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医学生对同性恋、一夜情、援交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相关行为中每月观看或阅读色情作品、做性梦、自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道德观中责任原则、感情观、伦理原则、贞操观、忠诚观、自愿原则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婚恋观中的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忠诚观、婚姻行为观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医学生而言,在性观念、性道德和婚恋观方面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医学生对于自身生理心理有较多的认知了解,对于性的认识较透彻,对树立高质量的性观念、性道德和婚恋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绵阳某医学专科学校学生网络使用及网络成瘾现状,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490名大、中专医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 结果 该校医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3%,网络成瘾倾向率为16.94%.男、女生网络成瘾倾向率分别为21.88和1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男、女生网瘾率分别为2.60%和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层次、年级的网络成瘾和成瘾倾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近35%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5 h,70%学生上网最主要做的事是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听歌. 结论 该校医学生的网络成瘾值得重视,加强学生上网管理,开展网络心理卫生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性知识及性态度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深圳市中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性知识、性态度状况,为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4个区的4所中学,共1666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性心理、性知识、性态度的问卷调查。结果 随年龄增长渴望与异性交往的学生比例增加,59.20%的男生渴望与异性交往,37.90%女生渴望与异性交往;有异性表示好感,40.80%的女生会拒绝,18.80%的男生会拒绝,以上两个方面,男女生间(均P〈0.01)存在显著性差异。遇上喜欢的异性,男生多采取主动的态度,女生多埋藏在心里;对待中学生的性行为,20.80%的男生表示理解,11.80%的女生表示理解;渴望性接触、有拥抱接吻、有爱抚行为及有性行为的男生分别为:31.40%、7.40%、4.00%、2.00%,均高于女生;男生从色情书刊获取的性知识多于女生;女生从家庭获取的性知识多于男生;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相对简单。结论针对男女生性心理、性知识和性态度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性健康教育措施,同时,要注重性道德、性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医学生性健康状况,为医学院校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对牡丹江医学院大一至大四465名学生进行性健康相关状况调查。结果医学生性知识来源中影响较大的有学校(19.57%)、同伴(18.92%)、网络(16.60%)、色情读物(13.98%)和影视录像(9.46%)。希望与异性有更多接触的占45.16%,想谈恋爱者占27.10%,105名学生承认自己正在恋爱,占22.58%,对与异性接触和谈恋爱回答无所谓的只占5.38%;有90.7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需要开展性教育。对于婚前性行为赞成者男生占33.83%,女生占19.70%。寻求解决性相关问题的途径主要为同伴交流,占32.90%,网络或其他(包括资料查询)占21.29%,自我压抑占20.65%,咨询父母占15.27%,心理咨询占7.96%,求助老师占4.09%。结论男生性行为上主动性和开放性明显高于女生,学生性知识来源以学校为主,出现性相关问题寻求解决途径以同伴为主。医学院校应根据学生性健康现状和需求,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加强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金华、杭州大学生性行为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学裙 《中国健康教育》2007,23(1):44-45,48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会性行为发生的现状。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浙江省10所高校751名大学生的社会性行为及性心理现况进行调查。结果有过接吻、性爱抚、性交的大学生分别为45.5%、27.4%、16.6%。男、女生在性爱抚、性交上差异显著(P〈0.01)。在性交行为的发生中男生的主动性显著高于女生(P〈0.01)。一些大学生中出现了无“爱”之性。婚前性交给大学生带来种种困扰。结论一部分大学生性道德意识淡漠,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确保其性行为维持在社会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促进其性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P—90)对165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医学生性格特点与性别、生源及及是否独生子女有关。(2)12.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新生明显高于老生,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3)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明显相关。结论 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病总体水平较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高校性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青春期性心理健康量表对随机整群抽样的2 18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总均分为(3.58±0.39)分,性认知评分为(3.51±0.65)分,性价值观评分为(3.77±0.55)分,性适应评分为(3.53±0.39)分。男生性认知得分为(3.61±0.63)分,高于女生的(3.43±0.65)分,(t=6.441,P<0.001),性价值得分为(3.72±0.57)分,低于女性的(3.82±0.53)分,(t=-4.297,P<0.001);本科生性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专科生(t总=7.139,t性认知=6.099,t性价值=3.055,t性适应=6.870;P值均<0.01);医学生性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医学生(t总=48.746,t性认知=65.119,t性价值=52.402,t性适应=11.782;P值均<0.001);父母赞同子女恋爱性健康总分、性认知、性适应分高于反对者(t总=6.058,t性认知=6.477,t性适应=6.793;P值均<0.001);接受性健康教育时间越早各维度得分越高(F总=11.338,F性认知=10.075,F性价值=8.265,F性适应=6.483;P值均<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性心理健康总分前三位因素是:专业类别、最早接受性健康教育的时间、父母对子女谈恋爱的态度。结论 湘西地区高校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仍待进一步提高,影响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及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高校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2001 -2012年的有关HBsAg阳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工具为SCL - 90)的研究结果,使用Rev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6篇文献进入本次研究,有效样本共计2 318例.HBsAg阳性的学生除人际交往敏感一项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得分均高于HBsAg阴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sAg阳性的男生和女生比较,除焦虑和恐惧2项因子外,其余7项因子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HBsAg阳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劣于同期对照的HBsAg阴性学生;HBsAg阳性女生心理问题较男生突出.  相似文献   

16.
