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鼠移植性肝癌进行不同途径区域灌注化疗,研究不同给药途径下化疗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移植性原位肝癌模型,分别经大鼠外周静脉,肝动脉,门静脉,肝动脉结扎的门静脉注射5-FU,给药剂量为20mg/kg,连续给药4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和CD34在不同途径区域化疗下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光镜下计算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结果:外周静脉组全身化疗的肝癌VEGF表达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性灌注化疗组,区域性灌注化疗的3个化疗组中,门静脉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肝动脉组和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P<0.05);结扎肝动脉的门静脉组肝癌组织的CD34蛋白表达和MVD最低,明显低于其他四组(P<0.05)。结论:区域性灌注化疗可有效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区域性灌注化疗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组织VEGF的表达,减少肿瘤组织内血管生成,并使MVD降低,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局部动脉介入栓塞化疗与静脉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科30例确诊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按照FIGO分期,Ib期12例,IIa期8例,IIb期10例。随机分两组,A组(动脉介入栓塞化疗)16例,B组(静脉化疗)14例。每例按剂量个体化进行化疗,均最多进行两疗程。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手术结果。结果 A组完全缓解5例(31.3%),部分缓解9例(56.2%),无缓解2例(12.5%);B组完全缓解2例(14.2%),部分缓解4例(28.5%),无缓解8例(57.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不良反应较B组轻,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动脉介入栓塞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疗效优于静脉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患者经济条件允许前提下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与组织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5月~ 2013年12月诊治的55例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紫杉醇135 mg/m2和顺铂25 mg/m2联合化疗3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术后收集石蜡组织,行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 (lymphatic endothelium specific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倍镜下观察计数各病例的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分析该化疗方案与组织微血管和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结果 共有44例患者完全缓解,部分缓解8例,总有效率为94.54%;高微淋巴管密度组(>6.0个)和高微血管密度组(≥20.0个)患者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65%和84.21%,明显高于低微淋巴管密度组和低微血管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MVD和L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绝经病例的病灶内及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病灶内1.01 ±0.21;病灶周围正常组织4.84 ±0.43)明显高于未绝经病例(病灶内0;病灶周围正常组织3.85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GO分期越高的病例,其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微淋巴管密度越高(宫颈癌Ib 4.67±0.56;Ib 5.68 ±0.60;lib 6.68±0.62;).绝经病例的病灶内及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病灶内18.66±1.21;病灶周围正常组织16.48±1.66)明显高于未绝经病例(病灶内14.33±1.45;病灶周围正常组织13.1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GO分期越高的病例,其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微血管密度越高(宫颈癌Ib 16.67±1.06;Ⅱa 20.68±2.30;ib 22.68±2.62).结论 紫杉醇与顺铂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的疗效肯定,且与宫颈癌组织LVD和MVD关系密切,LVD和MVD可作为宫颈CIN和早期宫颈癌发展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朱虹  蔡丽萍 《江西医药》2007,42(3):203-205
目的 检测突变型P53蛋白及DNA含量在宫颈癌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前后的变化,探讨其与宫颈癌动脉介入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取正常宫颈组、宫颈癌介入化疗前和化疗后4周各21例的宫颈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突变型P53蛋白检测,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DNA含量(DI).结果 21例宫颈癌患者中,动脉介入化疗前突变型P53蛋白检测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23.81%;动脉介入化疗后突变型P53蛋白检测阳性者15例,阳性率为71.43%;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无阳性表达.宫颈癌组介入化疗前和介入化疗后的DNA含量(DI)分别为1.40 0.33和1.21 0.16,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高于正常宫颈组1.09 0.10(P<0.01,P<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的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在动脉介入化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动脉介入化疗可能诱导宫颈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介入化疗能抑制宫颈癌DNA的复制,抑制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及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宫颈鳞癌直接手术组(对照组)和30例NACT组化疗前、后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和组织中MVD表达变化,分析新辅助化疗是否影响其变化。结果①NACT后,临床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1例,总有效率(CR PR)为80%;②NACT组在化疗前与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和组织MVD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NACT后宫颈鳞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和组织MVD的表达在NACT前有明显降低(P<0.05);④MVD的表达和血清VEGF水平在临床有效组NACT后较NACT前出现显著下降(P<0.01),而临床无效组NACT前、后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T后MVD的表达及血清VEGF均明显下降,且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呈负相关。说明宫颈癌组织MVD的表达及血清VEGF可以成为NACT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微血管计数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病理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和分析72例宫颈癌、24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患者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宫颈浸润癌明显高于原位癌(P<0.01),浸润癌Ⅰ期与Ⅱ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MVD随着病理分级增高呈递增趋势,组织学分级Ⅰ级与Ⅱ级、Ⅲ级差异有显著性(P<0.05);MVD增高与患者的生存期有关,生存期<5年者MVD明显高于生存期>5年者(P<0.05);MVD与临床分型、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VEGF在宫颈原位癌呈低表达,原位癌强阳性率明显低于浸润癌(P<0.05);VEGF表达强弱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关,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VEGF表达增强。