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方式。方法:对1994~2003年收治的12例病人的术式选择进行回顾分析讨论。结果:结直肠切除、永久性回肠造瘘2例,全结肠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6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4例。结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肠上长有几百上千个息肉,这些瘤性息肉在50岁以前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癌变,因此预防性的手术切除是病人最好的选择。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随病情不同可选择结肠全切除、回一直肠吻合术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贮袋一肛管吻合术。应尽量避免选择永久性回肠造瘘。  相似文献   

2.
刘杰  毕崇尧 《中外医疗》2013,(29):76-77
目的 探讨分析胃肠外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预防性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手术治疗和预防性手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和癌变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显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有全直肠、结肠切除术-永久回肠造瘘术,全结肠切术术-直肠吻合术,全直肠、结肠粘膜剥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全直肠、结肠切除术、回直肠吻合术+直肠息肉电灼术.术后随访,对照组癌变率较高,两组均无死亡情况.结论 预防性手术对于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临床效果较好,对于提升胃肠外科治疗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仍需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22例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5例行全大肠切除、回肠造口术;12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5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平均表明,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回肠肛管吻合术是治疗FAP的主要术式,并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方式、病理检查、术后转归等。结果 36例患者中男23例,女13例,中位年龄27.6岁;病理检查:管状腺瘤性息肉19例,绒毛状腺瘤病5例,癌变12例。20例有明确家族史,10例无明确家族史,6例家族史不详。全部患者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并分别采用永久性回肠腹壁造口,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回肠储袋、回肠直肠吻合等术式。术后随访9个月~10年,24例良性瘤变患者均存活,12例癌变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最有效的方法,但术式选择需要考虑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5.
全大肠切除主要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nilialadenomatous polyposis,FAP),近4a我科对4个家系17例FAP病人行全大肠切除直肠黏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该手术术式重建了正常的排便通道,切除病变彻底,保留了完整的性功能及排尿功能,排控便功能良好,费用低.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汉然  方喜  李进展 《广东医学》2007,28(7):1128-1129
目的 探讨全结肠直肠切除、直肠下段黏膜剥脱、直肠肌鞘内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方法 对19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19例患者中3例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并发吻合口瘘,15例术后恢复正常.随访6个月至8年,2例癌变患者于2~3年后死于继发性肝癌,1例癌变患者于3年后失访,其余16例均存活.每次便前均有便意,无性功能及排便功能障碍.结论 本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充分作好术前准备,仔细剥除直肠黏膜以防分破肌鞘,直肠肌鞘宜短,肌鞘内止血彻底并引流通畅,回肠肛管吻合应绝对保证无张力及血供良好,必要作分流性回肠造口等.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全切除及次全切除术由Lahay在1951年首先用于溃疡性结肠炎,1952年Goligher用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治疗。结直肠切除术后可行回直肠吻合、回肠肛管吻合或回肠造瘘。我院近十余年来作直结肠切除1例,次全切除13例,共14例。消化道均恢复通畅,无1例造瘘。术后皆能自控大便,无营养障碍,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11 患者女,10岁。先天性巨结肠。作全结肠及部份直肠切除,Duhamed手术。术后排便每日1~2次,成形。10年后随访,发育良好,体健。12 女55岁。因脑溢血住院1月后突然便血,量在200~2500ml,多次休克。经肠系膜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对2000年5月~2007年10月溃疡性结肠炎12例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术后均存活。6例行全结肠直肠黏膜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4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1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另1例行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随访3年疗效满意。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原发病,病变早期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回肠远段环形贮袋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慢传输型便秘、7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3例溃疡性结肠炎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19例患者均行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9例均手术成功,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3.5 d,3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6 d排便。术后随访6个月2年,无顽固性腹泻、吻合口漏、肠梗阻等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远段环形贮袋一直肠吻合术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措施,术后排便控制能力满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年轻人较多,多局限在全结肠和直肠,呈弥散性分布,有出血和癌变倾向,手术方式有多种。作者采用结肠切除,直肠次全切除,回肠储袋低位直肠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各1例,随访时间8-10年,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围绕FAP先证者进行家系调查,绘制每个家系的患病分布图,进行系谱分析;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6个家系,总结其临床特征,对高危亲属进行随访监测。结果 6个家系共83人,受检成员61人;确诊患病20例,发病率32.8%(20/61)。男女比例为13:7,发病平均年龄32.7岁。癌变7例,男:女为4:3,癌变率35%(7/20),癌变平均年龄42.4岁;7例癌变病人随访期死亡3例,死亡率15%(3/20)。发病20例患者中行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3例;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回肠贮袋4例,全结肠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回肠直肠吻合术+回肠造瘘术1例,经肛门直肠息肉切除止血术1例,经内镜下高频电切术4例,未作任何治疗7例。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2年,死亡3例,均因肝转移所致。结论通过家系调查,对高危亲属的追踪管理、肠镜监测,可以发现早期病例,行预防性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在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0年以来进行的8例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3例.结果 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无伤口感染、肛瘘形成,排尿及性功能无影响,8~10周排便次数恢复到3~5次/d,3~4月恢复正常(1~3次/d).结论 保留回盲瓣之全结肠切除、盲肠经直肠肌鞘肛管吻合术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初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采用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治疗,并随访4个月~17年,评价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结果术后3~7d,便屁分离;7~10d,大便成形。5例随访3~17年,大便每日1次,无夜便,小便正常;1例随访4个月,白天2次大便,无夜便。术后6例除大、小便均正常外,植物神经功能、性功能也均正常,无感染,无息肉复发。结论离断肠系膜上动静脉、全直肠肌鞘内回肠袋-肛管吻合术,是一种治疗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的新方法,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回肠循环襻在次/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r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和严重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987年1月至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因FAP和UC行次/全结肠切除术病例31例,并根据术式分为应用、未用回肠循环襻2组.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及术后1个月和1年2组患者24 h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结果 31例病例中采用回肠循环襻术式组较未用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且1个月及1年后24 h排便次数、夜间排便次数也有所减少(P<0.01).结论 次/全结肠切除术应用回肠循环襻肠道重建术后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回肠贮袋与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007年8月~2012年7月对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术后定期复诊肠镜同时行内镜下直肠息肉电灼切除。结果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82±42)min,出血量(180±65)mL,肠功能恢复时间(72±21)h,住院时间12~17d,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5年,排便3~8次/d,无息肉癌变发生。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Sixty-eight patients from 18 famil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having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during the past 30 years in Northern Ireland (population 1.5 million). Six of the 18 probands (33%) had developed colonic carcinoma when first seen at mean age 34 years. Ten of the 44 patients identified by surgical screening (21%) at a significantly lower mean age of 23 years had colonic carcinoma. Surgical management has generally been by subtotal colectomy with ileorectal anastomosis, or by panproctocolectomy and ileostom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临床表现特征,探讨FAP的大肠外病变。方法回顾1995~2000年22例FAP患者上消化道及腹部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其大肠外病变特征。结果22例FAP患者中伴胃窦部增生性息肉19例,占86.3%;十二指肠各段有息肉样病灶18例,占81.8%(其中腺瘤性息肉12例,无1例癌变)。22例中有3例分别在大肠切除术后5年内发生腹壁、腹盆腔和小肠系膜硬纤维瘤.仅1例手术完整切除治愈。结论上消化道息肉是FAP常见大肠外病变,国人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罕见;硬纤维瘤严重影响FAP患者大肠切除术后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方法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性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min(165~210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ml(70~200m1),肛门排气时间1.2d(1~3d),住院时间12.5d(10~18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性息肉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