医学生性观念和婚恋观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安琳  王燕 《中国学校卫生》1999,20(3):168-169
目的:为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医学院校一、三年级学生846名进行了性观念和婚恋观念的问卷调查。结果:74%的同学认为恋爱目的是为了选择人生伴侣。在选择配偶时考虑的前5位条件是:诚实可靠(80.9%)、富有感情(7.5%)、受过良好教育(47.5%)、身体健康(56.5%)和长相好(12.6%),但男女生存在差异。择偶时希望配偶比自己受教育程度高和经济状况好的比例,女生分别为34.2%和29.6%,而男生仅为2.6%和3.7%;希望配偶比自己长相好的比例男生为24.5%,而女生对此仅为2.8%。男女生对非婚性行为态度宽容,持认同态度的占45.6%。结论:当代大学生大多具有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虽然传统观念对大学生还有一定影响,但现代科学教育对他们影响更深。  相似文献   

17.
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青岛大学师范类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点,为高等师范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对青岛大学师范学院一~四年级大学生551名进行测查。结果大学生PHI临床分量表>60分的心理异常检出率为45.74%,PHI分量表>70分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98%。一~四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2.14%,35.83%,49.73%和41.51%;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2.86%,5.83%,7.03%和16.04%。文、理科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7.62%和44.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师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最少,心理问题程度最轻;大一年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最高,大四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程度最重;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人格偏离的内容随年级增高有所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应考虑不同年级和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泰州医学技术学院08级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院相关部门做好医学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泰州医学技术学院08级新生580人进行调查,将SCL-90各因子与国内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进行比较,并对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1)08级医学高职新生与国内青年常模比较,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1),精神病性因子高于常模(P<0.05);(2)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五个因子低于常模(P<0.01)。(3)与大学生常模比较,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均低于大学生常模(P<0.01)。(4)男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大致相同(P>0.05),女生焦虑、抑郁和恐怖高于男生(P<0.05)。(5)城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农村学生(P<0.05),农村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两因子高于城镇学生(P<0.05)。结论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及生源性别、城乡差异为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应采用相应对策加强心理干预,以提高本院医学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某医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徐颖  陈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705-4707
[目的]了解某医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CL-90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调查问卷》对419名该校大专生进行测查,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该医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偏低,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学习压力、和同学相处的关系、家庭来源、恋爱态度、恋爱状态、来自单亲家庭。[结论]该医专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来源的学生,应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恋爱观等一系列影响因素的综合教育。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re has never bee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medical students' personal health-related practices, although they are inherently of interest and may affect students' patient-counseling practices. METHODS: To determine basic health practices and statu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of medical students (n =2316 individuals responding to > or =1 survey) in the Class of 2003 at freshman orientation, entrance to wards, and senior year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16 medical schools (response rate=80.3%). RESULTS: Most medical students (84%) reported never having smoked cigarettes, and both genders typically drank two drinks per drinking episode (with bingeing more common among men). Students exercised a median of at least 4 hours per week, and preferred strenuous exercise. Medical students across all years and both genders reported a median of 7 hours of sleep per night. Nearly all (97%) reported their health to be at least good, typically with 1 or fewer days of poor physical or mental health in the past month. Both genders (particularly women) were unlikely to be overweight or obese. Reported rates of any chronic condition were < or =2% except for hypertension among men, and obesity, dyslipidemia, and depression in both genders. Unlike their other relatively positive behaviors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medical students had variable rates of preventive screening. CONCLUSIONS: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healthy, and reported many good health behaviors when compared with other young U.S. adults. However, for some, health behaviors and personal health practices either did not meet national goals or placed students at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