VEGF表达阳性组的宫颈癌标本中MVD明显高于VEGF表达阴性组(P<0.05),且随着VEGF表达的增强,微血管密度随之增加,两者呈正相关。结论VEGF与宫颈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MVD和VEGF表达与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SLC1和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18例正常宫颈、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45例宫颈癌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SLC1和CD105标记MVD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宫颈癌组织中,TSLC1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TSLC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化程度、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癌组织中,CD105标记MVD表达强度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CD105标记MVD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宫颈癌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宫颈癌组织中TSLC1呈低表达、而CD105呈高表达,提示TSLC1和CD105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意义,TSLC1和CD105表达水平的检测可用于辅助宫颈癌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化疗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按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动脉灌注组)24例和对照组(静脉化疗组)22例,观察临床疗效并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动脉灌注组客观缓解率为45.83%(11/24),临床受益率58.33%(14/24);生存时间6—23个月,中位生存期为16个月;静脉化疗组客观缓解率18.18%(4/22),临床受益率27.27%(6/22);生存时间3~18个月,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动脉灌注组客观缓解率、临床收益率及生存期均优于静脉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化疗药物区域性动脉灌注介人治疗胰腺癌临床疗效优于静脉治疗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标本中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已确诊的80例NSCLC患者肿瘤肺组织作为试验组(并按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分组),同期随机选择肺部为良性疾病肺组织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表达水平,并回顾性分析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情况.结果 miRNA-34a在试验组的组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NA-29b在试验组的组织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NA-34a在腺癌组与鳞癌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型肺癌组(P<0.05),在腺癌组组中的表达高于鳞癌组(P<0.05),miRNA-29b在腺癌组与鳞癌组均明显低于其他型肺癌组,在腺癌组中的表达低于鳞癌组(P<0.05),miRNA-34a和miRNA-29b在肺癌组织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密切相关性(P<0.05).miRNA-34a高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miRNA-29b低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NSCLC组织中miRNA-34a的表达和 miRNA-29b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79,P<0.01).结论 miRNA-34a的基因表达在NSCLC中高表达,miRNA-29b的基因表达在NSCLC中低表达,它们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并且miRNA-34a低表达或者miRNA-29b高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高,是化疗受益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卢峰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50-151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bFGF和CD105的表达及生物学行为。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40例宫颈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bFGF与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中bFGF和MVD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bFGF与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大小及临床分期有关,而与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无关:bFGF和MVD呈正相关性。结论:bFGF可能通过上调MVD的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11.
介入干预前后胃癌患者hTERT蛋白及mRN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升  宋爱华  张健 《河北医药》2012,34(9):1291-1293
目的检测靶向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蛋白及mRNA在介入干预前后胃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择胃癌患者50例,其中介入干预组30例,静脉化疗组20例,化疗药物选用5-氟脲嘧啶、亚叶酸钙及草酸铂,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2周及4周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胃癌患者组织hTERT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选取10例正常胃组织作为对照。结果与干预前比较,静脉化疗组和介入干预组hTERT蛋白及mRNA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干预后4周与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化疗组比较,介入干预组二者水平降低更为显著(F值分别为4.299和4.065,P<0.05)。结论 hTERT基因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胃癌干预疗效及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鞠静  邵晓明 《淮海医药》2010,28(2):102-104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NOS及CD3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及MVD计数,研究iNOS的表达与宫颈癌血管形成的关系。结果(1)宫颈癌组织中iNOS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各期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NOS表达与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2)宫颈癌组织中MVD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3)iNOS阳性组MVD均值高于iNOS阴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NOS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宫颈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O对宫颈癌的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宫颈癌对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从而了解新辅助动脉化疗的作用机制,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52例Ib-IIb期宫颈癌患者平分两组,观察组施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后手术,对照组直接手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分别记录两组手术病例的术中出血量,并作比较;同时检测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前、后及直接手术患者的肿瘤细胞增殖指数(Ki-67)及凋亡指数(AI)。