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六价铬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内外关于六价铬的致癌机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六价铬通过还原中间产物、ROS引起DNA损伤和干扰细胞凋亡及周期调控以及影响核转录因子等途径可能存在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2.
1984年Hamdlen和Carter指出,虽然钴一铬金属材料在骨科的应用已近50年的历史,但它们植入人体后由于磨损和释放而产生的金属微粒可能是骨或软组织肿瘤的诱发因子。植入材料致癌国内尚无文献报道,近40年来,国外文献已陆续有所报道,并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和微量元素分析,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维生素C作用的防癌与致癌双重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维生素C(VitC)在癌症预防及治疗中的作用的最新进展作了简要综述,认为VitC可能具有双重作用,应用VitC预防癌症应持慎重态度。 相似文献
5.
超氧化物致癌与抗氧化剂防治癌症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仪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1997,24(6):323-325
人们一直把超氧化物当作一种毒素对待,但最近有研究表明超氧化物可作为一种生长信号参与细胞的分裂增殖。超氧化物的这一新发现不但打破了超氧化物是毒素的传统观念,而且对它的作用有了新认识,并使抗氧化剂在防治癌症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7.
肿瘤化疗药物的致癌性及致癌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袁素波 《癌变.畸变.突变》1998,10(6):386-391
抗肿瘤化疗药物主要由抗癌烷化剂、抗代谢药、抗癌抗生素、生物碱及抗癌金属化合物组成,经典化疗药烷化剂作为细胞毒抗肿瘤药使用已有五十年的历史。随着双功能基团烷化剂的发现,其中的部分药物逐渐少用,但其中的多数仍是目前临床运用的主力抗癌药。烷化剂作用的关键机... 相似文献
8.
化学物遗传毒性/致癌活性数据库朱永平,余应年,陈星若(浙江医科大学杭州310031)近年,已对数千种化合物进行了动物长期致癌性研究,对更多的化学物进行了短期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生物学试验,积累了大量数据。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和共享大容量的化学物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9.
林慰慈 《癌变.畸变.突变》1997,9(4):252-256
一氧化氮的遗传毒性及其在致癌过程中可能的作用①林慰慈综述周宗灿审校北京医科大学北京100083最近的研究发现一氧化氮(NO)在特异的组织和细胞中有双向作用,其方向取决于局部的NO浓度(1,2)。当以f-pmol/l浓度存在时,它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生... 相似文献
10.
1977年Sugimura等和1978年Com-moner等分别报告利用Ames试验在煎烤的鱼及牛肉等食品中发现有诱变物生成。此后,很多实验室研究了烹调食品中诱变物的生成、结构及生物活性,到1988年已发表了约500篇研究报告。Hatch等编篡了目 相似文献
11.
用细胞转化实验检测S江有机污染致癌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江冬夏两季的江水有机提取物分别做NIH3T3细胞转化试验。结果表明:江水有机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诱发该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转化灶,其细胞转化率呈现剂量--反应关系。转化细胞的恶性表现是生长失去接触性抑制并能在软琼脂内生长。进一步提示了S江有机污染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 相似文献
13.
龙耀庭 《癌变.畸变.突变》1993,5(6):63-63
化学因素致癌、致畸与致突的分子生物学重要依据是DNA暴露在化学诱变剂下.DNA上碱基与这些致癌性化学诱变剂(直接或在它们代谢活化后)发生相互作用而受到修饰并且得不到体内修复系统有效修复时就有可能导致DNA双链上互补碱基对的误配.以致于最终表达形成癌肿.研究表明:化学致癌物通常是亲电子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测试法,研究了硒(Se)与镉(Cd)的致突变效应及其致突变效应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硒与镉(浓度均分别为5、10、15、20、25和30微克/毫升)均能使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极显著地高于阴性对照组(P<0.001),硒的剂量效应呈非直线关系,以浓度为20微克/毫升时最高,镉的剂量效应关系呈直线回归,回归方程为Y=0.8X+1.1并且发现两种金属元素在致突变效应方面具有拮抗作用,硒/镉比值(亚硒酸钠与氯化镉的摩尔浓度之比)以1:4时拮抗作用最强。结果提示;硒与镉拮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两种溶液混合后形成的亚硒酸镉的白色絮状沉淀有关,详细机制需进一步探讨。拮抗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硒/镉比值,同时与硒和镉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翻译延伸因子TEF-1δ(基因文库新添编号为AF304351)是一个新发现的镉应答原癌基因。本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反义TEF-1δ能否逆转镉转化细胞的致癌性。材料与方法:用磷酸钙介导转染法和G418细胞筛选技术,建立CdCl2转化BALB/c-3T3细胞反义TEF-1δ稳定表达系统,再用软琼脂检测和裸鼠致瘤试验对这些转基因细胞的致癌性逆转情况进行鉴定。结果:CdCl2转化BALB/c-3T3细胞中反义TEF-1δ表达可逆转这些细胞的转化表型,与非转染细胞和载体转染对照细胞比较,转染反义TEF-1δ的镉转化细胞在软琼脂上所形成的锚非依赖性生长集落减少29%~44%。转染反义TEF-1δ基因的镉转化细胞可延迟裸鼠出现肿瘤的时间,而且这些肿瘤的大小显著变小,肿瘤重量平均下降54%~58%。结论:反义TEF-1δ mRNA表达可逆转镉转化细胞的致癌性;应用反义TEF-1δ阻断TEF-1δ癌基因表达对镉诱发的肿瘤可能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镉因其广泛污染环境而备受人们关注。人类暴露途径包括空气、饮水和食物,实验研究显示镉是一种致癌物质,然而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使得人们对于镉致癌性存在怀疑。本综述主要着眼于镉暴露与癌症危险的流行病学研究,包括职业暴露研究、镉污染区人群研究、普通人群膳食镉暴露研究等。研究结果显示镉暴露增加胰腺癌、头颈部癌、膀胱癌等的发生风险,而与前列腺癌、乳腺癌及激素相关癌症的研究结果多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19.
低剂量辐射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而辐射的突变诱导效应也广为人知。一般认为电离辐射的剂量与肿瘤发生的风险呈线性关系,任何小剂量的暴露都可能导致肿瘤发生。这一理论即线性无阈值模型(Linear Nothreshold,LNT)。LNT模型虽然得到权威机构的采纳,但现代放射生物学研究揭示,细胞和机体对低剂量的应答与高剂量应答有本质的不同。很多流行病学的数据也显示低剂量暴露并不会增加患癌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反而降低此风险。LNT模型是否适用于低剂量辐射致癌目前尚无定论,有待更多的证据和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阻遏诱变剂镉在海洋生物中传递的物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林光恒,刘明星,孙国琼(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266071)镉是重要的重金属毒性物质,不仅具有各种急、慢性生理毒性,而且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海洋中镉主要存在于沉积物和水体中,并可通过海洋生物... 相似文献