结果观察组宫颈癌动脉灌注栓塞化疗总有效率为80.8%,对照组术后须行放疗或化疗者20例,占76.9%。观察组手术病例手术出血量为(362.5±11.5)ml,对照组手术出血量为(524.5±15.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化疗前活检标本,Ki-67指数(%)为(67.5±76),对照组直接手术病理标本,Ki-67指数(%)为(80.1±8.5)。观察组AI(%)为(3.5±1.3),对照组检测AI(%)为(0.8±0.3)。结论 Ib-IIb期宫颈癌行新辅助动脉灌注栓塞化疗,可显著缩小病灶体积,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明显减少手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康复。同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显著下降、凋亡显著增加,提示动脉化疗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1和GST-π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S-P法检测30宫颈鳞癌新辅助化疗前后P-gp、MRP1和GST-π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P-gp阳性表达率为83.3%,显著高于化疗前55.5%(P<0.05);化疗前P-gp阴性患者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P-gp表达阳性患者有效率64.1%(P<0.05)。②化疗后宫颈鳞癌组织中GST-π阳性表达率为83.3%,显著高于化疗前60%(P<0.05);化疗前P-gp阴性患者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P-gp表达阳性患者有效率66.7%(P<0.05)。③化疗前后宫颈鳞癌组织中MR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86.7%和93.3%,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前P-gp阴性、阳性患者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6.9%,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pg和GST-π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化疗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王萍 《淮海医药》2014,(4):312-313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治疗宫颈妊娠及剖宫产后切口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宫颈妊娠患者9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8例患者,采用Selding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放置患者双侧子宫动脉内并注射甲氨蝶呤、5-Fu,再使用明胶海绵颗粒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结果1例因急性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阴道流血即行停止。9例宫颈妊娠患者均在予以子宫动脉栓塞术后3~8 d行人工流产术,术中出血量10~30 mL;全部患者血β-HCG术后均明显下降;8例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术后3~12 d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证实胎芽胎心消失,未再行处理。介入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术治疗对宫颈妊娠及剖宫产后切口妊娠患者既能快速诊断、及时止血、又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保留了子宫的完整和其生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癌根治术后放化疗对乳腺癌中晚期患者T淋巴细胞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中晚期患者56例,治疗方案为手术+放疗+化疗,手术方式为乳癌根治术。术后进行化疗分别于第1、8天给予多西紫杉醇75mg/m2静脉滴注,缓慢滴注时间为3h;术后第1~3天给予顺铂溶于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剂量20mg/m2,时间1h,3周为1个周期;三维适形放疗为DT2Gy/次。1次/d,5次/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及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后的CD3、CD4、CD8、CD4/CD8及NK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癌根治术56例,乳癌改良根治术占33.93%(19/56)。术后随访1年局控率达到75.O%(42/56),1年生存率达到80.36%(45/56),2年局控率达到21.43%(12/56),2年生存率达到26.78%(15/56),临床总有效率为76.78%(43/56)。结论乳腺癌中晚期患者乳癌根治术后放化疗对机体免疫力可造成一定的影响,治疗中应考虑其不良反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CD166)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NSCLC患者临床特征、铂类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64例Ⅲ、Ⅳ期NSCLC患者在化疗前经纤维支气管镜或肺穿刺活检获取肿瘤组织学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66表达.患者给予2~4个周期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NP/TC/GP),采用RECIST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46.9%(30例)的患者CD166阳性.CD166表达与是否吸烟(吸烟62.1%,不吸烟34.3%,X^2=4.916,P=0.027)和病理分化程度(中、低分化68.2%,高分化35.7%,X^2=6.112,P=0.013)相关.CD166阳性患者化疗有效率23.3%,明显低于CD166阴性患者的61.8% (X^2 =9.565,P=0.002).结论 晚期NSCLC存在CD166表达,且吸烟和低、中分化癌患者阳性表达率增高,CD166阳性患者铂类药物化疗有效率降低,检测CD166可以预测晚期NSCLC的铂类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珍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53-53,5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途径的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随机分成:NAIT(动脉介入化疗)组24例,NVCT(静脉化疗)组28例。比较两组化疗有效率、复发风险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化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NAIT组明显低于NVCT组(P<0.05);结论动脉介入途径新辅助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好,复发风险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崔琳  周赫男  苗葆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112-2113
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中介入性化疗的临床疗效、病理学变化。方法:对32例宫颈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介入性化疗和全身静脉化疗,抗癌药物选择表阿霉素、卡铂或顺铂。结果:32例宫颈癌中介入组9例(9/16)经病理学检查提示化疗有效,其中组织学完全缓解(HCR)3例;两种方法对宫颈癌的治疗均有效,但其疗效有差别,介入组的疗效优于静脉组。结论:介入化疗可有效提高宫颈癌组织内的抗癌药物浓度,缩小肿瘤体积,部分患者达到HCR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中期宫颈癌的疗效。方法106例中期宫颈癌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在手术前采用紫杉醇与顺铂( TP)方案新辅助化疗,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观察化疗总有效率和化疗前后肿瘤直径变化,并测定观察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0.4%;化疗前后观察组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5.24±1.35) cm、(2.64±0.67)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47,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转移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t=3.725、5.392,χ2=4.28, 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后血清VEGF和MMP-9均比化疗前有明显降低( t=3.130、4.724,均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降低中期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和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